轉简體
復原
章五九 至 章六二
章五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 ①起
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②承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③轉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④合
①起-定義
治人,事天,莫若嗇。
【註】
概念分析:嗇:收入多,付出少,有效率。
【解】
老子認為:自我修身,追求道理,必須要有效率觀念。
【釋】
效率是大自然最成功的策略,其能量之循環,無分毫浪費。對人而言,效率是能力及智慧之基礎,他人十日完成之工作,自己一日即成,是能力強十倍之証。然由於人只能單線思考,效率若未與潛意識結合,於應用之時,難免顧此失彼,能力無從發揮。人常不知「習慣成自然」之可貴,未養成習慣實無效率可言。
加以人往往視效率為手段,必有所得始自我鞭策。彼時,效率成為心理壓力,苦不堪言。
人若能隨時隨地,不論用物、行事、思維,皆力求其嗇,即用物少,成事多,思維深,則智慧、能力無不精進。且不論利人或利己,永遠全力以赴,久而久之,習慣必成自然。
②承-説明
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註】
概念分析:服:服從道。重積德:積德厚。
【解】
老子認為:因為講求效率,所以很早就服膺於道,因此積德豐厚。如此則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到了這個境界,則不知其極限。
【釋】
若講求效率之習慣養成了,事事皆有效率,事理明確,觀念融通,必能近道。加以效率本身即為時間的經濟應用,故不僅能近道,且能早日近道。人生歲月有限,經驗不足者,無從知「道」。待至經驗稍備,人生已過半矣,其時已是強弩之末,「求道」之時機不再,遑論「得道」?
早日服「道」,得「道」可期,若得道早,人之精力充沛,智慧能力具足,當無所不能,未可限量。
③轉-引用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解】
老子認為:不可限量,就可以治理國事,由於有道,與大自然同宗,故可長久。
【釋】
治國非同兒戲,首需有德行及智慧,次則需有足夠的時間,否則難以勝任。即使能勝任,亦需時間以貫徹普行。由於「道」乃萬事萬物之母,有道之治,可以與天地同光、同壽。
④合-結論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解】
老子認為:這種由根源建立起來的,才是長久之道。
【釋】
此『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即以效率為基本,自我要求,全力以赴,大道可成也。
章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①前提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②假設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③推論
①前提
治大國,若烹小鮮。
【解】
老子認為:治理大國,要像烹調小蝦、小魚一樣,小心翼翼,不能時常翻動。
【釋】
小鮮者,體小而脆弱。善烹小鮮者,知小鮮之易碎,忌翻動頻仍,忌力道過猛,須小火慢烹,細心調製,多加觀察。
治大國亦如是,地大人多事雜,力有未逮,人多意見紛紜,事雜則千頭萬緒。政策變革頻繁,邊陲溝通不易,人民認知困難,事務無從推動。若政府以高壓控制,則地方必有抗力,民心未能信服,行事多所延宕。老子此言,實為治國者之暮鼓晨鐘。
②假設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註】
概念分析:鬼,隱喻宵小刁民也。神,象徵其作為也。
【解】
老子認為:用「道」治理天下,宵小刁民無所施其技;不但宵小不能作祟,即使作祟也於人無傷;不僅各種作為對人無傷,在上位者自更不傷人 。
【釋】
以道治理天下,天下必合於道,一切將以自然之法則為依歸。當天下萬事萬物井然有序,一切順遂於樸,所謂之牛鬼蛇神者,將無隙可乘也。
牛鬼蛇神、宵小刁民也者,係因社會上道德淪喪,為了求生,或為了縱慾,而採取利己的手段之人。在自然界中,生老病死只是一種循環的法則,知其必然,順之則一切安然。自然亦無所謂「私心」,禍福得失,是非榮辱,不過是某些個人的「自我」觀念而已。問題就在「有些」人,為了滿足「自我」的私心,將其主觀意念,使民「有知」焉。更甚者,為在上之人,無知於天下之利,妄以私利強之於天下。當人人為己之時,牛鬼蛇神遂應運而生,在禍福榮辱的觀念下,貪生、怕死,嫌老、懼病,世人皆傷矣。
③推論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解】
老子認為:主政者與人民互不傷害,因之社會上上下皆歸化於道德。
【通】
易數中最重傷剋,若無傷剋,即為吉順。
【例】
武者常云:未學技前,人傷我,而我不能傷人;學技之初,人固傷我,我亦傷人;學技既成,人不得傷我,我傷人矣;技至極處,人我兩不相傷。
章六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①起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②承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③轉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④合
①起-認知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註】
概念分析:牝:雌,對天下而言,為生息聚集之所。
【解】
老子認為:國家之大者,如同江河之下游,是天下會歸之所在,亦為各小國人民,生息聚集之所。生物在交配之時,雄性主動,雌性主靜,其結果是新的生命皆孕育在雌性身體中,牝常以安靜卑下勝牡。
【釋】
靜者空也、柔也,是「動而愈出」、「柔勝剛」也。國之所以大者,是「大」以靜始能容,能容乃大。
陰勝陽者,是以靜制動,靜常居下,居下者因順乎能量之向性,故效率較高。
②承-應用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解】
老子認為:大國能夠容納小國,所以小國願歸附之;小國能容忍大國,所以能與大國合為一體。
【通】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釋】
國與國之間,一納一忍,是上、下相容也。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然?
從古到今,由於地緣及利害的衝突,國與國之間總處在不斷的兼併及融合的過程中。如果進行得順利,兼併的國家能夠相互容納及容忍,則成治世,人民生活條件改善。若不能相容,則對立或爭戰不已。
凡是對雙方均有利的,本不難一拍即合,但涉及人性,則事態複雜。大國的心態易偏於驕慢,而小國則傾向於妒忌,一驕一妒,則齟齬相交矣。
③轉-理由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解】
老子認為:所以大國謙虛容納,小國謙虛容忍。對大國而言,不過為了壯大力量,須搜取更多的資源。小國則為了保障安全,才加入大國的體系。
【釋】
不論如何,謙虛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的安全。對大國而言,雖然兵多將廣,卻因地大人雜,管理控制不易。小國則人少力薄,禁不起戰火的摧殘。雙方的利益,需要先取得共識。
一個國家不論在文化、經濟、商業上,均要求繁榮富庶,而其資源、市場、生產等,又無一不與國家的腹地有關,不論大國、小國,所面臨的問題均同。合則多利,分則多害,廿一世紀地球上將因地緣關係,劃分為四大經濟合作體。此為不變的歷史法則,不是個人的意願所能左右。
問題在於合併後之經濟實體,其中的人民是否能和衷共濟,關鍵即在人民彼此間相處的態度。若大國沒有容納的雅量,小國又沒有接受的忍性,則其糾紛勢將難以遏止,成為下一時代的新問題。
④合-結論
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解】
老子認為:這樣雙方面都得到想要的利益,大者理應居下謙虛。
【釋】
由於大國聚集眾有,實為眾國之表率,多容多得,始能成其大。是以能謙遜自抑之大國,能令被兼併者消除疑慮,而眾心歸之,國乃益大。
能容乃大,大人能容小人,上人能容下人,智人能容愚人。人不能容人者,乃因其小、下且愚也。
大容小,是大得小也,既有所得,態度謙下又有何失?且夫小既歸大,唯有使其心悅誠服,才不會失和。是以,大者宜為下。
然而當今無道之大國,常趾高氣揚,以上凌下,其敗亡指年可待也。
章六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①起
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②承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 ③轉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④合
①起-定義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解】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奧妙的根本,是善人應用的瑰寶,也是一般人生存的保障。善人通達道理,説出來的話,能得到他人的尊敬;表現出來的行為,則能感化他人。至於不善之人,若能保持道,道又怎會遺棄他呢?
【釋】
人類社會在長期的發展下,將集體經驗累積為文化,以各種形式流傳於該社會中。
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其母系文化的洗禮,若其文化中具有「道統」,又有個人環境、機遇的配合,則有成「善人」的可能。然善與不善是相對的關係,在整個社會的分佈值中,皆屬少數。善人欲助不善之人趨於善,其法即以理性,將個體之感性,化為整體之共同利益。
②承-現實
故立天子,置三公,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註】
客觀真實:政治以分工為手段,來處理眾人問題。
【解】
老子認為:奉立天子或設置三公時的獻禮,往往是先贈拱璧,再送駟馬。其實這樣做,反倒不如把「道」送給他們。
【通】
●《金剛經》佛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説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勝彼』。
【釋】
居高位者,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持道有德。
③轉-參考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解】
老子認為:為什麼古人推崇「道」呢?豈非因為「道」有求就可得,有罪就可免?
【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道行天下,善與不善者,皆能不分彼此,互勉互信。一旦社會上為了一點細微的小事,有為而治,就會分出階級,產生利益既得者。到最後,少數人貪得多欲,黨同伐異。堅壁清野之餘,無利可得者一無所得,是「道失」也。失道則道不為人知,不知則人不可得。
④合-結論
故為天下貴。
【解】
老子認為:這是「道」之所以為天下最珍貴者的原因了。
章五九 至 章六二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