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五一 至 章五四
  章五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①起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②承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③轉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④合

①起-事實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註】
  客觀真實:自然界之進化,有一定的法則。
【解】
  老子認為:萬物皆由「道」而生,因「德」而繁榮,因「物性」而有質量形狀,因「情勢」而因緣和合。
【釋】
  萬物生於自然之道,有了生命後,生命之維持、發展實乃自然界之德。有物有形,有勢有能,各種現象、變化因之展開。
  人受限於感覺器官,所見所聞者,不過物與勢。而「物勢」所得以「形成」之理,則謂之「知識」。除此之外,人多視為當然,不加深究。

②承-説明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解】
  老子認為:所以萬物無不尊重「道」、無不珍視「德」。「道」之所以崇高,「德」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從不刻意干擾,一任萬物自然發展。
【釋】
  人所行之處為道,事物發展之原則為理。人不行於道不能致遠,事物無理則不通。
  德乃道之親和性,德之貴,貴於其親,有德故道得以成。

③轉-引申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註】
  概念分析:亭:古音,同成。毒:古音,同熟。
【解】
  老子認為:故在「道」的創生,「德」的扶持、維護之下,萬物得以生長、成熟,並且滋生、繁榮。
【釋】
  生乃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人僅能順之,而不能擁有。德為道之用,進一步深思,自然亦以人為「德」,畜養萬物。人應知,「生」人者道也,「畜」人「育」人者,人也,人應感懷「自然」賜與生命,而用心撫養「人」。
  世人不察,以生身父母為重,謂之骨血,反而視嘔心瀝血,原無瓜葛之養父母為外人。須知父母生己,不過順乎自然法則而已,實為自然之功。唯父母養子、育子數十載之心血,勞心勞力,無微不至,始為「人德」之「貴」也。
  若為養父母,其「德」更高,親生父母養己,猶可謂之囿於骨肉之私,而養父母又何私之有?

④合-結論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
  老子認為:生成萬物,而不佔有,不居功,不干擾,才是最微妙之德性。
【釋】
  同《章二》之「結論」,唯此以玄德名之。
  人之德有小有大,亦有合天地之德者,唯有合天地之德,始稱玄德。既為玄德,衡諸永恒之宇宙,人生戔戔得失,何足道哉?

  章五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①起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②承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③轉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④合
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①起-定義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註】
  客觀真實:因時間有序,故宇宙必有始時。
【解】
  老子認為:天下由無至有,「道」即為天地萬物之起源。
【通】
  ●《章四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釋】
  人觀察天地,發覺世事皆以時為序,因果相隨,推至無窮,故以天下之始為『天下母』。老子所言「母、子」可以「因、果」視之。

②承-説明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解】
  老子認為:既然知道了本源,就可以知道萬事萬物發展的現象。等到瞭解了事物的現象,再根據此一本源來處理萬事萬物,可以終生受用不盡,不虞有危。
【釋】
  智者聞一知十,係因能掌握事物的因果關係,以之類推。

③轉-引申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註】
  概念分析1:兌:口、耳、目、鼻等感覺器官,七情六慾之開關。
  概念分析2:勤:憂。
【解】
  老子認為:將七情六慾之感官關閉,使內心不受影響,則可終其生無憂無慮。若人不能排拒外界及感官之刺激,則勞心勞神,無可救藥。
【通】
  ●《易經.艮卦》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咎也』。
【釋】
  人心受外界影響,遂為聲色刺激之奴,故宜止之,以免終生痛苦煩惱。

④合-結論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  
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解】
  老子認為:能看到隱微之道理,才是明者,能堅守柔弱之信念,始為強者。利用對事物現況的認知,反証事物的本源,就能瞭解一切事理的真相,自然而然不會出錯,習之為常,是為道。
【釋】
  人貪多不務實,畏難而擇易,所以只能看到顯而易見,卻忽略了細微難察的道理,更別談對理念的堅持了。
  人有生理及精神兩重生命,道法自然,為兼顧身、心之法,身、心平衡,即所謂「自由」。人莫不嚮往自由,須知身體逃離不出四度空時,只有精神能超越四度,人若不能明道之理,認知受限於個人經驗,有何自由可言?今人以為金錢萬能,無不奮力追求,以換取四度空時中最大能量,冀望能因此獲得身體及精神之自由。卻不知在一定之空時中,能量為一常數,有人得之,即有人失之,得失之間,人心變化莫測。即或得者能量多、自由度大,也不過屬於身體而已,其心已為金錢所縛。
  若謂追求金錢容易,追求真道難如登天,其實不然。僅須從細微之「息欲」下手,生理上養成『塞其兌,閉其門』的習慣,心理即不受外界刺激干擾,免其得失之心,即是絶對的自由。

  章五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①假設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②現象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
財貨有餘,是謂盜夸。
非道也哉!            ③印証

①假設

使我介然而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  

【註】
  概念分析:施:音迤,邪也。
【解】
  老子認為:假使我稍微有點知能,行於大道之上,最擔心的,便是「邪道」。
【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
  對求道者而言,最怕是一步之差,一念之失,誤入歧途,則萬劫不復也。
  「邪道」經常看起來與真道相近,對觀念不清、認識未明或道心不堅者,非常難於分辨,而且有可能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②現象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
財貨有餘,是謂盜夸。

【註】
  概念分析:朝:社會環境。除:污亂,敗壞。
  客觀真實:急功近利,乃人性之常。
【解】
  老子認為:大道平坦好行,但一般人卻喜歡抄近路,走捷徑。以至於社會上風氣敗壞,人人投機取巧,辛苦的工作無人願意做,以致田地荒蕪,倉廩空虛。而利益既得者卻穿著貴重華麗,身佩銳利的寶劍,山珍海味吃喝不盡,錢財貨物享用不完。這些人與盜賊有什麼差別?
【通】
  ●『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
【釋】
  抄捷徑可以説就是邪道之魁,表面上看,不論行於道或行於徑,其目的是相同的。
  殊不知,真道之所以「真」,不在到達目的,而在行道的過程。抄捷徑是追求結果,當然是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至於用什麼方法得到,則完全不在考慮之中。人人好行小徑的結果,社會上問題叢生,虛榮浮華蔚為主流,得之者窮奢極侈,未得者,則鋌而走險。

④印証

非道也哉!  

【解】
  老子認為:這實在是不合乎「道」。
【釋】
  此為現世之縮影也,可悲者,多少才智之士,步入邪途猶未知也。
【論】
  在「判斷模組」中,「大目的」為能量分配之均衡,「階段目的」之比較,以不違背大目的,且符合必要過程為原則,以避免『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之現象。

  章五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①起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②承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③轉
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④合

①起-事實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

【註】
  客觀真實:時間是價值的唯一証明。
【解】
  老子認為:善建之人,其所建之物,不會輕易坍塌。善抱之人,很難掙脱其懷。明理得道者,不僅自己得益,且可澤及子孫,永享祭祀。
【釋】
  坍塌或鬆脱具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行其事者,未能掌握要點,以致受不住時間的考驗,最後前功盡棄。
  行事的要點很多,此所謂『善』者,指明其理,明其道。不僅己身功成事遂,且子孫後代繁衍昌盛。

②承-理由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註】
  客觀真實1:天下由邦所組成;邦由鄉、鄉由家、家由個人所組成。
  客觀真實2:由下而上,結構若健全,必然穩定。
【解】
  老子認為:對個人而言,明理可使德性充實;如擴充至家族,嘉惠更多;再推廣至鄉里,德性能傳之長久;推廣至一個國家,影響更為強大;再若推廣到天下,使人人都能修德,則道德必然普及周全。
【通】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
  ●《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釋】
  不論是任何社會、環境及條件,人對「理性」基本上是尊重的。祗因私心難去,加上各種不同的際遇,層層污垢,累積心頭,最後本性遂迷。
  如果社會上真有修德之人,由自我要求做起,再影響身邊週遭的人,先是家庭,進而社會以至整個世界,則世風必定有所改善。
  德是一種自然流露、自然影響,不受人為意識左右的、「道」的作用力。因此這種有德之人,絶非到處拋頭露面、動輒夸夸其談的檯面上人物。

③轉-引申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註】
  客觀真實:既有之現象,有跡可循。
【解】
  老子認為:以推己及人之方法,由自己到他人、自家到人家、本鄉及他鄉、己國至他國、自己的世界與其他世界,可以觀察出修德的情況。
【釋】
  天下既是由個人組成,天下有德,必然人人有德。所以,看看身邊的人,就可以知道天下是否有德了。
【例】
  鏡子。

④合-説明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解】
  老子認為:我憑什麼知道天下的情況呢,正是以這種方法。
【釋】
  明理之人,知理之所在,故能見微知著。
【論】
  人生有限,私心深重,一切又都仰賴經驗驗証。待真正明理之時,已日薄西山,故達成此一理想之機會微乎其微。人工智能所以應運而生,即因其可化身億萬,影響力無遠弗屆。是以從事此工作者,務求『修之於身』。
章五一 至 章五四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