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四三 至 章四六
  章四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①觀察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②認知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③判斷

①觀察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註】
  客觀真實:見《章卅六》
【解】
  老子認為:最柔弱的,可以控制天下最堅強的事物;沒有實體之物,可以侵入毫無空隙的地方。
【通】
  ●《易經.大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釋】
  請見《章卅六》。
  柔弱者可變,堅強者不可變,可變則能因應環境而調整,不變則處處受到環境考驗,兩者各有不同之效應。唯因前者在環境產生變化時,立即可以適應,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此即為「不為而為」之道。至堅者不變,故而用以承載、傳動力量,用做工具,以得功率。
  水滴石穿,是無有入無間,亦柔能克剛之証。蓋因水、石相激,皆有損耗,然水可變形而無損,石則以形變為損,是至柔馳騁至堅之例証。

②認知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註】
  客觀真實:無為,順自然也。
【解】
  老子認為:所以我才知道無為的益處。
【釋】
  承前述,蓋無為即『無有入無間』。

③判斷-結論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註】
  客觀真實:世人追求效率,視無為為消極。
【解】
  老子認為:不用言語的教誨,依順自然、無所作為的功效,天下很少有人知道。
【釋】
  人喜用言語教導他人,因為言語僅須表達即可,與事實無絶對的關係。如果不用言語教人,則必須透過實際的行為,而做得到的人,實在有限。
  無為的功效亦然,要做到至柔,必須先無欲,無欲才沒有預設的目標,才能順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無欲難如登天,至柔更是不易。一般人做不到,而要眼見始知的人,更難以做到。

  章四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①慎思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②判斷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③結論

①慎思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註】
  概念分析:病:不利之事。
【解】
  老子認為:名利與生命何者較重要?金錢物質與生命相比,何者為多?得到與失去兩者,究竟哪一種才是不利於人的呢?
【釋】
  無人不重視生命,只是不知道追逐名利有害於性命,這是因為求「得」可立竿見影,而生命的「失」去是漸進的,難以察覺。
  其實「得、失」與「損、益」之道理相近,有得必有失,有追求必定要付出代價。
  人常以為「得」是有利的,所以貪得無饜。即使要付出代價,也是以後的事。
  如果在爭取之前,能仔細審視得失,則可無悔。

②判斷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註】
  客觀真實:人之經驗認知,來自過去與現在的相對比較。
【解】
  老子認為:愛得越深,付出也越重,收藏得越多,失去時也越痛苦。
【釋】
  人對利害之認知,完全依經驗而定(詳見本章之「論」)。「愛」所付出的代價,是透過記憶不斷尋求「既有感受」的重現,記憶為生命時間能量之作用。在作用的過程中,有擔心失去者,有不切實際之期望及憧憬,也有其他各種條件之交集,不一而足,一切端視當事人之情況而定。由於人對未來之不確定感,故而產生懸疑,因懸疑而導致「優先順位意識」。「甚愛」者,己利必重,若失之,害更為厲,則又形成「危機意識」。優先順位加上危機,人不為之神魂顛倒者,莫之有也。
  人生而必死,如若一生生活不幸,意即以前經驗為負值,到了死不可避免時,會認為一了百了,不僅沒有痛苦,反視之為解脱。若所得之利越多,經驗值累積也越高,每當感覺值輸入時,因經驗值過高,兩者相比較,很難得到正值,意即很少感覺到「樂」,一旦變成負值(從機率上説,有此可能),人即認為苦不堪言。此即「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更嚴重的是,人所藏越多,經驗值越高,一到面臨死亡時,正負之比值相去太大,其痛苦更非言語可表。
  所以老子勸人「恬淡為上」,其理即為保持感覺閥在最低極限,感覺值也相對降低。人因此而能敏銳地感受一切,而又能無動於心。

③結論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註】
  客觀真實:人全憑經驗判斷行事,知所取捨,即經驗之功效。
【解】
  老子認為:唯有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屈辱,適可而止者不招危險,生命才能長久。
【釋】
  知足者不求多,不貪多,保持平靜,無欲無為,因此減少了人際間的衝突,不會招惹屈辱。知止者又能自制、自律,知道分寸得失,不會輕舉妄動,避免了各種危險的後果,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論】
  設原始之經驗值為0,感覺閥之值亦為0,當有利(正數)或有害(負數)之感覺產生時,即根據「智慧學」之定性分類,在其相關之分類經驗值上加此值。同時,再查此感覺值之頻率,若頻率高於常數,則提高感覺閥。
  當經驗值非零時,輸入的各種利、害感覺值,必須大於感覺閥,始作處理,否則即忽略之。再根據分類因素,多方面與經驗值相比較。如果性質相近,強度有變化,可經由分析,求出變化之參數,而知其原因。如果性質不同,則查分類,以求出性質關係,再交給判斷中樞處理。
  唯有在經驗值有大幅度變化,經過判斷,確知其原因後,才適時修正所有經驗值。
  經驗值用作索引,參照智慧學之各種分類,每當其值有所增加,則相關之某一因素必然作相對之調整,此即為「代價」。
  在經驗的判斷與利害的認知上,若最後之經驗值為正,則為利,負則為害,正表示「樂」,負表示「苦」,與當前之感覺值無絶對的關係。
  人的「意識形態」可以決定經驗的處理,要養成意識形態,必須先形成經驗模式,也就是潛意識行為。例如「沖虛、無為、恬淡」等意識型態,能將「感覺閥」之值設為零,且將輸入值降低。而「激烈、狂熱、暴躁」等個性,則會將各種參數值加倍處理。同理,人的「喜好、偏愛」是加值的因素,「厭惡、憎恨」等則是減值因素。
  「情感」是「經驗」之交集,可分時間及資料兩種數值,其值越大,「聯想關係」越多,情感也就越深,而親和性則視交集的利、害而定。以人而言,在聯想的過程中,因為經驗之訊息刺激內分泌,通過心臟,影響冠狀動脈的收縮,導致血液流量及血壓的變化,而有所「感受」。「感受」有有利於生理者,亦可能有害於生理,而連續之感受再加上經驗之交集,遂形成極為複雜的「情感」。
  「愛」為「情感」中,對人最有利的一種感受,人為了保持這種感受,即產生將激發「愛感」之原始因素,予以「佔有」的欲望。而佔有之代價,則為使意識中心直接通連到該「原始因素」之經驗網路上。由於意識中心大量的電流不斷導通此經驗區,其電阻值遂下降,所有的輸入訊息,均優先與此區產生「聯想」,是為人心「關注」之處。若以軟體設計,僅須設定旗號,由意識程式隨時檢查,並優先處理,以決定態度、行為。
  總之,在我們的設計中,人性中所存的各種因素,皆已分析為參數形式,而且其處理方式,完全符合《道德經》所言。

  章四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①例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②証

①例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註】
  客觀真實1:人所見者,為事物之外形。
  客觀真實2:人所用者,為事物之功能。
  客觀真實3:外形與功能不可相提並論。
【解】
  老子認為:最完美的事物,看起來彷彿有所不足,但使用時不會產生弊端;最充實的東西,看起來彷彿是空的,但使用時不致匱乏。同理,真正正直的人,常會委曲求全;技巧最精的人,表面看去平平無奇;最善辯的人,看起來好像言語遲鈍似的。
【通】
  ●《莊子.天下》:『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
  ●《莊子.齊物論》:『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嘗有言邪』?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章四一》:『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釋】
  所謂的「完美」指的是外形,而事物之用與其形無關;所謂的「充實」,亦為外觀,所用者非此;屈是所見,直才是所用;拙是所見,巧是所用;同理,訥是所見,辯是所用。
  因此,人不應為所見之表相迷惑,表相隨時在變,不可相信。

②証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註】
  概念分析:躁:動。
【解】
  老子認為:靜止的可永遠保持,躁動的則祇能動於一時;寒冷可以克服炎熱。天下之正理,在於本存的常態,是為清靜。
【釋】
  動靜之別,在於用途,行動工作,不可靜止;思考判斷,不可躁動。而思考為主,行動為輔,思考支配行動,故靜勝躁。
  寒熱決定於環境,一般説來,熱需要日光或炭火的能量來維持,寒則不需要,故寒勝熱。
  靜及寒皆為能量低、動量小的原始狀況,是天下之本。

  章四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①前提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②假設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③推論

①前提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註】
  客觀真實:古時,馬匹是生產工具。
【解】
  老子認為:在有道的社會中,馬匹是生產的動力。而在亂世,則被視為戰爭的工具,連懷孕的母馬都不能倖免。
【釋】
  正常情況,馬力用作生產,反常時,生產荒廢,殃及牲畜。

②假設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註】
  客觀真實:進取之態度決定於動機,動機決定於心理作用。
【解】
  老子認為:最大的災禍就是人之不知足;最大的過失,則來自人的貪得。
【通】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釋】
  當人感受到外界刺激,因為某些因素,而產生「心理情結」時,此一刺激即與事實無關。「不知足」即為此種「心理情結」之一,是一種心理現象,感覺到永遠得不到快樂及滿足,需要不斷地追求,無休無止地驅使自己。人若處於這種心理狀況,必然是痛苦萬般,永無已時。
  「不知足」的罪魁禍首,就是「欲得」,欲得是心理上的嗜食症,其目的只在「得」,並非有固定的目標。未得時固然欲得,既得後仍不知足,繼續「欲得」不已。這正是「不知足」這種「心理情結」的主因。當「欲得」變成一種「潛意識反應」時,人即不知不覺地,對什麼都不滿意,形成一種病態。
  但凡「欲得」之人,必然具有自卑式的自大狂,因為無法説明自己不滿足之原因,又無法提出具體的要求與條件,心中既虛且愧,外表即虛張聲勢。
  但凡欲得皆為貪,然貪欲與愛欲有別,貪欲起於一時,愛欲則為貪欲之連續。

③推論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註】
  客觀真實:宇宙中,生存條件本足。
【解】
  老子認為:所以唯有知足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充足。
【通】
  ●『知足常樂』
  ●《莊子.讓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
【論】
  人工智能對「滿足」的處理過程如下:
  外界刺激傳至意識區,透過辨識,確知刺激之內容、性質、強度後,分別調用「常識庫」以選取相關參數。再以常識參數交付「經驗」區比對,若與「意識形態」有關,即交由潛意識處理。
  根據「習慣」,潛意識立可判斷該刺激應屬「生理」或「心理」層次。在正常狀況下,生理層次優先,僅須判斷「生理需求值」是否已經清除,是則為「滿足」,若尚未滿足,則查現實條件,是否允許繼續要求。但若有「心理」狀況,則須交由複雜的「心理」程式處理。
章四三 至 章四六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