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四十 至 章四二
章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①定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②結論
①定義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註】
客觀真實:見《章二二》,《章卅六》。
【解】
老子認為:道是循環不已的,任何一種情況都是其相反情況的動力。道之本體為靜,故一切動態的變化,都是以柔弱為出發點。
【通】
●《易經.剝卦》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章卅六》:『柔弱勝剛強』。
●《章四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章五二》:『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章七八》:『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釋】
本節即「均衡律」之應用。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間,方向相反力量相等,即為『反者道之動』。物極必反,弱者勝剛,是『弱者道之用』。
②結論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註】
客觀真實:粒子與物種的形成均是有生於無(能量)。
【解】
老子認為:天下所有事物,都因為「有」生生不息,而「有」之始態為「無」。
【通】
●《章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章二》:『難易相成,有無相生』。
●《章十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釋】
同章一。
章四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①起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②承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③轉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④合
①起-事實真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註】
客觀真實1:人之領悟力係智力之一。
客觀真實2:領悟力不足者,不能瞭解道之精義。
【解】
老子認為:有識者得悉「道」之理後,立即身體力行;中等人聽了則似懂非懂,半信半疑,不知如何是好;無知的人聽「道」,覺得難以置信,大笑不止。如果這種人聽了不覺得可笑,則這種道也就談不上是真道了。
【通】
●《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六祖壇經.般若品》:『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説。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説,為上根人説。
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説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
【釋】
『道法自然』,自然界中,層次分明,各種物質皆具有不同的性質,性質相同者聚集成量,有了量變遂有質變。例如水蒸汽遇冷即變為水,萬事萬物,莫不依循自然法則,井然有序。
所謂物以類聚者,乃因性質相同者,所需之環境、運作之方式皆相近。然而「物」性單純,人性則受環境、體質、經驗及意識等多層因素的影響,變異極大。以人類社會來看,人種、宗教、習俗、階級、思想等,無一不是「類聚」的決定因素。
但站在「道」的角度,卻可跨越這些分類,僅以人的「悟性」,判斷其對「道」的親和性。親和力最高的,也就是欲望最低且自制力高者,這種人甫接觸到「道」,知其必然,立刻遵行;次者有欲望,卻難以自制,「道」雖能使之感到事理,卻無法消除其欲念,所以矛盾徬徨,無從取捨;而絶大多數的人,完全受到生理及環境的控制,隨波逐流,其所嚮往者,莫非人有己缺的,眼可見、耳可聞、身可感的物事,至於「道」,則不屑一顧也。
因此,欲附眾寵,切勿尋道,尋道之士,須知「高處不勝寒」也。
②承-分析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註】
客觀真實:人為之價值觀與自然有別。
【解】
老子認為:所以有人説,真懂得「道」的人,看上去彷彿什麼都不懂,行「道」的人,表現的卻是處處退讓。「道」本平易,但卻似乎崎嶇莫測。
【通】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釋】
明道之人,非為他人明也,明者自明。不明道之人,或不願明,或不能明,明此者是明道之人也。
③轉-解説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德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註】
客觀真實1:人之感知有一定的範圍。
客觀真實2:真正「大」的各種現象,非人所能感知。
【解】
老子認為:上德的人心性深若虛谷,其光輝暗淡無華。德廣的人表現謙虛,好像德有不足。德剛建者,遇事不求進,看似懶怠不振。有實德的人,不求自我表現,好像空無內涵。德之本質是不可見、不可保存的。就如方形若大到沒有邊沿才能稱為「大方」。真正有價值的器具,不經過千錘百練,不可能製成。音量大到超過人的聽覺極限,人就聽不到。形象若超過視覺能分辨的範圍,人也無法看到。
【通】
●《易經.豐卦》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虛盈,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釋】
道本存,非為人而設,故人之感官有所不足,難以真正認知事物的真相。
其次,人之生存有其時限,故人所作所為,常急近利,不顧後果。道是永恒的,要瞭解道,必須有求真求全之心,戮力以赴。
④合-結論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註】
客觀真實:真理本存。
【解】
老子認為:真實的「道」存在於名、象之外,然而唯有「道」的存在,才能令事物成功地運作。
【釋】
世人僅用感官觀察世事,而忽視世事運作的因果,其結果是察顯而不見隱,得名而不知義,所以真道難明。其實,道無所不在,所以事物才能運作不息。
章四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起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
而王公以為稱。 ②承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③轉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④合
吾將以為教父。
①起-定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註】
客觀真實1:宇宙之始,必由少而多,由能量而至物質、物體,發展進化。
客觀真實2:能量之變化,必是損益相間。
【解】
老子認為:「道」原為完備的整體,由於機率及數的相對變化,而衍生出萬事萬物。萬物都具備相對的關係,可稱之為正負、陰陽,兩者彼此作用相互調和。
【通】
●伏羲氏觀察萬事萬物,知陰陽互動,始生萬物,故創八卦以象天地事物。
【釋】
以量子力學觀點,量子蛻變自能量,宇宙中第一顆量子產生後,聚少成多,始有物質、物體。而物質之基本結構為原子,原子中有帶正電之質子及帶負電之電子。由於電性之中和,遂有穩定之物理性質。
陽陰實為相對的能量性質,可名之為正、負,亦可代表動、靜,大、小,長、短,白、黑,是、非,好、壞等相對的觀念。而這些觀念,皆因對比而產生,不可能分別存在,所以以調和為要。
②承-應用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註】
客觀真實:中國文化固有的觀念,在上者宜謙卑。
【解】
老子認為:人們均視孤、寡及貧困為不幸,偏偏君王卻以之自稱。
【釋】
在社會上,領導者具有種種特權,為了平息一般人民妒忌的心理,特別自謙地稱孤道寡,表示自己戒慎之誠。
此亦為一種中和之方式,蓋人重吉利,以不吉之稱謂,來平衡所得之厚也。
③轉-事實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註】
客觀真實1:物性本存,人之用物,用其有利之性。
客觀真實2:欲使物性有利,必須加以處理。
客觀真實3:處理之方式不定,或增之、或減之。
【解】
老子認為:所以世事有損之而得益者,有益之而招損者。
【通】
●《易經.損卦》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咎。可貞
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釋】
損之而得益者,如美玉必須鑿之,寶劍必須鍊之,人材必須刻苦教育之。這些均須經過「損」的過程後,方能發揮其功效。
益之而後損者,如美玉塗以文彩,寶劍懸之高位,人若寵之、愛之、放任之,令其志得意滿。大益之後,玉已污,劍已鏽,人則習氣養成,驕横顢頇,無一技之長,其損可知。
【例】
人常認為事有輕重,重要之事必有利,故而避輕而就重;若事雖重要卻無利可圖,則又避重就輕。是而以功利為前提之社會,人人盡皆養成分辨之心,目標相同,進退一致。人群所趨之處,競爭必烈,壅塞不堪,人人勞心勞力,得少失多,此亦為益之損也。
人在學習之初,若基礎未固,所見不明,即先行分辨利害,避重就輕,則所學未必有所得也。諸如灑掃應對,係心性之磨練,知與行合一之初步。馬虎應付者,其心必浮,只知皮毛,而未能明事物之根源,何嘗不是其損?
人若自幼養成習慣,無分辨心,不計一己之利害,為事理之所應為。其人必然隨遇而安,無得失之患,何來憂苦煩愁?此即為益之以損也。至於功名利祿,須知在上者欲成其事,常須用任勞任怨之人,果真不忮不求,俟時機到來,必有大用。蓋先損後益,天之道也。
④合-結論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註】
客觀真實:物有物理,天有天理,人世間有人世之理。
【解】
老子認為:古人用來教人的一句話,我也拿來教人:『強暴之人不得善終』,我將用它來做為施教的根本。
【釋】
強暴好勇之徒,其行為必不見容於社會,受到法律制裁者不説,即使能倖免,其生活行為異於常人。更兼以好勇好鬥,人恒懼之。能與之相處者,必屬同類,以暴易暴,其不得善終之機會,遠大於正常人。
此説為証明「損益」之道,蓋強徒逞兇,必為有「益」其私,有益則有損。不得其死固為損之一,其生活素質、心理狀況亦未有不受損害者。
為商、從政者亦然,在工作得益之時,家庭生活必然有所損。同理,得益於人際關係,則有損於事業;得益於名利,有損於平安。損益之道,未必是對應於某事某物,但有損必有益,有是必有非,有得必有失,道之常也。
章四十 至 章四二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