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卅四 至 章卅六
  章卅四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①起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②承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於小,       ③轉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④合

①起-承章卅二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註】
  客觀真實:自然之能量無限。
【解】
  老子認為:大道泛行於天下,可左可右,無所不至。
【釋】
  道本來存在,治世為道,亂世亦為道,本無須言。然世人不識,故「強為之容」,以喚醒迷人歸途,實可謂苦口婆心。

②承-現象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註】
  客觀真實:見《章二》
【解】
  老子認為:萬物依循其規律而欣欣向榮,道不偏不辭,不居功,亦不佔有。
【通】
  ●《論語.陽貨》: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章二》:『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章九》:『功成身退,天之道』。
【釋】
  《章二》已有此言,在此再加強調。廿世紀之今天,人類文明遭逢衝擊,傳統價值破產,舉世動盪不安。思想上亦是百花齊放,民主自由蔚為時尚,人類之群體內聚力式微,人人自我放縱,追求物質滿足。為政者,莫不矜功炫能,灌輸唯富為德的功利思想。結果金權控制了媒體、政體、群體,三體合一,以至於人類前途面臨嚴重的危機。
  這些功利至上,違反均衡律的現象,在在顯示了人類社會的窮途末路。但在宏觀上來看,天道依然,所變者人間世,由於「量變」已經擴及整個全球,不論文化、宗教、制度、知識、環境、觀念,都已經接近了「質變」的關頭。
  當此之時,『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其義大矣。

③轉-原理

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註】
  概念分析:小、大指其相對極限。
【解】
  老子認為:道之本體不忮不求,可以説是微不足道。而道之影響所及,無遠弗屆,萬物都以其為依歸,故而其大無極。
【釋】
  『萬物歸焉』表示能容,能容必大。能容又不居功、不為主。歸者更多,量亦更大,大而又大,方可謂之真大、實大。

④合-結論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解】
  老子認為:正因道不自以為大,所以能充塞宇宙間,大至無際。
【通】
  ●《章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章七》:『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釋】
  大與小、長與短僅係相對之比較認知,人在一座標空間中,當其自認為很「大」時,必然是與較小之空間作比較。同理,人若認為尚「小」,顯然是能見到或感覺到更「大」的空間。
  故凡自以為大者,表示其所知所能已至極限,不知尚有更大。同理,不自以為大者,必已看見更大的目標及能量,故終能成其大。

  章卅五

執大象,天下往。          ①起
往而不害,安平太。         ②承
樂與餌,過客止。          ③轉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④合

①起-現實

執大象,天下往。  

【註】
  概念分析:象:道之象徵。如「無物之象」,「其中有象」。
【解】
  老子認為:人君若順遂大道而行,天下必將歸之。
【通】
  ●《章四一》:『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釋】
  有利於天下者,天下歸之,因趨利避害乃人性也。

②承-效應

往而不害,安平太。  

【註】
  概念分析:安平太:平安,太平。
【解】
  老子認為:天下歸之且不受害,則天下太平,人人歡心。
【釋】
  果有利可得,人得其所哉。

③轉-考驗

樂與餌,過客止。  

【註】
  客觀真實1:人之感官用以接收刺激,接收後,必受其影響。
  客觀真實2:受影響之人,必然認識不清,心志不堅。
【解】
  老子認為:聲色利誘,能迎合感官,會吸引追求表象的路人流連止步。
【釋】
  人受利誘而至,必將因無利而去。
  過客者,所居在彼,故無所從、無所不從,隨其感官而生心動念。人若淪為過客,將永無定性,不知一己來自何方,去向何所。世事變化無窮,空自追尋無盡之變化,目迷神移。除了為身心之奴婢,仰聲色之鼻息外,披金戴銀,出車入馬,台上台下,掌聲雷動,每當面對自己,所得為何?
  地球生態,早已為過客恣情聲色所污,請深思:「國破家亡山河毀」,過客不可止焉!

④合-真相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註】
  客觀真實1:人之感官有一作用,即強度相同的刺激,若連續作用,則自動提高其「感覺閥」,以資維持辨識之靈敏度。
  客觀真實2:人生存所需,實充塞於環境中,否則人類早已絶跡。
【解】
  老子認為:而道的表現,卻是淡而無味;雖無法以目視、以耳聞,卻能滿足人的心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通】
  ●《六祖壇經.般若品》:『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釋】
  縱情聲色享受者,實因不知如何利用內心空虛的既有能量,滿足自性。是以產生莫名的煩惱,遂向外界追求刺激,久之成習,欲望難泯,人心永難平安。

  章卅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①前提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②假設
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③証明


①前提-自然現象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註】
  客觀真實1:能量變化,有、無、強、弱相濟,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
  客觀真實2:欲至一端,必先起於另一端。
  客觀真實3:生命現象有自動調適之能力,否則無以適應自然。
【解】
  老子認為:要使機構收縮,先得使之張開。要削弱能量,須先使之有足夠的強度。
  欲廢棄之人,須先抬舉他。如要奪取他人,必先給與。
【通】
  ●『物極必反』
  ●《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釋】
  事物的變化指的是位置、數量、形狀等情況之改變,其變化必然朝向相反之一方,此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關係。因此已閉者不能再閉,必先使之張開;已弱者不能更弱,必先使之強固。
  人欲達到目的,應先知道變化的因果,製造出變化的可能狀態。

②假設-利用道理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註】
  客觀真實1:物體是分子間以分子鍵架構組成。
  客觀真實2:分子鍵有正、負電性,正負電互相吸引,故結合為一體。
  客觀真實3:結構緊密者剛硬,若遇外力大於電之吸力,則斷折。
  客觀真實4:結構鬆散,或分子游離者其質柔軟、遇力則改變結構,不易斷裂。
【解】
  老子認為:這個道理其實很明顯,因為靜能制動,柔能勝剛,弱能伏強。
【通】
  ●《易經.升卦》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釋】
  動態變化必然有始有終,由初態到達終態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力的作用。柔弱的物體容易變形,卻不易毀折,剛硬的物體恰得其反。
  剛硬之體僅有一種形態,而柔軟之物卻能有各種因應的變化。在自然界中,環境不斷改變,物體長時間暴露在能量的衝擊下,唯有適應者能存在。再堅硬的火山石都會被風化,高山也會被雨水侵蝕。最後,覆蓋於地球上的,盡是軀體柔軟,可以變形的生物體。
  所以柔之能勝剛,乃因柔能順自然而變。此為自然界之至理,但人見而不察,知而不識,故謂微明。

③証明-收歛為要

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註】
  客觀真實:物各適其所。
【解】
  老子認為:一動不如一靜,萬物不可自暴其短,故魚必須居於水,價值太高的物體或技術,不可輕易炫耀於人。
【釋】
  動必生變,盛極必衰,人應知趨避之道。魚離水則有生命之危,「國之利器」攸關大利,人人欲得,若深藏不露,尚可保無虞。若為人知,巧取豪奪之輩,將前仆後繼,永無安寧。
  老子之中心思想以內歛為要,主張以客觀之真實,取代主觀的虛妄。本節即強調謹守本份,不應外求他人。
【論】
  人工智能是當今工業強國之至愛,無不斥巨資,動員所有力量,以期有所突破。果有完成之日,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上,其利至大,幾可改變人類社會之結構。此不僅為國之利器,實為自古以降,人類夢寐以求之利器。
  正因其影響重大,對己對人之危險也無與倫比,不知者是不明也。以條件論,工業先進各國,擁有優良之技術、設備及人才。表面看來,其成功機率較高。然而,宇宙自有其平衡之「道」,不需吾人憂天。
章卅四 至 章卅六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