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廿五 至 章廿七
章廿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①起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②承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③轉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④合
①起-正本清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註】
客觀真實1:宇宙如有起源,則物質之初必為非物質。
客觀真實2:宇宙如有發展,則後必衍生於前。
【解】
老子認為:有種事物在天地形成之初,已經存在。它無聲無形,超越萬物而恒存不變,它並且運行不息,為萬物之本源。
【通】
●《大爆炸説》:廿世紀天文學認為,宇宙開始時,僅有不具空間之能量,約於二百億年前,突然霹靂一聲爆炸,能量以光速奔離,遂有空間、時間的產生,並形成銀河、星球。
●舊約聖經創世論:上帝以七天的時間,創造世界。
【釋】
追究物源,應始於能量,由於能量的性質、變化,而有時間、空間、物質。其中能量與空、時,對人而言,是無聲、無形、無質的,必須以思維方能認知。能量在作用中,由粒子結合成原子、分子,因分子間能量的傳遞,遂有物質產生。
有了物質,才有生命的產生,有了生命後,才有感覺、學習、經驗、認知等層次。
然而世事之奧妙,在於人客觀與主觀認知間之互動關係。主觀之「我」,雖然建立在客觀的物質基礎上,卻起源於主觀的經驗中。苟無「我」,客觀世界縱然存在,但沒有「我」的認知,其存在對「我」而言毫無意義。即使有「我」意識到客觀世界的存在,再進一步的分析,也不過是各種抽象的刺激、感覺而已。
古聖今賢,無人不期望對人生有所認知。佛家是由主觀客觀二元的抽象性,建立一個自我認知的法門,承認客觀本存,名之為「佛」。「我」因機緣而生,因欲望而迷,因染住而痛苦、煩惱。因此,人只要認識了「自性」,捨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可回到客觀真實,擺脱機緣,與佛同在。道家同樣承認客觀本存,「我」因自然機緣而生,因欲望而違反自然,因而導致人與自然之失調。老子並未以追求解脱為法門,而採用聽任自然、回歸自然的法則,靜觀自然之發展。
基督教以「創世論」為依歸,以信念為訴求。現代科學則以實証為前提,僅探討物質起源、現象,規避精神認知。
在智慧學立場,是以現代科學的實証為基礎,認為客觀世界中,除了物質外,尚有「層次結構」存在。人之精神現象屬於層次結構之一,建立在其前級「層次結構」之上,只要能將各種層次結構的「因果關係」,利用一種「結構體」的能量運作,即可以令人造的機器,「產生」擬人的「智能」。是則,人生真理的闡釋,又將多一種版本。
尤其是在我們利用電腦,從事「易經、易數」的研究時,發現確實有一種高層次的時空結構,中國人早就將之設計成一種符號語言,以二進位的數為基礎(但不採數學運算),並將影響地球生態的潮汐原理,分別以天干、地支作為象徵代表。最後,就人主觀的立場,以「利己、利人、害己、害人」四種生存的法則,加上一「自我」中心點,成為封閉循環式的五行生剋系統。
這個理論完全符合老子的「均衡律」,以及科學上的「機械律」。中國人數千年來,一直利用這套系統分析外在世界的變化,因而認知到一種必然的體用及因果。由於萬事萬物之「變易」,正為其不「易」之唯一準則,故稱之為「易」。
及後,累積統計的經驗越多,其真實性越是無從置疑,遂發展出人類文明中難度最高的「預言」系統。不幸古人重實際而輕理論,所以儘管上自士大夫,下迄市井小民,多多少少都有過所謂「山、醫、命、相、卜」等玄妙的經驗。但在此科學昌明時代,囿於缺乏理論基礎,始終被視為迷信。
須知真正瞭解「易」理者,既知事物之必然性,必與老子一般,和光同塵,或隱於市,或隱於山林。持此以謀生之江湖術士,所知有限,以至於真相混沌,知識份子嗤之以鼻,而廣大社會迷信如故,舉世滔滔,黑白不明矣。
②承-基本原理
吾不其知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註】
概念分析:大:無限。
【解】
老子認為:由於無名可稱,只好命名為「道」。若要勉強解釋,可以説是「大」,大得無邊無際,最後歸返於原處。
【通】
●《六祖壇經.般若品》:『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莊子.天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釋】
大與小原為比較所產生的相對觀念,若賦以絶對的觀念,則可視為包含一切空、時、一切現象的整體。此一包含萬有的整體,雖然沒有邊際,但卻有其極限。
莊子所言更玄而不可思議,『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以哲學觀點,理應如此,而以人的認知而言,無外、無內者究竟如何,實無從想像。因此科學家提出「無邊而有際」的觀點,以符合「宇宙能量為一常數」之假説。觀老子之説,較近於現代科學。
③轉-人之自我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註】
概念分析:道:整體。天:大環境。地:小環境。
【解】
老子認為:道無止無盡,天無邊無垠,地綿延萬里,人則是萬物之靈。在這四大之中,人佔有其一。
【通】
●現代科學研究宇宙大小,已知有數百億光年之距離。而原子之內太空,也發現無可限量。至於人性、人心,更是難測,因難測,此皆為大。
●《漢書.西南夷傳》:『滇王與漢使言: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各自以一州王,不知漢廣大』。
【釋】
對人的認知而言,宇宙中一切都是無盡的,人對於自己,更是無從捉摸。人的意識是因應外界事物發展而虛擬的訊息抽象中心。在與所有經驗的交集過程中,必須透過時間與生化電流的能量作用。因此,經驗交集本身,就具有無窮無盡的排列組合。
人如不瞭解「道」,就脱離不了自我經驗交集的「主觀網路」,能作為參考認知的,只有經驗中的訊息。當人把自我之經驗總值,視作客觀環境之一切,該人必然自以為「大」,然此「大」為「自大」。自大必自私,自私且自大者,必然自滿,自滿之人,其所作所為必與客觀環境脱節。
再若人瞭解「道」,以客觀真實作為參考訊息,客觀無限,因知「人生之大」矣,「自大」與「人大」皆為大,然其現象迥異。
④合-正確之系統觀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註】
客觀真實1:在整體系統中,從上層到下層,各有所屬。
客觀真實2:道、天、地、人,為此系統中之各層。
【解】
老子認為:人必須符合地的法則,地符合天,天符合道,道則順自然。
【通】
●《易經.坤卦》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釋】
老子之系統觀念,以「自然」為總綱領,向下微分,道、天、地、人……萬物等皆有其一定的分類屬性。透過此一系統,人即可瞭解自然之法則。
【論】
以智慧學立場,人想以有限之時空,蠡測無限之宇宙,是不可能做到的。尤其是人之主觀認知,純屬假定之「概念世界」,絶不等於客觀真實。故人僅能順從自然之規律,利用概念符號結構,試圖由虛擬的模式,建立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介面,避免受到個人「私、欲」的控制,從而謀求人類最大的福祉。
章廿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①起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②承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③轉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④合
①起-根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註】
客觀真實1:物體之重心,係針對物體之質量中心而言。
客觀真實2:物體因振動而發聲,靜止之物體才是本體。
客觀真實3:重者在下,輕者在上,其重心必在重處,即為「根」。
【解】
老子認為:重者在下,為輕者之根本。激烈的變化,均以靜止不變的本體為中心。
【釋】
事物有輕重之分,變化有動靜之別,重能載輕,靜能制躁,是固本也。做人做事,應守自然之道,把握根本,以不變以應萬變,方保不失。
②承-正確現象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註】
概念説明:榮觀:華貴的表象。燕處:安居。
客觀真實:物質之重要,在於提供人生存之條件,不應心為形役。
【解】
老子認為:聖人雖然每天都離不開物質的需求,即使豐盛,卻也處之泰然。
【通】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釋】
人之生存不能缺乏物質,聖人亦不能例外,所不同的,是聖人明理樂道,不會因為物質的享受,而影響對事物的認知及態度。
③轉-錯誤現象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註】
客觀真實:萬乘之國,其君為萬乘之主,個人則為自我之主。
【解】
老子認為:身負一國之重任,君王怎可輕浮躁進?
【釋】
人民為國家的根,國君的地位建立在人民的「根」上。國君之為國君,應以謀求人民之幸福為目的。如果國君自以為高高在上,忘卻自己的立場,僅知作威作福,滿足一己之私,不顧人民的利益,則是不知持重守靜。
個人何獨不然?行為若不符合長遠利益,是不明輕重。
④合-不合根本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註】
客觀真實:本末不可倒置。
【解】
老子認為:輕者失重,失重則不能保其位。躁者失靜,失靜則不能自主。
【通】
●《論語.學而》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釋】
國之根為人民,人之根為人性,聖人『雖有榮觀而燕處超然』者,是顧全人性。國君固不可貪婪無行,個人亦不可安逸惡勞,不顧根本,輕躁妄為。這些都是令人失敗的原因,不可不慎也。
章廿七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①起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②承
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③轉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④合
①起-事物之因果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註】
客觀真實:善者知事物之因果,知其必然,順物之性,行事易成。
【解】
老子認為:善走者,行路不落痕跡;善言語者,説話不致被人挑出毛病;精於計算者,不必假手籌策;長於機械者,閉門無須門閂,而門不可開;能結繩者,不用繩捆,而人無法解其結。
【解】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釋】
上述之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者,果真有所為?蓋至善止於無為,無為始無轍跡、瑕謫、籌策也,是以無為而為,可謂善也。
②承-有識者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註】
客觀真實:人有才,物有用,適時、適地之用,即為善。
【解】
老子認為:聖人善於助人,故無人不是可用之才;又善於惜物,故無物不能盡其用。這才是真正的明德、得道。
【通】
●《禮運大同篇》:『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論語.子路》:『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釋】
人成長於不同的環境中,各有不同的經驗。知人者,必知他人處身之環境,善用其中因果關係,而使人能盡其才。對物亦必知物性、物理,使物能盡其用。
因此,能識人、用物之人,必通達人情,明瞭事理,可謂得道之人。
③轉-原因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註】
客觀真實:人經由學習而認知。
【解】
老子認為:所以,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鏡。
【通】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
人類能走出叢林、開創文明,成為萬物之靈,其根本之道,即在於知識、文化的薪傳。先知者傳授給後知者,而後知者繼承前知者,代代相傳,匯為時代洪流。
善人之師,天;不善人之師,善人。善人之資,不善之人;天之資,善人。善人得道於天,傳之於人,所傳者天道也。
④合-應切記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註】
客觀真實1:種瓜得瓜,種果得果,人所重視者,常有所得。
客觀真實2:師與生之間,不論親炙或私淑,薪火相傳,是文化之命脈。
【解】
老子認為:不重視師、徒間之互動關係者,雖自以為知,其實是迷。這個道理真是精要奧妙。
【釋】
功利主義者,僅問收穫不問耕耘,也就是只關心所得之結果,不重視事件發生之過程及關係。這種人常殺雞取卵,以求近利,雖或有一時之得,但以整體而言,卻是得不償失。
伯樂能知千里馬,究竟是千里馬有價值,抑或伯樂重要?須知千里馬為數不少,惜識者不多,而伯樂之輩,從古至今,寥寥可數;或言伯樂雖眾,然良馬難得。
查其因果,乃因師之所以為師,實因學道先後有別。而資之為資,純屬天意,全非人力所能左右。然亦有為師者不明資質素材的特性,未能因材施教者,此非無良馬,實無良師。再若人學而有成,自以為天才,不重師道,則伯樂雖存亦亡。
是以能知天道者,當知大自然「師與資」之間的互動關係。
章廿五 至 章廿七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