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廿 至 章廿一
  章廿

絶學無憂。            ①起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②承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③轉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④合

①起-定義(根據前論)

絶學無憂。

【註】
  概念分析:絶學:除生存所需外,不刻意去追求其它知識。
  客觀真實1:人之所知,來自學習及經驗,此兩者皆起於環境的刺激。
  客觀真實2:所知與所學互為因果,而學無止境。
【解】
  老子認為:不追求學問知識,是無憂無慮的不二法門。
【通】
  ●《六祖壇經.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內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章四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莊子.天道》:『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釋】
  此節所謂『絶學』,非指自然而得之學習經驗,因學習為人之本能,老子主張自然,不可能違反人性。此處所指,即為前章之『絶聖棄智』。因人之過度學習,常係有所圖。所學所習者,莫非虛榮、虛偽,實為「智者」所設計之圈套。
  人所知本有限,而環境變化無窮,知愈多愈不足。不學尚不知其不足,知多反而慮多。若謂學以明理,吾未之見也。今日人類所知不可謂不多,然人所不知者,較之前人更難以數計。目前地球之生態環境,正因人類所知不全,遽而大為特為,尤以科技,人類對之已失去控制,以至於危機四伏,識者無不以為憂。即使有樂觀論者,竟日追求知識、財富,在勞心勞力,患得患失之際,其所「樂」與所「憂」又有何別?
  人生之初,一切本自具足,因學而致幻,幻而不實,不實即與人之本性相違,憂煩既起,學之更勤,憂煩愈甚,唯有絶學始得絶憂。

②承-質疑(人間現象)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註】
  客觀真實1:人受限於環境,所知所為必須他人肯定。
  客觀真實2:環境之肯定即為「客觀」,但人所能接觸之環境有限,客觀環境不斷拓廣,人亦不斷地追求他人之肯定。
【解】
  老子認為:別人對我的態度,是尊重抑輕侮,又有多少差別?所謂善與惡,又有多大的差別?但人們所畏懼的,我也不能不害怕。只是我所追求的道,廣大無涯,與世俗相差實在太遠了。
【通】
  ●《六祖壇經.行由品》: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釋】
  人所學若為求生,尚無可厚非,然社會上一些虛偽的陋習,以及全憑主觀認知的善惡標準,除了相互苟同外,又有多少意義?老子自言其道與世俗相去甚遠,於下段有所鋪陳。
【例】
  中國人自幼即為升學而學,然升學之目的何在?爭取較好的生活條件,而如今人之生活條件如何?
  若謂物質生活充實,精神生活呢?有幾個人更幸福了?

③轉-應有之態度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註】
  客觀真實1:各人有各人的主觀認知。
  客觀真實2:有待環境認同者為俗人,不需他人肯定者為有自信。
【解】
  老子認為:人們快樂的歡笑、遊玩,我卻淡泊恬靜,心若止水。人人都志得意滿、努力進取,只有我是我行我素、遺世獨立。我的心如宇宙初生時的渾沌,對這些表象都不起波瀾。有些人飛黄騰達、意興風發,唯我渾渾噩噩;有些人好像什麼都明察秋毫,而我則默默無言。我像大海一般恬淡,又像大風一樣無所歸止。眾人都有能力,唯獨我既愚昧又鄙陋。
【釋】
  本節所描述即是所謂「獨立特行」之人。人有自知之明,始不為外界所惑。不惑於外,為所應為。無視於外,心安理得。

④結論-綜章十一至章十九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註】
  概念分析1:食:養育也。母:自然也。食母即乳母,此處指「道」。
  客觀真實1:人生於自然,存於自然,久之,因感覺麻木,遂不察。
【解】
  老子認為:我則與人有所不同,不假外求,完全依循自然。
【釋】
  真知灼見之人,『抱一為天下式』,獨立特行,不苟同於眾昧。眾睡而獨醒,難與人溝通。

  章廿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①起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②承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③轉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④合

①起-定義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註】
  概念分析:孔:大也。
  客觀真實1:符合客觀需求的行為是謂「德」,客觀環境的大、小,與「德」之大小成正比。
  客觀真實2:「道」即為大環境-「自然」的規律。
【解】
  老子認為:真正的大德,完全符合「道」,而「道」本身,恍恍惚惚,虛虛實實,相當難以觀察認知。
【通】
  ●《傳燈錄》:雲門因僧問:『如何是佛』?門云:『乾屎橛』。
  又:洞山因僧問:『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莊子.知北遊》: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又: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釋】
  本節所言,與《章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呼應。

②承-演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註】
  客觀真實:觀察認知的過程為:
  1.刺激的接受:經由各種感覺器官,但以視覺為主。
  2.事物的認知:視覺辨識與經驗相配合,再與自我利害關係相連。
  3.體用的認知:事物利害之本體,必須藉思考分析而得。
  4.因果的認知:事物之本體有必然之因果,人由經驗得知。
【解】
  老子認為:儘管難以認知,卻彷彿能感受到其形、其象、其實、其質,且在窮思積慮之餘,可以領會到其中精要,更能以之印証、應用到萬事萬物。
【釋】
  「象」為象徵,代表人對宇宙本體觀念上的分類。人透過分類,進一步對宇宙真實有所認知,故「象」得自於『惚恍』的虛無。又因為能量變化的刺激,經感官及經驗而認知「物」。
  物有各種性質,唯有從『窈冥』的經驗中,使人認識到其「精華」。這種事物性質的精華,才是事物真實所在處,其規律昭然可驗,功能效應亦能夠不斷重複,如四季之循環、日出、日落等均是。人可以因之生存、生活,賦與「信任」。

③轉-點題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註】
  概念分析:甫:開始,眾甫:萬物之起源。
  客觀真實:人生存在宇宙間,得以觀察萬物萬象。
【解】
  老子認為:自古以來,「道」無所不在,因此才有欣欣向榮的萬物。
【釋】
  人對「真實」之認知,在於時間的連續性及變化的重複性。在長久的時間中,其重複性証實無誤後,真實性才能獲得肯定。

③合-結論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
  老子認為:我憑什麼能瞭解萬事萬物的本源呢?正是基於對「道」的觀察、分析與追尋。
【通】
  ●達爾文之《進化論》,即基於對生物演化之觀察印証。
【釋】
  老子自釋觀察判斷之法則,合乎「大膽假設,小心求証」之科學精神。
章廿 至 章廿一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