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十八 至 章十九
章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①起
智慧出,有大偽。 ②承
六親不和有孝慈; ③轉
國家昏亂有忠臣。 ④合
①起-論行為
大道廢,有仁義;
【註】
客觀真實1:基於地緣、人文及傳統因素,人類社會各有其適用之法則。
客觀真實2:中國係典型之內陸農業社會,自給自足,長時期與外界隔絶,故人民所追求者,為一安定、平和的人生。
客觀真實3:「仁、義、忠、孝」乃儒家所提倡之社會法則,「仁」指人與人相處之原則;「義」指動態事件之因應典範;「忠」為個人對團體應有之態度;「孝」則為維持家庭倫理之秩序。
【解】
老子認為:因為真正的「道」喪失了,才需要以「仁、義」為手段,處理各「無道」的亂象。
【通】
●俗云:『物極必反』,『剝復相因』
●《章卅八》:『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釋】
仁、義本是手段,用以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樂關係。若人與人之間關係正常,自無需任何手段。反之,則須強調手段,以避免關係更形惡化。
是以『大道廢』是病,『仁義』是藥,急病投藥,理之必然。
再以均衡律觀之,『大道』與『仁義』,係提供平衡之砝碼。若大道不廢,則無需以『仁義』平衡。
②承-論思維
智慧出,有大偽。
【註】
客觀真實1:「智慧」是人賴以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但凡正常人皆備。
客觀真實2:「智慧」之基礎,有先天之生理條件,如生機結構、感官功能、神經反應等。有後天發展者,諸如刺激訓練、環境背景、知識經驗等。
客觀真實3:「智慧」源自個人主觀,適用於各種範圍,無從以統一之法則測定。
事務處理之結果,又與環境、機會、目的、條件息息相關,亦不能以成功、失敗論斷智慧之高低。
客觀真實4:各人之「智慧」,高下不等,在相同範圍內,由高閱下,尚可一窺端倪;由下仰上,則高深莫測。
【解】
老子認為:只要有大智大慧的人出現,就必然會有自以為是、指黑為白的人,混淆視聽,讓社會大眾難辨真假。
【通】
●佛家認為有佛就有魔,基督教也認為除上帝之外,尚有魔鬼。在政治上,則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莊子.胠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釋】
在老子眼中,「智慧」是次於道的技術,『智慧出,有大偽』是不爭之事實。
因人有利己的本能,故常以個人「小智」,滿足自我之欲望。智慧高,則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影響力也大。人為了追求立即的利益效應,無所不用其極,經常不顧本末、因果。或偽充具有「大智」,或只顧眼前,自以為有智慧解決。
由於小智難窺大智,一知半解之餘,率皆自以為是,實則所知為「偽」。人人自以為知之際,孰可辨其真偽?
【例】
無先見之明者,皆以後知為知,但見有人得利,無不趨之若鶩,俗謂:「一窩風」是也。若以先知者為真,則後知者必有別於先知;先得利者有「智慧」,後隨之者即可謂之「偽」。苟無「先知」者,即無後知者,故若無「智慧出」,則無「大偽」者,明矣。
麥哲倫繞行地球一週,回返葡萄牙後,很多人心懷妒忌,認為這只是常識而已。麥哲倫拿了一個雞蛋,請眾人試著讓蛋身直立起來,眾人試了又試,一致認為是不可能之事。麥哲倫把蛋的一端敲敲,直立放在桌上,大家都認為這也不難知道,麥哲倫説:『這也是常識,只不過我最先做到罷了』。
每當市面上有一新發現或新產品出來,若事實証明有利可圖,則圖利者無不一窩風地,前仆後繼,修之改之,以為不過爾爾,從不思己何以不能先他人而發現。
文化之開拓,是智也,文化之因循,是偽也,無智固無文化,無偽亦然。其中之別,在於後繼者若能開宗明義,承認所宗淵源,加以發揚光大,則為自明;若剽竊侵佔,偽為己出,則在私欲作祟之下,人類文化遂亂至渣滓泛濫,是非不明!
③轉-及於家族
六親不和有孝慈;
【註】
客觀真實1:家庭為人的生活環境,快樂幸福,全繫於彼此間相互的態度。
客觀真實2:喜樂不喜憂,是人性之常,家庭不和之時,人人痛苦。
客觀真實3:為了避免見到痛苦,人會以和悅親切的態度相對待。
【解】
老子認為:如果家庭中有爭執、衝突事件,人或因反思,或因良心不安,而有孝上、慈下的修正行為。
【釋】
家庭為個人生活的環境,六親若是不和,即不利於生活。人為己利,必設法求平安。所謂孝慈,是謀求家和之手段,利之所在。
同理,『六親不和』是病,『孝慈』是藥,此仍是因病而施藥。
④合-應之社會
國家昏亂有忠臣。
【註】
客觀真實1:國家為個人安身立命的大環境,人為了自我的利益,無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盛太平。
客觀真實2:太平盛世,為臣者各盡職守,無情況反映其忠奸。
客觀真實3:當國家危亡時,對部份人可能有利,而不利其他人。
客觀真實4:人在自我立場,會在利、害中抉擇,不希望國家覆滅,且能付諸行動者,皆可謂之忠臣。
【解】
老子認為:因此,在國家昏亂危亡時,才會有人挺身而出維護之。
【通】
●《詩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釋】
大多數的人,皆認為「忠」、「愛國」為美德,實則人性之中僅有趨利避害之判斷,並無所謂「愛國」之本性。
人自幼生活在某一環境中,舉凡衣食住行、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各種形成「自我」之因素、習慣,不易更改。一旦有變,生活將陷於不便。為求不變,必須保護維持國家之存在。而社會、國家中之利益既得者,為保護自我之利益,更必須捍衛原有之制度、價值,這些保護、維持、捍衛之行為,均稱為「忠」、「愛國」。
人須悉其中道理,不能僅以人之行為表現,遂妄斷是非。若為政者標榜「愛國」,誘之以名利,不從者輒斥之以「奸」,使民「知而欲」,是自欺欺人也。人之所愛者,莫非己利之所在,去國生活不易者,必愛其國。有謀生能力,有資金財產,何國有利,則愛何國,此人性之常也。是以民主國家,若侈談愛國,唯有發展經濟,以財物利誘人心。
人以自我為中心,家庭、社會、風俗、習慣,是外在環境,自我之思想、能力、嗜好、喜惡,則是內在的影響條件。人在動態世事中,難免有得有失,人基於利、害,判斷之餘,有愛者,有不愛者,甚為自然。
【論】
人的行為反應,實際上是在錯誤中不斷學習、修正。因為有了某種現象,產生了某種後果,人自然會加以修正。修正的結果,有既成事實的「常識」,有不斷變化的「經驗」,皆由「動態管理」模組處理。
然而自然的演變與人為的干預,其間有著極大的差距。自然界有其必然的規律,不具是非、善惡之別,一任萬物自然發展。對人而言,有所謂的情感、德操等概念。對電腦而言,則為「經驗交集」及「意識中心」。「經驗交集」為待處理的資料,用以決定「態度、情緒」;「意識中心」則為判斷之基礎,根據資料,決定「策略、行為」。
章十九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①前提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②假設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③推論
①前提-分析現象(承接章十八)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
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註】
客觀真實1:人的行為及價值觀受到環境的影響。
客觀真實2:人的能力高低視個體的條件而定。
客觀真實3:在人為設定的環境下,不可能培養、發揮能力的機會,人人均等。
【解】
老子認為:不崇拜聖賢,不追求智謀,人民獲得的利益更多;不強調仁德,不追求義行,人民自然返歸孝慈;不標榜機巧,不鼓勵功利,偷盜之徒即無以產生。
【通】
●《莊子.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莊子.天道》:『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莊子.天運》:『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
【釋】
本章承接上章,進一步分析治理天下者,應該如何安民、育民。
人之能力有生而具備者,如反應力;有用而形成者,如記憶力;有學而得之者,如聯想力;有困而知之者,如判斷力,有迫不得已而生者,如意志力。
以能力相比,人與人的反應力相去有限,記憶力可差達十倍,聯想力約千百倍;判斷力則為有無之別。至於意志力,則全決定於環境變化之因果,非求而可得。
聖者需意志力,智者需判斷力,常人不可能達到。苟起而效尤,不僅徒勞無功,尚恐蒙受其害。「仁義」乃人訂之標準,唯智者能行。「巧利」為滿足欲望之技倆,人有欲而難加滿足,自然而然淪為盜賊。故去此三者,天下大治。
②假設-歸納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註】
客觀真實1:有欲有能力的人,常以一己的理想為實現目標。
客觀真實2:所有人為設定的觀念,皆不符合自然律。
【解】
老子認為:「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都是人造的觀念,並非出於自然,應當摒棄,使人民另有遵遁。
【釋】
因『大道廢』,不得已以忠孝仁義達到約束人心的目的,並以聖智巧利做為役民的手段。
常人若有所圖,必先取之;智者若有所圖,在取之前,必先予人。「聖智、仁義、巧利」三者,為智者所施之餌。而所欲取者,為使人民競逐利益,終生忙碌,患得患失,以免顧及其他。
③推論-自然之理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註】
客觀真實:符合自然界的規律,才能與自然共存。
【解】
老子認為:如果要身心平安,社會和睦,必須保持樸素的環境,杜絶私念私慾。
【通】
●《六祖壇經.般若品》:『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釋】
其實「大道」雖廢,天理猶在,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不求根本解決之道,卻一誤再誤,因循苟且,於社會上大建違章。
人生本無事,庸人每自擾。所謂自擾,乃因欲也,私也。欲、私為一種心理狀態,起因於得、失之經驗,為求多得是「欲」,為求少失是「私」。然而所謂得、失,是因社會上耳目渲染,導致人心虛妄。更何況多、少原為一比較值,在主觀經驗中,因無從比較,對多、少之認知往往各趨極端,與客觀事實格格不入,故為「自擾」也。
解決此問題的唯一法門,乃是『見素抱樸』。有得即得,有失即失,心不染著,無所謂聖智、仁義、孝慈,即近道也。
章十八 至 章十九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