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十四 至 章十五
章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①起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②承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③轉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④合
①起-定義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註】
概念分析: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
客觀真實1:動物為偵測外在事物的能量變化,進化出感覺器官。
客觀真實2:宇宙中能量變化之本源,為「體、用、因、果」等相互作用。
客觀真實3:故能量變化之根源,實非感官所能偵測。
【解】
老子認為:看不見的光,聽不到的音,摸不著的形體,這三種現象混而為一,無從探討追究。
【通】
●《莊子.知北遊》:『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釋】
感覺有其極限,無色、無聲、無形之事物,皆可視之為「觀念」。觀念者,觀察後所認知之體、用、因、果也。
道為宇宙之本,「本」起於微末,非微末之極,不足以稱之為「道之本」。人以視覺、聽覺及觸覺認知事物,而感官所能接受者,統稱為刺激。不論是光、聲或形體刺激,其最基本之狀態,都只是能量的變化。所以,要想瞭解「道之本」,絶不可執著於表象,應該細究其根源,求出最基本的因素,再來加以探討。
②承-現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註】
概念分析:皦:明亮清晰。昧:模糊不明。繩繩:玄也。
客觀真實1:人對事物之認知,以視覺影響最大,凡不可名者,概指難以視明。
客觀真實2:人應用的概念中,有關刺激者,80% 以上與視覺有關。
【解】
老子認為:此體既非一目瞭然,也不是含混莫明,它綿綿不絶創生萬物,很難用言語表達,最後又歸結於無一物。
【釋】
「能量變化」為一粗略的概念,還要再加細分,直到能説明能量變化的最基本狀態為止。當今的物理中,以「量子」理論最接近根本,量子既為物質結構之基礎,卻又不具物質之特性,與本文頗有不謀而合之妙。
「原子論」公諸於世後,世人皆以「唯物」為真理,然廿世紀以來,物理界又發現,原子尚可分解為粒子,今已發現有十二種基本粒子,其中六種是夸子,另六種是輕子。粒子則來自能量之量變。能量則如本節所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無怪乎The TAO of Physics一書,講的雖是量子力學,卻以「道」名其書。
③轉-認知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註】
客觀真實:人對視覺辨識之依賴甚深,凡見之不明者,心中常生懷疑。
【解】
老子認為: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難以言喻,有如惚惚恍恍的狀態。迎面而來,看不見其頭,跟隨著去,亦不見其後。想要具體地掌握,更是毫無可能。
【釋】
海森柏格在實驗中,原想預測電子之行為。不料電子之能階太低,在觀察時,如果明確地計算出其位置,卻因受到觀察時所施能量的影響,其位置立即改變;若是事先計算好其正確的能量,則又無從得知其可能出現之位置,故提出「測不準原理」之假説,震驚科學界,後其假説得到証實。
人之六識中,眼以辨有無,耳以聞動靜,鼻、舌供生存,身則察安危,唯意識職司最繁複,須綜合各種刺激,兼攝經驗,以資利、害之判斷。
凡視覺無法察知之刺激,大多無立即之利、害,因而受到忽略。然宇宙真理正為隱藏在感官所無從測知之『惚恍』中,唯有用比較、分析、歸納、判斷等思維法則,始可理解。
④合-結論-進一步分析「章一」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註】
客觀真實1:人一生所能見者有限,只有經由世代累積之經驗,始能得知全貌。
客觀真實2:宇宙若無規律,事物之變化即無常態。察古觀今,可知事物之變化,亦可知宇宙有無規律。
【解】
老子認為:用這種亙古長存的道,就可以正確地處理當今的事物。能夠瞭解過去的因果,就可算是認識「道」的規律了。
【通】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釋】
人雖無預知之能力,卻有判斷之智慧。但凡宇宙間事物之變化,無不有因有果,且因、果相生。「因果律」之得知,即依賴觀察、分析過去事物變化之軌跡,以求得一通用之規律。此一規律,實為知識之體,有體始有知識之用。
故智者不需強記所有知識,但明其因果、體用,即可根據過去,蠡測未來,事物變化之理盡在其中。
人過於相信感官,往往把感官之刺激視為真實,而忽略了真正的本體。對一般人而言,生存的目的,僅為了維持生命的存在,滿足感官的刺激。「道」在其眼中,只是幻象,真理也毫無價值。
尤其可悲者,今人自以為是,不重視歷史。不知今日之是與非,正與誤,皆建立於過去與現在各種觀察資料的比較上。苟今日是,當知昨日之所以非,以此增一智、減一愚。換言之,苟今日非,則昨日之資料,正所謂「殷鑑不遠」,足供參考。
不識此者,乃匠也,僅知今日之飽暖,未慮明日之饑寒。
【例】
人類所有的發明,無非肇因於需要。再以過去經驗中的素材,加上新的認知,利用各種排列組合,測試而得,並非憑空想像而來。
章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①起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②承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③轉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④合
①起-進一步分析章四至章七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註】
客觀真實1:事物因能量作用而有變化,變化之能量即為刺激訊號。
客觀真實2:人藉感官偵知能量變化,而知事物之現象。
客觀真實3:事物現象之根源,非感官所能得知。
【解】
老子認為:古代的得道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令人難以想像。正因為其難以想像,所以要設法描述一下。
【釋】
得道之人,能知事物變化之因、果及其本源,其人必非常人。世俗之看法,恒以功利立場,來區分「常人」與「非常人」。前章已剖析明白,道本非感官所能得知,而功利皆來自外在表現。故站在功利立場,絶不能識出得道者。
②承-章八、章九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註】
客觀真實1:人皆有欲,有欲必有所求,有求必以利為先,有利必不後人。
客觀真實2:正常人舉凡為人、處事,基於人性之欲,率以急功近利為標準。
【解】
老子認為:行事很謹慎,如同在冰河上行走;待人很小心,彷彿怕得罪四鄰;態度非常端莊,好像做客一般;處世不露鋒芒,如同正將融解之冰般圓融;個性非常敦厚,看去有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心胸開闊,猶如山谷一般寬大;智慧更是渾沌莫測,猜不透其深淺。
【通】
●《詩經》:『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釋】
得道者,所得是宇宙真理。既知理,其表現必與真象相符。
由於社會上有心人士刻意之渲染,特別強調速成、速效,而最能見成效之事物,莫過於視覺所能辨識者。是以浮誇、文飾、亮麗、聰敏等不實在、容易裝飾的形象,遂成為眾人傾慕的對象。
這種繁華的表象,就是「道」不行的徵兆,其實潛伏著無比的危機。以當今物質文明的發展而論,表面上是歌舞昇平,實質上,人類文明的毀滅已迫在眉睫。
③轉-引申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註】
客觀真實1:宇宙真相的認知,是對主觀、客觀世界間,各種異同之分析歸納。
客觀真實2:人之主觀受外界刺激影響,刺激產生後,與過去經驗聯接,成為聯想,聯想實因主觀意識之利害而作用。
客觀真實3:因此,人很難將經驗中之主觀與客觀釐定清楚。
【解】
老子認為:什麼能使原是混濁之水,在平靜中自然沉澱,直到清澈透明?什麼又能使原來安寧的環境,因時機而變動,以至於漸漸活躍?
【通】
●《易經.漸卦》:『女歸吉,利貞。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俗云:『靜如處子,動若脱兔』。
●《六祖壇經.定慧品》:『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釋】
自然界之生態,本自有其循環、平衡的機能。若不無謂地加以干擾,一切安然有序,無須人類有所作為。
基於人生理之特質,人在激動時,體內各種腺素及內分泌增加。大腦充血,注意力集中於感覺器官,對刺激訊號特別靈敏。此為感性作用,思想功能受到抑制,以達到生命體生存之最高效率。
若要觀察客觀真實,則必須利用理性思考。而要發揮理性思想的功能,先要保持心理的平靜,潛心分析,始能認識。因此當人認識到大自然本存的機能時,自然而然一應自然的運作,而心平氣和。
③合-結論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註】
客觀真實1:行為因動機而生,觀察人之行為,可知其動機。
客觀真實2:恬淡沖虛者,必然無意於現實的利益。
客觀真實3:不求現實利益的人,才有可能客觀。
【解】
老子認為:能夠保持這種態度者,一定是不求表現,謙沖為懷。也唯有如此,才能去故就新,行不離道。
【通】
●《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章廿二》:『窪則盈,敝則新』。
【釋】
欲「盈」者,因有欲也,有「欲」即「動機」已然設定,在動機驅使下,個人的行為必有目的。既有目的,除非與大自然真正之方向、目的相符合,否則定有偏差。
大自然的目的不可能專為某個人而設定,因此,「真理」必與「私欲」有別,有「私欲」者,縱能得悉「真理」,但為了滿足自我利益,亦必將之歪曲。既經歪曲,則非真理。
故唯有無私、無我者,可以「蔽而新成」。
章十四 至 章十五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