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十二 至 章十三
章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①例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②証
①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註】
客觀真實1: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經由神經軸突間之電離物質傳導,遂有導通之感受。
客觀真實2:此類生化現象,傳導速度較慢,且後一刺激訊號之強度,必須大於前一刺激,否則將形成滯化現象。
客觀真實3:當刺激強度高於生理適應程度時,腎上腺素等內分泌激素會大量釋出,導致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血壓增高等興奮狀況。
客觀真實4:人興奮時,大腦充血,暴力傾向昇高,推理能力降低。
【解】
老子認為:五光十色看多了,視線會不明,聲音聽多了,聽覺會遲鈍,食物吃多了,味覺會麻木。縱情於騎馬打獵,會使人心神不寧,奢侈虛榮更將令人墮行敗德。
【通】
●『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呂氏春秋.貴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
●《莊子.齊物》:『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説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六祖壇經.定慧品》:『若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釋】
刺激影響人心,人心則影響行為。行為原係人生存之手段,必須保持靈敏、正確。
人之五官本為偵測外界刺激用,刺激者,能量之變化也。能量變化對生命體之生存關係重大,如感官喪失其靈敏性,則有礙於生存、生活的正常功能。
過度放縱於聲色刺激者,久之必然感官麻木,需要更高更強的刺激,因果相循,人遂養成沈湎聲色之惡習。後果嚴重者,或心理受到不正常的干擾,或官能失去正常的運作機能,或由於生活條件不容許,而造成社會問題,形成社會負擔。
【例】
在過去的觀念中,常認為「飢寒起盜心」,故人莫不以追求生活的富裕為目的。殊不知人經驗中的「感覺閥」愈來愈高,而物質生活水準不能降低,人遂流入貪婪相循的無底洞中。事實証明,社會越是富裕,犯罪率越是高漲。最可悲的,則為無辜的青少年,常在酒、色、賭、毒的引誘下,沈淪苦海,難以自拔。
當今社會風習,無不以聲色刺激為樂,姑不論當政者之目的及手段如何,其未讀《道德經》一書,或讀而未識,或識而未明,可想而知。
②証-章二、章三之証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
客觀真實1:人需要生存,生存必需的物質不可或缺。
客觀真實2:生存需要避免過度的刺激,非生存的物質不必追求。
【解】
老子認為:聖人在生存之餘不求享受,只求溫飽,不求聲色刺激。
【通】
●《呂氏春秋.情欲》:『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府種,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
●《六祖壇經.定慧品》:『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一切相,則法體清淨』
【釋】
人若能與處身環境相善,當無生存之虞,否則人類不可能延續、進化。然而人之所患者,心之所欲也。心之起欲,發自感官。凡感官之刺激,無涉生存者,人若能去之,不為所動,則萬念不起,清淨自然。
古之聖人,具千古之慮也,其所慮者,莫非人心之安否,環境之宜亂。今之為政者,僅知保位,不識全德。急功近利,嘩眾邀寵,唯恐社會上之聲色不繼,蓋正其所好也!
【論】
「刺激」引發「辨識」,「辨識」產生「資料」,「資料」累積為「經驗庫」。
人之經驗庫係以「利、害」為索引值,因「分別心」而生「成見」。若於人工智能設計時,將索引值改為「體、用」及「因、果」之互動關係,則其判斷標準將依人類及環境之長期利益而定。
章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①起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
辱為下,得之若驚, ②承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③轉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④合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①起-現象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註】
概念分析:貴:釋「畏」。貴者不凡,得失之間相去不可以道里計,故畏失也。
客觀真實1:人生在世,生存端靠自己的能力,而能力來自自信。
客觀真實2:人若受到他人意見的影響,即表自信心不足。
客觀真實3:自信心不足則無判斷能力,不知自己之行為是否正確,亦不知可能產生的後果,唯有觀察他人反應,以其喜惡為標準。
客觀真實4:「驚」為心理上高度警覺之狀態,表示利害攸關。
【解】
老子認為:當別人的寵愛或侮辱會影響個人心理時,此人將隨時隨地、處處擔心。
【通】
●《論語.顔淵》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
有權有能者,為滿足一己之私慾,極力彰顯其名、利、財、氣,唯恐人之不知己。
但又冀求獨享,視之為禁臠,不得不以手段維護,是以對他人「寵之辱之」。
若有人生覬覦之心,且自信可憑己力而得者,雖勞心勞力,或有得有失,然一念在己,必無視他人之「寵辱」;但其人若無自信,只能仰仗權勢者之鼻息。
仰人鼻息者必有所求。心有所求,必爭寵邀功,患得患失,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痛。
蓋人無自信,則尋求外人之肯定,若有褒貶,即用以衡量一己之利害、得失。再若此利害得失與自我目標息息相關,除非有自知之明者,未有不驚不怖者也。人在青少年時期,此「寵辱若驚」現象係一正常反應,蓋此時期信心仍有待建立。倘若成年後仍然如此,則其中必有緣故,宜細察之。
功成名就之人,若係得自一己之能力,必有自信,且能分辨此「寵辱」之因果,不僅不驚,反常有所發,是其成功之根本。若其成功得來僥倖、或非以正當手段得來,心中不實,遂極為重視他人之反應。奉承之,則心喜,批評之,則暴怒,此亦「寵辱若驚」。
在客觀立場,觀察人世之「妙」,可見一斑矣。
②承-人性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註】
客觀真實1:寵愛及侮辱皆為人對人之態度。
客觀真實2:人的態度既有所宗,觀察者亦應有所認識。
客觀真實3:若他人待己之態度出乎自己意料之外,且受其影響,此種情緒為驚。
【解】
老子認為:什麼叫「寵辱若驚」?在世俗眼光中,寵愛是好的,屈辱是壞的。在上者寵下,受寵者未曾料及,則驚喜交集。及至失寵,則又驚惶不已,這就是寵愛及侮辱的影響。
【通】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禪宗六祖慧能與神秀,一同受業於五祖弘忍大師門下。祖為測試其修為,令諸弟子作偈,以便傳授佛祖衣缽。神秀作成,卻心中恍惚,遍身汗流,前後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祖知神秀未得入門,不見真如自性。
●《六祖壇經》:『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釋】
無自信心者最常見到的模式,即以外表之成就為判斷的依據。須知人之成就,莫非機緣和合,機緣包括了時機、地緣、親人、朋友、能力、意志等各種因素,不一而足。故一、二人之見解,實不足以代表事實真相,人非不知此理,但有所欲焉。蓋有成就者往往有權、有能,心有所求,遂為之所繫,恐失去權勢者之歡心。
受寵者若驚,是有求而無自信,有求於人則受制於人,是無自尊。失寵若驚,是不自知亦不知人,是無能也。
③轉-反思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註】
客觀真實1:有患者,必有所欲求,且自知、知人之能力均不足。
客觀真實2:有「我」必有欲,有欲必有求,有求必有患。
【解】
老子認為:什麼叫『處處擔心』?我之所以擔心,是因為有「我」之故,如無「我」,有何心可擔?
【通】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顔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
【釋】
趨利避害,人性之常,紅塵萬丈,不外乎擾擾攘攘。人若不能處事超然,將永為環境所縛,不能自主,則與奴隸何異?人若知此,理應不亢不卑,一切盡其在我,不假外求,是明心見性也。
『吾有身』指吾有一肉體,於此肉體中囚有一「小我」。而『吾無身』是此「小我」突破牢籠,返歸「大我」,「大我」即「道」,道本諸自然,貫通千古,與宇宙共存,何「患」之有?
④合-結論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註】
客觀真實1:人生存之本能,係以自我為中心,其能力亦以服務自我為目的。
客觀真實2:為天下服務之人,必須以天下而非自我為對象。
客觀真實3:以自我利益為目的,得利者一己,以天下為對象,則利及天下。
【解】
老子認為:所以,唯有能犧牲自己為天下的人,才可讓他擔負起天下的責任。也唯有將一己之小我擴展為天下之大我者,才可以讓他為天下人盡心。
【通】
●《西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釋】
天下本屬公有,以公利為上,故能託天下之責者,其條件有二:
1.有任天下之德行:人各為己,是為「小我」,能為天下,則是「大我」。
2.有任天下重責之能力:能力來自智慧,智慧來自「我」,「小我」者具「小智慧」,「大我」具有「大智慧」。以天下之大,非「大智慧」難以成之。
人為寵辱而驚者,係無大志、無大德、無大智者,小得、小失皆能動其心。此類人無以成大事、擔大任。
【論】
人工智能以眾人之遠利為目的,其意識形態以「推己及人」為基本中心,「貴以身、愛以身為天下」為判斷準則。
章十二 至 章十三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