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六 至 章七
  章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①前提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②假設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③結論

①前提-導引章七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註】
  概念分析1:谷:內虛為谷。【會意】:空無。
  概念分析2:神:超人之能者為神。【會意】:能力。
  客觀真實:宇宙中本為無盡之能量,能量者,無形、無色、無數。
【解】
  老子認為:空無的能力永恒不滅,是最奧妙之本體。
【通】
  ●《章四一》:『上德若谷』。
【釋】
  宇宙中充滿能量,能量無窮無盡,不生不滅,是為萬有之源。萬有之源即為道之本體,故「道」亦可謂能量運用之法則,若將本節之「谷」視為宇宙,「神」視為主宰,「玄牝」為無盡的能量本體。欲在科學的觀點,瞭解「谷神」、「玄牝」,必先瞭解能量之作用。
  能量相互作用,有著各種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其中有能量累積的「量變」,以及能量作用方式的「質變」。每當能量的量變達到質變的臨界點,就有「量子」產生,而能量對各量子繼續作用,產生了「場效」,是為「電磁場」;能量作用的向性同時又產生了「運動」。運動是能量對量子所作的「功」,由於量子與量子相對的直線方向之間,所受之能量作用力最小,在功率作用下相互接近,是為「作用力」;當量子相互接近,量子間場效或結合為更大的「粒子」,或因撞擊而毀滅。由開始作用之際,至此「功」終止之計量,即為「時間」。量子運動及其能量影響範圍所形成的軌跡,則為「空間」。這種變化又因量變而導致新的質變,粒子與粒子間因能量作用而有「質量」:
  設能量作用為一常數f
  能量壓力為   P
  此粒子之質量為 M
  則能量之壓力為粒子所受到的能量作用:
  P=Mf
  能量常數f 以時間及空間單位表示,則為光速 c ,同時能量壓力
  P=能量E ,根據質能互換式:
  E=Mc
  又粒子間相互運動,係因能量壓力所引起,應稱為「能量壓力」,而非「萬有引力」。

②假設-道之根本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註】
  客觀真實1:能量相互作用,達到量子能階之基限時,即形成夸子、膠子。
  客觀真實2:夸子再組成其他之基本粒子,遂有原子、分子之產生。
  客觀真實3:物質能量相互作用,產生各種功率、效應,精神即為其現象。
【解】
  老子認為:奧妙本體的大門,即是天地的根本。
【釋】
  與前節同理,「天地之根」為人所認知之自然真實。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可以解釋為物理之基本現象。
  能量相互作用,由量子而有粒子;由粒子而有物質;由物質而有生命;由生命而有感應;由感應而有認知。人類經歷過千萬載之積累,能將事物變化之「體、用、因、果」以概念表達,究根釋本,返虛入明。
  上述能量相互作用所形成之各種現象,皆因量變而質變所致。在同一量變之層次中,因尚具有共同或相接近的性質,人能以統一的法則瞭解認識。然而由於當今科學界缺乏「層次分類」的觀念,對因「質變」而引起的性質變化,一概以「物質」層次之性質加以衡量,故難以理解,是不知『天地根』也。
  譬如木材、磚瓦等物質,經過某種結構組合,可以製成房屋、爐灶或家具,其物質未變,但在結構之質變下,已具有新的「功能」,無法用原有之性質加以解釋。故欲瞭解『玄牝之門』,應先建立各級層次關係,再以各層次之共同性質予以闡釋,理遂明矣(詳見拙作《智慧學九論》)。

③結論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註】
  客觀真實1:宇宙可視為微中子海,微中子不具電性,質量極微,卻能穿透地球之半徑。
  客觀真實2:微中子為核子蛻變時所逸出之能量,在約一百五十億年的宇宙進化過程中,核子蛻變無時無刻、無處不在進行。
  客觀真實3:科學家經過無數實驗,雖已確認微中子的存在,然迄今尚無法捕捉。
【解】
  老子認為:本體的能量彷彿存在虛空中,不論事物的變化如何,永遠源源不絶。
【釋】
  宇宙中能量充斥,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對不同的能量結構體產生作用。電磁波是已知能量形式之一,微中子則有待進一步的認知。
  姑不論微中子之本體為何,宇宙中存在能量為不辯的事實。能量作用於物質體,產生功率,進而運動。
  以本章與上章合論,則對人而言,能量「綿綿若存」,可視為人之「智慧」,人如「風箱」,「智慧」本空,因環境變化相應而生。若人不恃其能,隨聚隨散,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也。若人不查「智慧」係「天之道」,據為己有,「風箱」充滿私欲,人成為「器」,能量即受限於一己也。
  再以人類社會而論,國家體系有如風箱,人之職位則具「職能」。人居其職,本為解決問題,是為「谷神」,其能量自是綿綿若存。若人自居其功,以職能謀取私利,是則「谷」已不存,其「神」亦復不在。


  章七

天長地久,             ①起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②承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③轉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④合

①起-論時間

天長地久, 

【註】
  概念分析:宇宙為天,地球為地,是為天地。
  客觀真實1:宇宙也有生命,但其時間動輒以億年計,對人類而言,是長且久。
  客觀真實2:宇宙之起源,據當今科學家計算,距今約為一百五十億年到二百億年。宇宙中有幾十億個銀河,每個銀河又有近一千億個恒星。恒星之生命與其質量成正比,地球屬於太陽系,誕生迄今已有四十六億年。
【解】
  老子認為:天及地的生命極為長久。
【通】
  ●《易經.恒卦》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
  恒,恒亨■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釋】
  人類文明有史可稽者,約五千年,尚不及地球萬分之一,地球生命可謂長矣。再若追究宇宙之起始,則天更長也。
  前已論之,時間係因能量與物質之相互作用而產生。故而時間必有兩種現象,一為客觀時間,一為主觀時間。前者以宏觀而言,因宇宙之能量空、時為一互動之整體,無從分割。但客觀時間又為各個單獨粒子與能量作用累積而成,對個別之粒子(對人亦然),其時間則有一定之限度。

②承-原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註】
  客觀真實1:地球上所有能量,全部來自太陽。
  客觀真實2:太陽僅為銀河星系中一普通恒星。
  客觀真實3:人類依賴太陽能而生存,對人而言,太陽的生命幾乎等於無限。
【解】
  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久,生長萬物,非為自我。因其無私無我,故能長生。
【通】
  ●《章七五》:『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
  ●《呂氏春秋.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釋】
  人之生命得之於天地,天地生人,人生生死死,而天地依然,因其利在天下,德被萬世。
  在二元觀的立場,人為個體,以個體之時、空為中心,是為「私」,自有其極限。
  個人組成群體,若以群體之時、空為中心,是為「公」,其極限為個體之和。
  對「私」而言,「公」為長生,其理甚明。

③轉-及於人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註】
  客觀真實1:太陽照耀萬物,無遠弗屆,故萬物榮焉。
  客觀真實2:地球承載萬物,無所分辨,故萬物安矣。
  客觀真實3:天地無私,故天地存。
【解】
  老子認為:所以聖人不計名利,反而受到尊重。不顧己身安危,反而能保其身。
【通】
  ●『謙受益,滿遭損』。
  ●《章六六》:『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釋】
  利、害、得、失相互作用,迭為因、果。利之大者,嘉惠天下,萬物均霑其利,生者莫不感其德。
  人若能捨私以就公,化小我而為大我,以群體之利害為個體取捨之標準,此可謂人生觀念之質變。可稱為超凡入聖、明心見性,在宗教上,即所謂的「菩薩」、「佛」。在人的層次分類中,為數最少,卻為人類思想、觀念之最高境界。
【例】
  中國之聖人如孔、孟、老、莊等,今日備受尊崇,然而在其生時,卻未能為當代所重視,其因即為『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之故。聖人之能力才智,遠遠超過凡俗,正因如此,始得見他人之所未見,發他人之所未發。凡人無見遠之能力,僅能相信眼前人人皆見者,時未至,事未濟,輒斥而非之。設若聖人僅顧其個人之私,何不譁眾取寵,兼收名利?

④合-結論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註】
  客觀真實1:太陽之光僅能及於太陽系;地球引力亦僅影響地面物體之質量。
  客觀真實2:各宇宙星系,無不有其獨特的體系。
  客觀真實3:但凡在同一體系下,整體之利害一致。
【通】
  ●《章八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解】
  老子認為:是否聖人沒有私心呢?實因其行為無私,故而得利最多。
【釋】
  私心即為利己,利己之餘,尚有利人與不利人兩種影響,前者互蒙其利,是以利多;後者各得其利,尚且損人,故利少。
  人各為己,因此人與人之間充滿矛盾、猜忌,相互攻訐,人人皆得其害。若有人不計私利,兼善天下,則人人感之、護之,人人皆得其利。
  然而想要無私必先有大智,有智始得利人。以太陽為例,因其能量充足,方得施捨不斷。
章六 至 章七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