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章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①起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②承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③轉
為無為,則無不治。 ④合
①起-引論,綜結章一、章二。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註】
客觀真實1:人之大腦為一神經網路,此網路與刺激、反應聯通之動態效應是為經驗。而此網路中電流之運作,影響內分泌,通過心臟。由於心臟之律動控制著血液循環,在內分泌刺激下,血量及血壓瞬間的變化,即形成強烈的感受。
客觀真實2:當某一經驗,不斷導通於某一網路區段間,於是產生神經電流之壓力,人為了減除此壓力,遂有行為產生。
客觀真實3:人經驗中對利、害關係的認知,皆來自環境的影響。環境影響則來自教育、現實、需求,強烈的需求則進而成為人生追求的標的。
客觀真實4:需求分為「生命基礎」及「生活基礎」兩種,生命基礎之物質,為人生存所必需。雖不可或缺,但所需有限。
客觀真實5:生活基礎為生存滿足後,殘存在網路中的一種經驗,如果經常加以刺激,其電荷不斷累積,形成網路中之電位差,會影響心理及行為。
客觀真實6:凡社會所標榜者,必為人心理上「生活基礎」需求之誘因。
【解】
老子認為:若社會上不標榜「賢能」,無利益之既得者,人民就不會產生爭權奪利之念頭;又若不以財富、物產之價值刺激人心,人民不致產生虛榮的欲望,則盜心不起;若社會中種種不必要的誘因,都能避免,則人心安矣。
【通】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莊子.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又:『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論語.顔淵》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章十二》:『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章十七》:『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釋】
人對得、失之認知,基於價值之高低,而價值高低,又與動機強弱成正比。動機本源於外在刺激,刺激令人可欲,欲而不可得則心亂。
價值建立在經驗的屢次重複上,個體為爭取最高價值,常忽視「賢」之「因」,但求得其「名」之「果」。兼以權勢、地位不可分享,而物質又佔有一定的空間,貴重者必稀。是以不論標榜什麼,永遠只能滿足少數人,而令多數人失望。
以世事而論,人非生而知之者,上焉者由觀察、分析、判斷而知真相,次者學習、實踐得到結果。而絶大多數的人,僅據利、害之經驗,趨利、避害而已。任何一個社會中,上等人屬先知先覺者,千百年始得一。次者屬後知後覺,成為時代的領袖,一般人民則以當代所標榜的利、害為依歸。
當社會上標榜物質享受時,人人以富為利,貧為害,有能、有權、有機會者,必然爭先恐後,巧取豪奪,貪得無饜。不甘於貧困、且又無能致富之人,唯有鋌而走險。若社會上標榜權威,有權即有利,必然人人爭權,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若標榜知識,則人人在求知之餘,不免濫用知識,循私圖利。即使標榜聖賢,亦大謬不然,蓋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乃環境及機率使然,絶非獎勵號召可得者。
【例】
電視、報章雜誌上,天天所見所聞的頭條、重點新聞都是政治人物、政治消息,尚賢的結果,使得人民以為從政是人生唯一正確有意義的道路。於是,商、工、農、仕各行各業真正目的,除了賺錢外,就是「而優則政」,人人都不擇手段,硬是要爭著擠進這道「有己無他」的窄門。
官場文化本如此,過去做官需仰主子鼻息,現今更要討好選民。貪婪本為人之本性,政客為了嘩眾取寵,以物質享受為利基,貴難得之貨,笑不娼之貧,今日社會之窘狀,正為本文之明証。
②承-承章二之【處事】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註】
概念分析:弱志:使勿強出。蓋「志」原非自然之需求,必因欲而生。
客觀真實1:人為一生命體,必須生存;人又具有意識,以觀察判斷生存之條件。意識來自經驗,在經驗中,物質匱乏時,人必需相互依賴,人與人於是能和;若物質充裕,人轉而依賴物質,視他人為競爭對象。
客觀真實2:時間為意識之動力,在求生存之際,時間消耗於觀察判斷及行為中,能量化為功率。至生存之餘,時間能量無從宣洩,作用於人心中,煩惱、無聊、猜忌油然而生,苦不堪言。
客觀真實3:人若處於順境,無生活之憂患,飽暖則思淫樂。由於人生之感受皆為比較值,新奇事物有限,盛後為衰,樂化為苦。反之,則是漸入佳境,後境勝前境,化苦為樂。
【解】
老子認為:理想之治國方式,應設法讓人民虛心謙和;生存必需的物質條件充足;避免刺激人們貪婪之心;並力求其體魄之健康。
【通】
●《國語.魯語》:『昔聖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嚮義,勞也』。
【釋】
人因受刺激而有動機,有動機始產生行為,若行為未能滿足動機、欲望,則不免失望。失望時,人必加以衡量。若欲望之強度大於失望之痛若,則必再接再厲,至滿足為止,此種精神即為「志」。
志大且強者,必係因其動機強烈。人之志肇始於痛苦,痛苦之極,人始立志減輕之。故理想之治,應弱人志,使之免於痛苦。
設以「利」為樂,以「害」為苦則當 【修正經驗】>【原始經驗】時為樂,反之為苦在上者應力求人民生活之儉樸,心智之謙虛。但身體為生命之根本,必須使之衣食溫飽,筋骨強健無虞。
③轉-導出【無為】之關節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註】
概念分析1:無知:無「非必要之知」。
概念分析2:智者:有能者、役人者。
客觀真實1:人智有高低,欲望有大小。
客觀真實2:人為滿足私心,常利用他人以逞志。
【解】
老子認為:每個人認知的能力都有其極限,勿使人得到超過其能力負荷之訊息,以免因一知半解,認識不清,以致社會上是非不明。若大眾知足無欲,有權有能的人,即無法利用各種手段,導之誘之,以逞一己之私欲。
【通】
●《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章廿八》:『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釋】
人無自知之明者,因其能力不足,常以引人注目為得利。是以行為荒誕者有之,危言聳聽者有之。此舉極易受人利用,作為傳聲筒而不自明。而聲傳十里,假亦成真,社會上之蜚語流言即基於此。
智者欲利用無智者,必先使其多知多欲,以便充實進而擴大自我的利益。往往假進步、繁榮之美名,煽起人的虛榮心,宣傳、廣告、口號為其証也。而無知者心嚮往之,身體力行,勞碌終生,不過為了面前所懸之畫餅而已。
老子最受人詬病者,即本句『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而本人最推崇者,亦正為此句。
人之行為端視意識型態而定,意識型態之形成,即在於「知」。人所知者,莫非其環境中之各種刺激信息,由於刺激之性質複雜,經過主觀之詮釋過濾後,往往只取其片面,作為一己利、害之判斷中心。由於社會之結構,係少數領導多數,所謂之「智者」,遂以其自我意識,強使人知之,從而遵之行之。舉凡社會制度、民族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無不先有智者片面之「知」,然後有從者盲目之「行」。
識者請深思:古今中外,有真知灼見者,究有幾人?其餘能辨是非,不為邪見所惑者,又有幾人?等而次之,能自守原則,不動不移者,尚有多少?再請查之,所有歷史公案中,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其領頭倡議之「智者」為誰?而搖旗吶喊之眾又是哪些人?其後果若何?
人智有限,世事變化無窮,人若能守本份,僅關心份內事,則野心家無以施其技!
正因人之不知強以為知,人云亦云,致一犬吠形而百犬吠聲,吠聲吠影之餘,遂沸然而喪失理性。
④合-結論,主題
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
概念分析1:為無為,第一個「為」,指行為,第二個指私欲。即不應有私欲而為之。第二個「為」字切勿直以行為解,否則窒礙不通。
概念分析2:治:解決問題。
客觀真實1:人不論賢愚,無不具有私心,愚者之私僅及己,智者有私必凌人。
客觀真實2:今日社會之繁榮,實為在百年之內,燃盡地下數十億載所累積之煤、石油等能源,「功能」交換之餘,能量失衡,其後果可知。
客觀真實3:大自然有其一貫之法則,人生而有涯,知不過視窮,覺未能及遠。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有限治無限,是寅食卯糧,僅顧眼前,遺害後世。
【解】
老子認為:若為政者順遂自然法則,便不會產生問題,天下大治。
【通】
●《南唐書》:元宗戲馮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釋】
治者,解決問題之意。無為而為者,順天道,即符合自然之變化。符合自然,必無問題產生,無問題,則大治。
人常以為人應「有為」,然而人之智力有限,對各種事件之因果關係一知半解,所作所為純為一己主觀之利害。事實上,「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在擾人之餘,問題滋生,皆因「有所為」而「有為」也。
從古至今,因人設位,因位成事,因事利己者,比比皆是。因果相循之餘,導致今日社會之動盪不安,生存環境惡劣不堪,凡此,皆起於「有為」之為也。
人心之幸福、煩惱,端視環境刺激,社會之祥和、動亂,肇因於人心之傾向。社會上崇尚權勢,必淪於爭;炫耀財物,必終於奪;放縱聲色,必及於亂。
更有甚者,人類受物欲所驅,大肆砍伐森林、製造有害物質、挑起人種仇恨,美其名為進步繁榮,實則飲鴆止渴,是治耶?亂耶?
【論】
設:【事物之刺激】引發【動機】及【欲望】
【動機、欲望】≧0,人必然有所行為,且其值愈大,人之行為愈難休止。
人之行為不斷被【刺激】所支配,結果是「亂」(理由如【釋】所言)。
若:【事物之刺激】=0
→【動機、欲望】=0
→【行為】=0
故為無為,使人不見可欲,則人心不亂。
人工智能之設計,必須順遂自然之理,否則勢將遺禍無窮。機器本無欲,切不可預設其立場,使之有欲。
章三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