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九論 知識論
螳螂,昆蟲界之職業殺手也,
舉其雙臂,天下無敵。
螳臂,可當車也,交通事故頻傳,
未曾見得一螳屍!
─────────────────

系統定義

系統名稱:知識
 前系統:行為
 後系統:價值
 上系統:認識
 下系統:層次
系統介面:定義
系統基因:資訊
系統結構:法則、分類、主題
系統性質:常識、代表、精確、完整
系統應用:知識模組

一、知識的系統關係

  本系統:知識-地之地。

釋文:

「知」-字首:矢,箭也。字身:口,人言所出處。*人言如矢之速,象徵覺察、理解、認識也。
「識」-字首:言,説的話。字身:音戈,各種現象。*言及現象,是有所體會也。

定義:人類將認識之各種現象,分門別類整理成為可用之資料者。

 前系統:行為-地之人。
     行為是體,知識為用,以知識充實行為
 後系統:價值-地之天。
     知識為體,價值為用,以價值檢驗知識
 上系統:認識-人之地。
     認識為因,知識是果,認識產生知識
 下系統:層次-天之地。
     知識是因,層次為果,知識形成層次


二、知識的介面關係

  系統介面:定義。

釋文:

「定」-字首:■,空間。字身:正,守一以止。*止於空間,安也,靜也,決也,不變也。
「義」-字首:羊,祭祀用的牲畜。字身:我,自己。*以我為羊,犧牲小我,不顧私利的行為,道理。

定義:一系統確定不變的意義。

  由於概念的含糊性及生活性,若欲精確地表達某一系統的性質,必須先將含糊的概念明確化。經由這種明確的介面,概念所表達的,才是知識。
  【定義】就是這種介面,定義後的概念,經過客觀認知,方能達到溝通之目的。本書以《康熙字典》之字源為依據,即取其客觀價值。而當今知識分類精細,但卻定義不
清,各種專用術語層出不窮,正是知識失控,隔行如隔山之主因。
  知識原本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康莊大道,不幸,目前西方資本掛帥,物慾横流,知識搖身一變,竟成為個人循私的工具。專利、著作權成為利益集團的武器,動輒制裁、報復。而知識之擁有者,更唯恐「機密」洩漏,無不自立「門戶」。以致教者藏私,學者自保,專用術語化為「武功秘笈」,知識遂成了私人產業道路。

三、知識的基因

  系統基因:資訊。

釋文:

「資」-字身:次,位序。字首:貝,錢財。*有次序的錢財,有根據之本源。
「訊」-字首:言,説的話。字身:象疾飛之形,飛而不見其羽。*言語疾飛,人所得者乃信息也。

定義:靜態的資料及動態的訊息,人理解判斷之源。

  人所知所識者,是宇宙中的各種現象,這些現象在感官的辨識下,有動態的訊息,
也有靜態的資料,統稱為【資訊】。
  資訊相當於原始刺激,人經過辨識後,將各種刺激符號化或圖形化,便是資訊。資
訊的種類繁多,依刺激的性質,可分為以下三類:

①動態資訊:

天:時空、能量、因果變化等,多以概念或數學公式陳述。
人:認知、需求、情況變化等,多以概念陳述。
地:性質、條件、結構變化等,多以概念或符號及圖形表達。

②靜態資訊:

天:數量、規律、方法等,多以概念或數學公式陳述。
人:價值、觀念、功效等,多以概念陳述。
地:體積、形狀、屬性等,多以概念或符號及圖形表達。

③人事資訊:
  係人、事、時、地、物、情、理、法的統稱,為個體生存過程中,時時所經歷面對者。經過人類歷代的努力,由各種事物中,累積認知,而得到的各種資訊。

【人】:有性別、年齡、性向、身材、籍貫、學經歷等,對人應知應識者。
【事】:有始態、進行態、終態,又有主體、客體等各種變化者。
【時】:有地緣時、標準時、相對時、生理時、認知時等認知參數。
【地】:有相對及絶對方向、位置,地球經緯、地理、地名等之定義。
【物】:有體、形、質、數、量現象,及名稱、功能、價值、結構之定義。
【情】:有物之感應、反應、效應等,及人之心情、情緒、態度等現象。
【理】:有必然、偶然、或然之現象,及公理、定理、常理等之定義。
【法】:有原則、策略、方針等解決問題手段,及社會團體制定之條律。

四、知識的結構

  系統結構:法則、分類、主題

釋文:

「法」-字首:水,液體。字身:去,由此處至彼處,指時空距離。*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規律、準則也。
「則」-字身:貝,貨幣、財物。字首:刀,一側有刃的兵器。*以刀分貝,平分財物,有條理之規定也。

定義:系統所應遵循的規律。

釋文:「分」-字身:兩半。字首:刀,有刃的工具。*以刀切成兩半,由少
化多,引申為由分而得者。
「類」-字身:米犬,不同之物種。字首:頁,首也,人外觀之特性。
*各物種之特性,其同異可辨者,近似。
定義:依系統的同異條件,整理為系列之系統。

釋文:

「主」-字首:、,象燈中火焰之形,古文主字。字身:王,國主,最崇高者。*所有者,負責者,最重要的,精華。
「題」-字身:是,肯定。字首:頁,頭也,重要的。*肯定很重要,引申為標示,或所標示的重點。

定義:最重要的、所標示的重點。

  知識是經過整理、有系統的資訊,其整理的規律,稱為【法則】。照理,所有的知識應有共同的法則,但因人類智慧未開,尚在迂迴摸索前進,故知識之法則並不統一。
本論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藉一種系統觀,在統一的法則下,整理已有的知識。
  傳統之【分類】方式,是將知識切割成若干體系,如基本知識有語文、數學等;通用知識如常識、史地、自然、理化等;其他則視為專門知識。
  本節提供另一種分類方式,是以綜合性為原則,層次性為基礎,常識性為導向,力求將各種知識整合為一體。
  知識既有系統,此系統就必須歸納在一個【主題】之下。主題只是標示的重點,以便應用時,做為知識系統之索引。主題之下,還有副主題,可以不斷細分,但是上下主題之間必須一貫,始能稱做系統。
  下列分類實為一開放系統,在選定知識之主題後,即視此主題為一封閉系統,系統下尚可繼續再分。此法則與層次分類相似(詳見〈層次論〉),所不同的是,分類要兼顧完整性,因此先有水平分類,然後再做垂直分類。

規範知識:人為規定者,如宗教、政治、禮法、語文、數學、教育、管理等。
自然知識:觀測得知者,如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哲學、心理等。
應用知識:實用價值者,如經濟、軍事、醫藥、農工、機械、電子、製造等。
人文知識:有關生活者,如歷史、文學、戲劇、美術、音樂、體育、家事等。

  兹以「物種進化的遺傳基因」為例,將主題定為「物種進化」,副主題定為「遺傳突變」,説明其結構如次:(結構僅為知識之架構)

釋文:

「物」-字首:牛,家畜。字身:勿,標誌,實物。*古人計數以牽牛為始,故以牛為物,象徵有形體的東西。
「種」-字首:禾,穀類植物。字身:重,再也。*禾可以再生者,禾之籽也,可用以分辨品族,栽植。
「進」-字首:■,乍行乍止。字身:隹,短尾鳥。*鳥動,上升,向前,登先,入內。
「化」-字身:人,行為。字首:匕,變。*行為變,改變成。

定義:地球上生物品種,由簡單到複雜之變化過程。

釋文:

「遺」-字首:■,乍行乍止,行動。字身:貴,珍重的,有價值的。*貴重之物脱走,亡、失也。
「傳」-字首:人,行為。字身:專,擅也。*人專擅行為,轉遞也,交授也,延續也。
「突」-字首:穴,地洞,隱藏之洞。字身:犬,家畜。*如穴中之犬一般,快速衝出。
「變」-字身:「糸言糸」,人言如絲連續狀。字首:■,擊打。*連續的系統狀態在擊打之下,有了更改。

定義:生物逐代遺傳之特性突然有了改變。

【主題】:物種進化。
【法則】: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規律」。
【分類】:自然知識-生物類。
  【副主題】:遺傳突變。
  【法則】:由逐代遺傳到突然改變之「規律」。
  【分類】:根據〈層次論〉,遺傳屬於生命層次。
    【次副主題】:以生命為開放系統,遺傳為封閉系統。
    【法則】:生命現象及遺傳現象之「規律」。
    【分類】:根據〈層次論〉,上述現象之理解屬於意識層次。
如有必要,可再細分,直到能導出所需之知識即可。


五、知識的性質

  知識的性質有四:常識性、代表性、精確性、完整性。

釋文:

「常」-字身:尚,重視。字首:巾,長形的布。*尚巾,重視衣冠為人倫之道,故象徵恒久也。
「識」-字首:言,説話。字身:音戈,現象。*言及現象,有體會。

定義:日常所知所識者,做人必知之道理。

釋文:

「代」-字首:人,行為。字身:弋,以繩繫箭,射而取之。*人用箭射取而有得,指以此易彼,時間詞,更替也,又,世也。
「表」-象形字,上衣也,引申外層可見可示的徵象、訊息也。

定義:以一系統象徵另一系統。

釋文:

「精」-字首:米,稻米。字身:青,天之本色。*細擇的好米,引申專一,靈也,物之純粹者。
「確」-字首:石,質地堅硬的土。字身:■,位高處。*高處之石,堅定的,不改變的,實在。

定義:系統之性質,純粹且實在、堅固。

釋文:

「完」-字首:■,室也。字身:元,始也。*室之始用,全也。
「整」-字首:敕,束之且小擊之,飭也。字身:正,守一以止也。*飭之使正,使事物完全、有條理。

定義:一系統在定義的範疇下,齊備無缺者。

  常識來自生活經驗,是每一種文化藉以流傳、生生不息的基因。常識很容易理解,內容廣泛,功能通俗,在生活上極有實用的價值。常識之所以不能視為知識,是由於難以整理,較諸任何專業知識都更為精深複雜,幾乎無法使之系統化。
  【常識性】必具有以下四個條件:第一、人類生活所涉及的;第二、人人都應該知道的;第三、因時地有別可以修正的;第四、可以學習且記錄的。
  本書之九論,就是根據常識結構所設計的。書中提到的一些基本理論,在當今容或受到質疑,但經過時間證明後,必將成為常識。
  漢字概念具有很特殊的常識結構(請見下節「概念模組」),是先民在幾千年的歲月中,不斷地累積修正,並且在一代一代的實證下,流傳至今的人類智慧寶藏。
  僅把文字當作一種概念符號,以為經驗的「索引」,是任何文字都具備的功能。而漢字之與眾不同,源於中華文化的特殊條件及地緣因素,歷經無數的考驗,然而要到時機成熟了,世人才得以認識這個瑰寶的真正價值。
  人類文明的發展,無非是追求效率。拼音文字最大的優點是有音就有字,人類運用語文,其目的只是為了表達及溝通。語言能藉拼音轉化為文字,當然有極高的效率。無怪乎除了中國,當今所有的國家,都一律採用拼音文字。
  中國之所以例外,是因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正居東亞大陸的中央。最初,黄土高原的農業環境優良,生活安定,由於需要,七千年前就已依象形造字。直到十七世紀以前,除了少量的貿易,中國與其他文化鮮有交流,故得以保持原始的文字形式。
  中華文化的特殊因素源自《易經》,係利用占卜來統計人生事務,以供宇宙真相的探索。占卜時,將其結果記錄在龜甲牛骨之上,遂有了「甲骨文」。後來因書寫工具改變,字形也隨之而變,但基本形狀與結構仍是一脈相承。
  先民占卜是基於對人生的惶惑,因之其所刻的甲骨文字必然與人生息息相關。人間的事態複雜繁瑣,舉凡觀念認知、具體抽象,無一不是人急切求知的對象。而這些正是今日所謂的常識,所以,漢字的來源,可以説是始自對常識的探索。
  這並不表示其他語文不具備常識,但文字的設計與發展,與原始的目的與理念息息相關。為了追求認知的需要,當然會不計一切代價,以求在文字中表達常識。如若只是著眼於使用方便,即令是表達常識,也不必將常識設計在文字中。更何況,當文化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常識不過只是常識。時到今日,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常識的重要性。
  而今,隨著知識領域的拓廣,人各專精一技,概念所代表的觀念與經驗,越來越分歧、複雜,以至於在不同的專業間,喪失了共同的概念。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因為生活的多元化,使得原本應該相同的認識,也受到了意識型態的扭曲。
  所幸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結構,感知共同的刺激訊息。所以在基本信息上,尚能代表共同的常識。否則人與人之間,將會因為使用的概念不同,而彼此無法溝通。
  【代表性】指知識分類之性質,知識本是廣泛的,舉凡人類所知所識,盡皆屬之。
如此龐大的體系,沒有任何人可以全部掌握,故為了實用的方便,必須將之分門別類。
代表性即指分門別類後,此類知識具有全部細節的象徵性質。
  例如物理學是一門知識,此門知識所代表的,是「物質」的各種現象之「原理」。
在物理中,又可分為「力學」、「電學」、「光學」等,同理,力學的內容應有代表各種「力」的性質,餘可以此類推。
  代表性與完整性不同,代表是取知識之精簡有效的綱領,以便於理解及應用。完整性(見後文)要求巨細無遺,取知識之全。
  【精確性】是系統化的結果,任何一種常識在系統化後,根據定義就能得到預期且精確的結論時,即可稱為知識。
  精確性之獲得,有兩個因素:一是系統的定義明確,一是工具的效率高強。定義是概念的系統化功能,尚有待後進的努力。工具多指數學公式,經過歷代數學家的努力,由算術、幾何、代數、三角以迄於微積分,在應用上已日趨完整。
  數學是一種邏輯工具,其結構嚴謹、申論明確。在紀元前,希臘人愛好思考,把數學當作一種規律,用來探討一些抽象的現象。是以有了「前提、假設、申論」的三段論法,以及「定理、公理、公式」等精確的思維工具。
  將數學及定理應用在知識上,不僅能得到精確的知識結果,且能藉著數理所具的規範功能,推測並驗證各種已知及未知的宇宙現象。
  中國人受到《易經》的影響,在思維上重「象」而輕「數」。「象」是指事物意義廣泛的代表,是人認知的主要對象。而數則有兩種:一為宇宙本存的「先天數」,亦即全部變化的排列組合;一為僅供計數用的數值。
  先天數介於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懂的人不談,談的人不懂。至於數值,中國人在傳統「人生意義」的大前提下,只有工匠、商賈賴以維生。由於西方沒有「象」的觀念,得以專心致力於「數」之鑽研,遂有幾何、代數、三角等精確的應用工具。
  於是,中國與西方的發展背道而馳,自工業革命以後,牛頓及萊布尼兹發明了微積分,此後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更是如虎添翼,從而有了今日的成就。中國則恰好相反,不僅仍沈醉在「象」的抽象世界中,而且食古不化,不思進取。
  象與數本是一體的兩面,無所謂優劣好壞。數字精確的長處,在於可以界定得精密確實,在應用時,特別是在物質的性質上,效率極高。短處則是常常見林不見山,身在其中,卻往往迷失了原來的方向。「象」的意義廣泛,好處在於人生的認知完整,但若不用心體會,或不得其門而入,也不過是夸夸其談,令人不知所云。
  在「智慧學」的立場,象及數有如雙刃,取象以求全,取數以求精。既全且精,知識之性質始得完整,是為【完整性】。

六、知識的應用

釋文:

「模」-字首:木,樹木。字身:莫,草中見日形。*初民以木為定形之物,以擬所見之形者,引申為標準的範式。
「組」-字首:糸,細絲。字身:且,又也。*細絲交互聯結,系統間配合為一體,量詞。

定義:以一系統之固定形式應用於其他系統者。

  知識具有能量,將其能量分解,即有實用功效。知識能量結合成四種模組形式:概念模組、結構模組、知識模組、系統模組。分解這四種模組,就可以得到知識的能量。
  概念模組,在漢字即為常識結構,如為拼音文字,則尚須在概念模組之外,另行建立常識結構。常識結構之難度遠大於任何一種知識,蓋知識有一定的範疇,而常識則無從限制。若無常識做基礎,語言文字只是一些無機的符號,對人毫無意義。
  漢字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圖形符號與「象」的常識結構上。只要熟習取象的本旨,以及形聲文字的擴充規律,漢字本身就是字典,外加一整部百科全書。一般説來,中國人只要略識「之無」,就小有常識,正是這種微妙的模組之功。
  本書可作預言,唯有中文自然語言完成後,西方始能蕭規曹隨。否則,僅僅是設計一個通用的常識庫,西人就已束手無策,遑論其他?
  兹簡述四種模組如次:

①概念模組:

  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以有限理解無窮,本係不可能的任務。經過人類數十萬年的摸索,發現了一種以簡馭繁的法則,即以簡單的訊息,代表含糊的常識經驗認知,是稱「概念」。若以概念為經,常識經驗為緯,彼此交錯銜接成為一個模組,這種模組即為「概念模組」。

以漢字為例,概念與常識的關係非常密切,兹簡述如下:

⑴概念代表多數常識:即將概念做為索引或目錄。
⑵概念代表某一常識:是稱等效式,一個概念代表一種常識。
⑶概念等於常識:此觀念來自漢字圖形文字之「六書」法則。

甲、辨識概念因子:文字中已具辨識之定義:

  如字首:日月與光熱有關;目與視訊有關。(請見〈思維論〉)
   金木水火土為性質分類。
   牛馬犬鳥魚為生物分類。
   門戶車舟穴為機能分類。
   刀矛弓矢貝為用途分類。
   骨肉皮毛髟為組織分類。
   手足口彳走為行為分類。

乙、認識概念因子:漢字係以少數概念,結合成為「詞組」,詞組產生模組認知,即功能、控制、變化、情況、利害等,所具有的能量。

  例:「火車」是一個概念,而「火車是交通工具」則為常識。
    「火車」之概念為:「火」為動力,「車」為交通工具。而火的動力及交通工具的性質則為知識。

②結構模組:
  結構模組是由概念模組所構成,將概念模組組合成「句子」。句子是一系列常識的綜合,經常代表著某種知識,或者稱做有系統的常識。
  句子可以視為一組連結的系統,由本態系統、連結系統及終態系統三者構成。
  本態系統可以是任何系統,連結系統則必須與本態有介面關係,至於終態系統多屬因果關係,如非因果之陳述,則可從缺(詳見《新易-易文》)。

例:「句子」=本態系統+連結系統+終態系統
  概念是由基本的、不可再分割的因子所組成,源自刺激,其中包括外來的能量變化、內在的經驗認識等等。刺激又有各種不同的性質,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認知。句子就是要界定概念所不能代表的各種情況,以表達其本態或終態的認知。
  概念結構是多層次的組合,縱横結成網絡,當網絡聚合為一「交集」時,人始能認知各概念間的關係。聚合有其必然的過程,過程的長短,會影響網絡電勢的強弱。時間短效率高,時間長則電勢減弱,無法聚焦。
  因此,概念最有效的應用方式,必是在電勢尚未減弱前,聚焦完畢。所以,句子不宜太長,人對超過十個概念以上的句子,常常要重複思考,否則不能理解。
  連續的系列常識,始能組成由簡單到複雜的知識,唯有整個系統架構完成後,知識才能成為一個體系。用「文法學」的術語來説,是以字組成詞,詞組成句,句組成段,各段組成篇章,始成知識。
  在〈思維的基因〉中,已經介紹過漢字字首的常識分類,又在〈思維的應用〉一節,表列了概念分類,請自行參閱。本態及終態系統各代表一種性質或狀態,所有的概念皆能適用。連結系統如涉及因果,則屬動作行為等「主觀動態」類概念,否則必為「客觀-抽象-定義-語法」類。
  在系統觀之立場,文句係以本態系統為天,終態為地,連結為人。以天為大範圍,由人界的變化,以與地界合為一體。但在表達中,各系統又可細分:



此外尚有句子的結構關係,略舉數例如次:

⑴代表因、果及體、用關係者:
  「因為,所以」、「故此」表因果關係。
  「得以,可以」兼具因果及體用關係。
  「把,用於」則為體用關係。

⑵結構的等效關係:
  「是、為、係、等於、相當於…」等概念。
  「你、妳、我、他…」等人稱代名詞,及「這個、那些…」等指示代名詞。
  「和、及、與…」等連接詞。

⑶結構的從屬關係:
  「有、屬於、的、之…」等界定前後關係的概念。

⑷結構的狀態關係:
  如果結構功能為動作表現,則前者為始態,後者為終態。
  如「逃脱」及「脱逃」兩個概念結構,都由「逃」及「脱」所組成,前者為始態,表示開始逃,後者為終態,表示脱離了逃的狀況。也就是逃的目標達成了,這是因為概念「脱」具終止因子之故。
  後者以「脱」為始態,開始為「脱離」某一情況,終態為逃的動作。脱雖具有終止之概念,但在始態時僅表示終止前一狀態,逃不具終止概念,故而尚在繼續地「逃」。
  再若「穩不穩」等各種肯定加否定的概念,是表示相對狀態,代表在此兩種相對的認知中,任何一個尚不明確的灰色區域。

⑸結構的程度關係:
  所有的「相對概念」,如「大、小,快、慢,軟、硬,高、低」等,如果作為始態,表示為一時、空、質、量、數等性質的概略程度。如:
  「快」跑,「好」吃,「高」山,「近」利等。
  如「死打」及「打死」,「打」無終止概念,而「死」具終止概念,且屬完全終止。以「死」為始態,則表示嚴重程度(如「死相」)。至於是否已「打死」,則必須另行陳述。
  若需要強調此一程度,則再應用其他的程度概念如:
  「很」快,「非常」好,「夠」高,「不」近,「一味」死打等。

⑹結構的數量關係:
  為了更明確地表達,則需採用「數量概念」,數量概念有二:一為數值,一為性狀。概念的應用彈性越大,其效率越高,故數值與性狀分別使用,遠比結合為不可分的單一概念有利。以「人」為例:

 一「人」--未加性狀,單指「人」,數量為一,無特殊意義。
 一「個」「人」--性狀為「個」,指人的「整體」。
 一「群」「人」--性狀為「群」,指很多人聚集之狀。
 一「堆」「人」--性狀為「堆」,指很多人「堆」在一起狀。
 一「車」「人」--性狀為「車」,指範圍為一車中。 
 一「家」「人」--性狀為「家」,範圍為一家。
 一「條」「人命」-性狀為「條」,其中「人」用以界定「命」。
 性狀類為界定性質、狀態的概念,與數值概念結合,可表達更多的屬性。

⑺結構的時、空關係:
  如「前、後、左、右、上、下、內、外、中…」等。

⑻結構的性質關係:
  物有物性,以物質代表之:
  「木製」為:以「木」質為原料,「人造之」。
  事物有分類,以類性代表之:
  「車廂」為:「車」之「廂」。

⑼尚有其他多種關係,兹不細列。

③知識模組:

  知識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知識具有能量。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所有由經驗轉換而來的能量總和,就記錄在知識模組中。後人對知識模組加以分解,再經認識後,利用此能量做「功」,是為知識的效益。
  知識僅為一種架構,理解全靠思維,思維則賴概念。故知識模組相當於一個龐大無比的書架,只要能在概念的索引下,找到正確的位置即可。
  在電腦上的應用,則須事先建立一知識索引系統,而每一項知識的索引,無論巨細,都應該能調閱放在該「書架」上的知識。此中之關鍵技術,在於如何將索引系統與語文常識相聯繫。因為知識雖然浩如煙海,只要電腦記憶量夠大即可,但若應用時不夠靈活方便,知識就失去了應用的價值了。
  如能利用常識作為知識模組的介面,不失為有效的應用方式。其法為利用漢字結構的優點,先將漢字分類(在《新易-易字》中,有兩百五十六種分類),再於各類中定義知識索引。

下面以「視訊」中若干概念為例,説明此一知識索引的設計方案(因恰好有七層分類,故採用生物學之分類名稱:界門綱目科屬種)。

分類索引    概念定義
 概念(界)  文字符號
 主觀(門)  在相對情況下,判斷立場由主觀決定者。
 認識(綱)  經過觀察、辨識後,理解的結果。
 感知(目)  因感官而認識者
 刺激(科)  具有能量變化之現象
 光覺(屬)  本能量為光
        系統定義   體=光 用=眼睛 因=光照射
   (種)  明亮晦暗朗昭皎皓燦(各有程度、性質、條件等定義)
 視覺(屬)  本能量為物質狀態
        系統定義   體=物質 用=眼睛 因=光透射
   (種)  潔淨澄澈汙穢骯髒渾濁(各有程度、性質、條件等定義)

下表為其他視訊概念與知識索引之部分參考資料:




  前表之「應用條件」中,凡觀察程度有異者為「主觀」,觀察程度相同者為「客觀」。又凡為「觀察」者,表示立即可知,「判斷」者則尚需思維。

④系統模組:

  本書所採用的系統結構也是一種模組,利用這種系統模組,可以解決各種思想上及技術上的問題,下面試舉一例説明。
  電力是當今最方便有用的能源,其唯一的缺點,是需要電線輸送。另一方面熱力在某種立場來説,是很討厭的一種現象,它無所不在,甚至充斥在空氣中。要想把多餘的熱去除掉,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算有可能,也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根據「熱力學」,熱有向量,會趨向亂數永遠擴散下去,是稱為「熵」。再根據能量不滅定律,能量變化最終都將轉成熱的形式,能量由是保持平衡。
  以上二律的意思是,要想把熱當作能源來應用,幾乎是不可能的。真能利用大氣中的熱能,使之變成電能,不僅是一個突破,且是理想之極的解決方案。
  過去,有許多科學家都想設計一種永不停止的「恒動機」,結果都在熱能的損耗上失敗。如果連空氣中的熱都能發電,那麼恒動機的夢想也能實現了。
  利用系統模組的方法,如本論的陳述方式一般。只要把前述待解決的問題視為「介面系統」,再將「將大氣中的熱轉化為電能」設為主題,在其週邊系統之間,導出答案即可。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明瞭,可以直截了當地找到問題核心。


主題:利用空氣中的常溫,使之變成電能。
系統甲:空氣中之熱能。
系統乙:電力。

系 統 分 析
系統甲:熱力 系統丙 系統乙:電力
上系統:渦漩體中心之振動 ? 上系統:電子之流動
下系統:熱量由高向低傳播 ? 下系統:電壓由高向低流動
前系統:物質分子振動 ? 前系統:電子
後系統:物體分子相互碰撞 ? 後系統:作功

  現在所需要的,是求出由系統甲的下系統或後系統,連結到系統乙的上系統或前系統之「介面系統」。兹假定此系統為「系統丙」。
  也就是説:一種系統,能令「熱量由高向低傳播」變成「電子的流動」者,或「物質分子振動」變成「電子軌道改變」者。
  根據系統乙,已知電子有擴充其軌道的特性。根據系統甲,又知熱之用,為令分子相互碰撞。由前兩項的分析可知:當物體分子相互碰撞之時,先獲得能量的分子,一定先產生位移,然後接近另一分子之位置。當分子位置接近到某一程度,電子之軌道與電場將發生作用。
  再根據系統乙的資訊網絡,可得知「半導體」是一種結構,能將電子吸入鄰近的「電洞」,而令導體的電性具向量性質。
  設若有一排物質,其電子有強烈擴充傾向,將之暴露在大氣之中。在適當的距離外,有另一排具有正電的電洞物質。只要有溫度,分子就會振動,一旦兩分子間電場相交,電子即落入電洞之中。只要令兩者形成迴路,即會產生電流。
  上述之物質,具有「接收熱能」、「轉換能量」、「輸出電流」的三才結構,正符合系統甲、乙之間的「介面系統」,即為所求之「系統丙」。
第九論 知識論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