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第七論 價值論

白日依山盡,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説玄宗。
────────────

系統定義

系統名稱:價值
 前系統:知識
 後系統:行為
 上系統:思維
 下系統:天理
系統介面:經驗
系統基因:需要
系統結構:環境、供應、效率
系統性質:利己、利他、可塑、永恒
系統應用:價值觀、真善美

一、價值的系統關係

  本系統:價值-地之天。

釋文:

「價」-字首:人,行為認知。字身:賈,買賣。*人買賣貨物,引申物的等值,利之所在。
「值」-字首:人,行為認知。字身:直,正當。*行為認知之正當,人與事遇合狀,又引申物價也。

定義:一系統中,共同尊奉的衡量標準。

  前系統:知識-地之地。
      知識為價值之本體。
  後系統:行為-地之人。
      行為是價值的應用。
  上系統:思維-人之天。
      價值因思維而產生。
  下系統:天理-天之天。
      因價值而得到天理之認知。


二、價值的介面關係

  系統介面:經驗。

釋文:

「經」-字首:糸,細絲。字身:巠,水動於上下之間,垂直波也。*織絲時,垂直之縱線。
「驗」-字首:馬,坐騎。字身:僉,集合眾口以諮詢,考查。*乘馬考查,有效地求證,系統間的考證比較。

定義:人對生活、行為經歷後的認知。

  人在生存環境中,對事物變化有所體驗,藉著這種體驗,人始對價值有所認識。故【經驗】即為價值的介面。經驗有三種:生理經驗,生存經驗及生活經驗。
  生理經驗是由感官直接得自刺激,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生理經驗多半已累積成為潛意識認知。在生理經驗中,價值多源自物質刺激。
  生存經驗來自多方面綜合的認知,其層次高於前者,複雜度高,影響的力度也大。
  意識雖然有所選擇,但在求生的本能下,往往會受到生理的左右。生存經驗又分肉體與精神,肉體的生死,決定價值的有無;精神的存亡,是暫時或永恒的區別。
  生活經驗是種認知,是在人解決了生存問題後,為了提昇生活品質所獲得的經驗。
  這類經驗純屬精神層次,常假手生活中的任一活動,以集中精神,深入貫注。生活經驗加上思維才能真正體驗價值,這種人生活得越痛苦,就越有可能擺脱生理需求,完全進入精神世界。因此,生活經驗的價值最為複雜,還要根據個別的生活認知而定。
  人生活在相類似的環境中,具有同樣的機體結構,遭遇到相差不多的變化,因而有「共性」。基於「因果律」,共性產生共振,對人而言,共振就是同步或認同。
  人在經驗中學習,各種社會關係、生活習慣等,皆來自「共性認同」的價值觀。如環境壓力屬於社會群體所同有的「共性」,則壓力越大共振越強,越能驅除個體間認知的差異,這種現象,便是一般所謂的「群眾意識」。
  群眾意識是絶對感性的,一旦觸發,個人的意識將完全喪失,心理、情緒激烈地「共振」在「共性」之下,在群眾間相互激盪。此時,共性成為環境壓力,人的生存本能成為共性的保障,不到這種能量消失之前,狂熱之勢不會退潮。
  國家、社會及政治、商業的基礎,都奠定在共性認同之上,教育、宣傳也無非用以喚起人之共性。這種共性的認知,即稱「價值」,在任何群體中,是每一個體共同嚮往奉行的、人為的標準。
  這種價值標準必須建立在利害的關係上,否則不符合人性基因,將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對人性的利害來説,有物質及精神的需求,故在經驗的得失上,也有物質與精神的分別。年齡是經驗的指標,人隨著年歲的增長,又由於環境與個體遭遇的不同,發展時有四種可能的變化:一為機構體的生理變化;一為生活中所累積的心理認知;一為生存必要學習的知識;一為基於自覺,追求事物本態認知所獲得的智力。兹分述如下:

①生理年齡:

釋文:

「生」-會意字,象草木長出,活著,起始,不熟。
「理」-字首:玉,美石。字身:里,長度。*玉脈密實,有紋路及規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認知。

定義:生命體生存、生長、生殖之原理。

生理年齡與生長時間之長短成正比,人的生理原則上可分為四個時期:

  ⑴發育期,由出生到性徵成熟,此期間的經驗只是吃喝玩樂。
  ⑵青春期,兩性功能成熟,準備傳種,此期間完全受到性的支配。
  ⑶成熟期,為了哺育後代,體力、精力成熟,此期間責任心最強烈。
  ⑷衰老期,人生已到末路,體力、精力急速衰微,死亡是最大威脅。

不論哪個時期,生理的需求概屬物質,皆以物質的得失為標準。

②心理年齡:

釋文:

「心」-象形字,身體中央內藏泵血液之器官,能內感血中腺素,產生情緒及認知,調整態度。
「理」-字首:玉,美石。字身:里,長度。*玉脈密實,有紋路及規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認知。

定義:人因心中之內感所產生的狀態,能影響人的認知。

  在自然界,生命體之心理與生理同步,但因社會受到人為強力的干預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況變化極大。原則上,心理狀況與刺激程度成正比,如刺激程度過高,超過心理承受的極限,便呈病態;程度過低,則導致功能不足,在此皆不作説明。
  假設生理、心理與刺激程度三者有一標準比例,如刺激程度高於生理,心理年齡將提前老化,否則即落後於應有的心理狀況。
  心理的價值以刺激程度為標準,刺激頻度高、強度大者,其價值必高。因此,心理的需求在於宣傳、廣告、誘惑、引導,從而建立一種假相,其實用價值完全建立在人為設定的環境中。

③知識年齡:

釋文:

「知」-字首:矢,箭也。字身:口,人言。*人言如矢之速,象徵理解之全,認識。
「識」-字首:言,説的話。字身:音戈,兩種完全不同的現象。*言及各種現象,是有所體會也。

定義:人類將認識之各種現象,分門別類所整理出之可用資料。

  知識是人所知所識,不論其性質或內容如何,對人而言,必須具備記憶力、聯想力及判斷力,否則無從應用。而這三種能力,又與生理年齡相關。
  人的大腦約在三歲時開始有記憶能力,到青春期始具備聯想能力,到成熟期應有判斷能力。然而基於各種條件,記憶力強時如未善加利用,不多學習,則知識之廣度不足。到了青春期,性的需求常刺激人的聯想,是藝術及創造的高峰,若此時只知肉慾的宣洩,事過境遷,除了生育,人將一無所獲。成熟期的判斷力決定於責任,責任又決定於壓力,是以如果前兩個時期的進度正常,則此期之判斷力將與壓力成正比。否則,前期記憶力有限,中期聯想力不足,判斷力將嚴重受阻。
  知識以實用為價值標準,但是所謂的實用,還是難免受到心理經驗的影響。尤其是在社會價值方面,如聲名、權力等,其價值往往與知識經驗成正比。

④智慧年齡:

釋文:

「智」-字身:知,理解。字首:日,原字從白,説也。*知者必言,因其理解徹明,通達事理也。
「慧」-字身:彗,掃帚。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掃去心中渣滓,去私以明也。

定義:原係佛家語,指明心見性,解決人生問題的能力。

  智慧是宇宙進化到最後階段的策略,其目的在於回歸本體,也可以説是能量循環的作用力。當時機成熟,環境適宜,人面臨重大抉擇之際,總會有效地發揮其潛力。人生亦然,當事者自覺受到生理及心理的箝制,極力追求超脱時,只要能認清主、客觀真實狀況,就會遵循正確的道路及方向,智慧自生。
  然而,一般人從生到死,只顧己身利害,陷溺於生理、心理的假相而不悟,自無法略窺智慧的真相。少數人機緣未至,終其生也只能得些皮毛。真能得到智慧的人,必在成熟期以後、衰老期之前。
  智力與知識無關,有人知識豐富,但智慧不足,難有大用;也有人知識闕如,但卻無所不能。蓋智慧為帥,知識是卒,人間千軍易得,而一帥難求也。
  智慧是認知人生及宇宙真實的能力,有了智慧,當必瞭解價值的本相。於是,對智慧而言,唯一的價值,是回歸宇宙本體。
  在宇宙本體,萬事萬物的流程固定,人若得知此流程,是稱「先知」。這種預知能力,是智慧的極限。有智慧之人,能超脱「我相」,無「我」則無私,無私始能在預知之情況下,不礙流程之進行。無智慧之人則不然,僅略知一二,即以己利優先,恨不得為個人「量身打造」,自訂流程,為所欲為。
  宇宙規律井然,人生存其間,唯有根據過去經驗軌跡,管窺蠡測,不斷嚐試。「價值觀」由無到有,由淺入深,成熟於各種年齡的經驗認知上。

三、價值的基因

  系統基因:需要。

釋文:

「需」-字首:雨,空中落下的水珠。字身:而,象鬢鬚形。*頰鬚為雨所濕,人冒雨狀,象徵有所求也。
「要」-字首:襾,覆也,又作臼形。字身:女,陰性。*覆重物於女體之上,有所需求也,又情況迫切,亦作腰解。

定義:一系統因壓力作用,有所求也。

釋文:

「得」-字首:彳,小步,行為。字身:貝寸,手持貝。*因有所為而有貝,到手,獲也。
「失」-象形,人恐慌狀,不得也,錯也,過也。

定義:人對事物與自己的關係,可以控制者為得,否則為失。

  人以自我為中心,如同渦漩體一般,壓力由外而內,能量中心若平衡即為穩定。為求穩定,人根據自我經驗,無不以利於穩定與否之條件,當做【需要】的認知。而需要本身,即為價值判斷的基因。
  有了需要,就有得失,以整體人生而言,包括時間與空間,得失是一能量的總值。
而根據「作用律」,得失為兩種極端,彼此作互補的變化,是以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失只是某一時空的變化而已。
  就人生的横斷面而言,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因之有不同的得失。而人兼具感性及理性,重感性的人,其「需要」隨時在改變,得失成為對價值的感受,因而,價值也不斷地跟著改變。重理性的人則不然,他們的「需要」明確,無關得失,故其價值觀堅定而固執。
  基於能量「組合律」中的互補性,價值的需要與環境之變化有關,人的行為表現也常因環境的需要而形成。團體需要和諧,分配需要公平,生活需要調劑,各種需要無不建立在互補性之上。是以在相同的環境中,個體殊異較大,而不同環境中的個體,反而可能有較多的相同點。
  例如,在任何團體中,有沈默者,就有多言者;有溫馴者,就有兇暴者;有只顧私利的人,就有謀求公益者。有是就有非,有好人就有壞人,價值觀就是判斷的標準。也正是這種因素,儘管人類社會遍佈全球,發源不一,但其價值標準,卻大同而小異。
  團體是求同去異的組合,應有共同的價值標準,否則必導致成員之間的矛盾爭執,最後趨於瓦解。根據「壓力結構」,渦漩體的形成,其核心為向心力。團體中若價值標準一致,向心力大;價值標準不一,則核心不能形成。


四、價值的結構

  系統結構:環境、供應、效率。

釋文:

「環」-字首:玉,美石。字身:■,還也,復返。*復返其形之玉,玉體有中空之圈形璧,又,圍繞也。
「境」-字首:土,土地。字身:竟,終也。*土地之盡,疆界也。

定義:環繞一系統外之各種系統。

釋文:

「供」-字首:人,行為。字身:共,象雙手奉持之形,同也。*人雙手奉持,提給也,設置也,自述也。
「應」-字身:、雁,鷹之本字。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認知。指鷹善獵,其心與人有感,當也,被動的必然結果。

定義:一系統給予另一系統所需要者。

釋文:

「效」-字身:交,系統相接。字首:■,擊也,使之作用。*交擊,使之交接,學習也,以求系統發揮功能。
「率」-象形,帶網之竿,捕鳥用。遵循也,用也。

定義:某一系統發揮功能之比值。

  價值之結構在於環境、供應、效率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人生在世,不過因循世態的變遷,隨著各種壓力而變化。壓力來自【環境】,反作用形成意識。基於人之意識對環境的認知,再根據個人的需要,價值於焉形成。
  環境與人生決定於機遇,雖然大環境相同,而個人之遭遇迥異。再以環境的結構而言,同型的環境都有類似的結構,個人只是結構中的一分子。
  價值又決定於【供應】,供應正是機遇的變化,其多寡恰與價值成反比。俗話説:「物以稀為貴」,空氣雖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但在不虞匱乏下,其價值反而不高。故要提高某一系統之價值,最佳良策便是使得到的人少,且取得之難度大、效益高。
  價值也是一種金字塔結構,沒有高高在上的價值得利者,群眾就沒有追求的動力。
若供需不平衡,其差值越大,動力能量就越大。一旦供需均衡,金字塔崩塌成平台,理想主義者稱之為「公平」,但在現實世界中,公平就等於一泓死水。
  能量大小只是相對的數值,而能量的差值則是動力的來源。一系統中最小的動力,能產生最大之功效者,其價值最高,即為【效率】。
  在自然界,一切變化都符合效率法則。根據能量的多少,在層次上,或在性質中,或是過程間,變化永遠以效率為依歸。從宇宙來看,一切為同,其數趨近於一。只是人性基於主觀,經常見異不見同,知一己之需而無視他人之所求。效率之於價值,正是人性附和環境需要的最佳捷徑。

五、價值的性質

  價值是客觀標準,有四種性質:利己性、利他性、可塑性、永恒性。

釋文:

「利」-字身:禾,穀類植物。字首: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稻禾,刀需銳利,引申有好處,功效。
「己」-象形字,人腹之形,萬物之藏也,引申為反稱。

定義:對自我有利益者。

釋文:

「利」-字身:禾,穀類植物。字首: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稻禾,刀需銳利,引申有好處,功效。
「他」-字首:人,有靈性的高等動物。字身:也,同樣。*同屬於萬物之靈之第三者,第三人稱。

定義:對他人有利益者。

釋文:

「可」-字身:丁,釘住。字首:口,人之嘴。*釘住口,合,能也,允許,肯定。
「塑」-字身:朔,初一月虧盡,之後則漸漸變回圓形。字首:土,土質材料。*使土變形,用泥土製造各種物形。

定義:一系統之終態仍可變者。

釋文:

「永」-象水流長狀,時間久遠也。
「恆」-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字身:亙,從一端到另一端。*心從一端到彼端,象徵長久也。

定義:一系統之向量與時間向量全等者。

  人性的基因是利害,人趨利避害以保生存。是以價值如無【利己性】,不可能為人性所接受,亦毫無價值可言。
  一人之利有可能成為他人之害,一時之利也有可能成為未來之害,利己性純粹是一種主觀價值。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近即為客觀、主觀之分野。
  例如人對毛蟲非常厭惡,見之則殺,但是見到蝴蝶則心喜,恨不得供而養之。然毛蟲適為蝴蝶之幼體,無毛蟲則無蝴蝶。毛蟲若不身披長毛、醜惡恐怖,則難以自保,亦無蝴蝶之輕盈自在、美麗蹁躚。對大自然而言,植物以嫩葉餵養毛蟲,其報償則來自蝴蝶之傳播花粉。植物之生存,不過取之自然,蟲鳥之依存,亦無非用之自然。
  再若長相可愛之毛蟲,白白淨淨,人名之為蠶。因其生態白淨可愛,且成蟲又無色彩相飾,未若蝴蝶之美麗,人乃養蠶縲絲,圖以利己。然養蠶須先種桑,利己之初,已先有所付出。無蠶可養,人生固無得無失;而無絲綢綾羅,人生有失而無得也。
  人之利己性,於主觀,是有得有失;於客觀,未見其得失也。再説,事物有利必有害,利己未必利他,利他也未必不利己。主觀價值是基於個體一時之需要,客觀價值則是人類社會在長時期經驗中、在大眾理性需求下,逐漸形成的。
  【利他性】亦然,但利他性之價值不在於「得利」,而在於人之能「捨得」。利己性出於私,利他性則源於公。無利己性,價值無從被個體接受;無利他性,則團體必將分崩離析。利己性與利他性實為渦漩體之離心力與向心力,這兩種性質的平衡或失衡,是價值觀穩定與否的基礎。
  又基於社會變遷,地緣有別,價值不是絶對的,充其量只是一種概略的觀念。比如説黄金有價值,苟若遍地都是,人人眼花撩亂,黄金裝飾之價值無存。然而黄金所合成之合金極為堅固,以之為建材,可形成另一被需要之價值,是謂之【可塑性】。
  人之生存世間,其價值又何在呢?有人渾渾噩噩,有人捫心自問,也有人正在刻苦劬勞地探索。其實,這個答案往聖先賢早就提出來了,人生之價值,在於時間的長遠,也就是【永恒性】。
  一時的價值,是可有可無的;一生的價值,也只屬於個體。只有永恒的價值,隨著文化的長河,從遠古到今天,再由此刻傳至世世代代。人性的光輝是不朽的,人類能聳立於天地之間,由物質而認識天理,正是永恒價值之所在。


六、價值的應用

  價值是人性的取捨標的,也是人類認知的結果。儘管人間事物組合變化無窮,難以度量。但是從人性發展的階段來看,取其宏觀,可以分成三大類:一為生命價值觀,係因宇宙進化而有者,諸如真、善、美的認知;其次為生存價值觀,是人求生存的必要條件,如功、名、利、祿等;第三為生活價值觀,最基本的有德、智、體、群,而不同型態的社會則標榜不同的價值觀,諸如四維八德等。
  
釋文:

「境」-字首:土,土地。字身:竟,終也。*土地終盡,疆界也。
「界」-字首:田,可耕種的土地。字身:介,人在兩者之間,分界。*土地之分界,系統之分際。

定義:個人的思想、行為,可以概括在某一範圍中者。

釋文:

「真」-字身:匕,原字從匕,化也。字首:目丌,目引申為神,丌為乘載。*人變形而登天,得道也,確實不虛也。
「假」-字首:人,行為。字身:■,借也。*人所借,暫時,不真。

定義:某一系統,與一參考系統比較之認知。

釋文:

「善」-字身:羊,家畜,肉美,毛長。字首:口,原字從言,指所説的話,語言。*羊之好,良言言之,吉也,有利者也。
「惡」-字身:亞,醜也。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醜在心上,壞也,憎恨,故意做害人之事。

定義:某一系統,對一參考系統影響之狀況。

釋文:

「美」-字首:羊,家畜,肉美,毛長。字身:大,壯大。*羊大,無缺點,好的感覺。
「醜」-字首:酉,酒熟,成也。字身:鬼,人死後之精氣。*人死後成鬼,不可目睹之人也,引申為不美觀,惡劣。

定義:某一系統,對一參考系統認知之狀況。

釋文:

「功」-字身:工,任事,作也。字首:力,象筋氣勁健之形。*工作之力,力的結果。
「名」-字身:夕,夜晚。字首:口,人之嘴。*夜晚無光難見,故以口稱呼之,號也,眾所周知也。
「利」-字身:禾,穀類植物。字首: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稻禾,刀需銳利,引申有好處,功效。
「祿」-字首:示,祭祀,天垂象見吉凶。字身:彔,刻木記事。*天示可記者,引申為福,古人謂人之官位乃福分也。

定義:生存之現實標準,有功始有用的價值;有名始有知的價值;有利乃得以生存;有祿始有物質及權力的保障。

釋文:

「四」-數目字。
「維」-字首:糸,繩索。字身:隹,鳥聚。*聚繩,繫也,連結。
「八」-數目字。
「德」-字首:彳,行為。字身:原字做直心,正直之心。*心態正直的行為,濟人,有利於眾者。

定義:四維者以網維繫之四角也,〈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八德乃「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我國傳統之價值觀。

①生命價值觀:
  生命價值觀源自生命,是宇宙進化所設定,相當於生命的保障。這種價值觀隨生命機構而存在,沒有人能更改,也沒有必要更改。人只是一代一代地遵循著,如水之流,如風之飄,生理誘導著心理,感性牽引著理性,逐步行進。
生命價值觀也是三才結構,天為真,地為美,人是善。由於人性發展的特質,理性必成熟在後,故下文以人之成長過程為序,一一討論之。

⑴美:
  美的價值來自生理需求,人只要生理年齡成熟,必知美的價值。美的反面是醜,人愛美惡醜,是生存的價值功能。
  美的基因是刺激,介面是辨識,當感官辨識到刺激時,凡是重複性高、光影色彩效應均衡明確、已經成為潛意識模式者,皆有利於辨識。也就是説,在辨識時,意識的能量消耗小,認知效率高,對「感受」而言,是為「美」。
  人的行為百分之八十以上依賴視覺辨識,從另一方面來看,行為之目的,在於提供生存及生活更佳的品質。視覺涉及的範圍甚廣,且辨識的結果,對個體影響重大。「美」之觀念的形成,使人得以不經思考地、立即採取行動,是生命動機最有效率的策略。
  在人的經驗中,熟悉的環境,必是成功生存的結果,故習慣就是美。而在感受中,凡是變化適度、能激起感官活動者為美。更基本的則決定於生理,凡有利的刺激皆為美。這是生命的動力,奠定了個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也保障了生存,並提供人類多采多姿的生活體驗,誘使意識邁向既定目標。
  此外,在認知上的必要條件,也是美的功能之一,以使人產生立即的心理反應。例如花之美,本為視覺感知,在功能認知上,花用以觀賞、美化環境,所以造型變化越多、色彩配合越豐富者越美。如果把花的美,移植到人臉上,由於認知上的反常,美就變成醜了(刻意作怪非美也)。
  人體與環境最後的關係是接觸,觸覺對安全性認知特別敏感。若觸覺所及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者,必有某種視覺上的性狀。如粗糙、老皺等,其辨識之過程極為繁瑣。相反的,邊沿光滑、柔嫩的皮膚,極易分辨,故為美。
  然因感覺閥的效應,靜態之事物,久即難辨,是以變化亦為美感的必要因素。變化以有利為原則,否則有害的變化,又造成恐懼。在反常的經驗中,有人會形成補償性的心理需求,是屬病態,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
  更明確地説,有利的物品為美;有利的聲音為美;有利的食物為美;有利的氣息為美;有利的觸感為美。但凡令人痛苦者不美;不易辨識者不美;沒有變化者不美。換句話説,人長時期形成的「有利」感受,化為潛意識,每當得到這類有利之感,就是「美」。



  藝術家常追求永恒之美,因生理現象是暫時的,感官之美有其極限。但唯有少數藝術家能覺悟到,必須將刺激提昇到精神境界,以意覺、受覺、直覺作為介面。這種美才能一層一層地,邁入更高的系統,直趨永恒。

⑵善:
  善的價值來自經驗,是群體的安全保障。人唯有心理年齡成熟後,始知善的價值。善的反面是惡,人喜善厭惡,亦為生命的價值功能。
  善的基因是和睦,介面是社會。在一個社會中,人與人相處,和睦是團結的必要因素。唯有善,才能保證社會的生存,也唯有經驗,人始知何者為善。
  以整體和諧為目的,達成之效率高者稱之為善,效率高且普及者為大善,效率及於整體者為至善。
  在個人的認知上,一時的安全感是美,而長時期的安全則屬於善。人在智力尚未成熟前,常以美為善,只顧目前而忽略未來。人生歷程的成長,即在於擺脱了生理美的桎梏,從而領略到善的價值。
  美經常是眩目的、引人注意;而善則是靜默的、平和的。在感性上,美代表激情,能刺激腎上腺素,令人生理亢奮,血脈賁張,一種快感油然而生。在進化立場,美是刺激接觸之始,必須能吸引注意力,以便採取行動。善則剛剛相反,只有在事件發生之後,基於利害得失,人才能領悟善的價值。
  中國的傳統社會,是以社會的平安和諧為目的,故重視善而輕忽美。以婚姻為例,傳統社會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朝夕相處的結果,習慣成美,而生活之善則維護了家庭人生的幸福。
  時人強調自由戀愛,捨善就美,心智尚未成熟,乍見新奇,即以為「情有獨鍾」。結果是人人濫交,時時風流,感情變成遊戲。即或有嚴謹自持之人,又惜美男美女難得,不得已而求其次,結之婚之,心猶嚮之往之。就算帥哥美女,佳偶渾成,但天天面對,日子一久,失去了新奇變化,美也就褪色了。
  當今社會上佳偶罕見,而家庭中勃谿終日,離婚事小,代代深受其害。家既不能安,社會怎有寧日?重美輕善,見利忘義,實因價值顛倒也。

⑶真:
  任一事件,時間的連續為「真」,反之為「假」。其連續性越久越真,與宇宙之時間同步,斯為恒「真」,又名「永恒」。
  真的認知來自智慧,人唯有智力年齡成熟,始知真的價值。蓋「真」需要時間之考驗,人為了滿足一時的需求,不得不常以假代真。
  真又有主觀與客觀之分,主觀之真源於「自我」之特性,「我」係一時空「事件」,僅存在於此一「事件」發生的瞬間。因此,理性不強的「我」,寧願輕易地相信任何「發生此一事件」者為真。換句話説,或聽到有人説過、或一時神智恍惚、或有念頭在心上劃過,在主觀立場都會以之為真。
  客觀之真必須放諸宇宙而皆準,任何一個主觀之真,如果不能印證於他人之主觀,即不夠客觀。宇宙之真實因進化緣故,必須經過時間考驗。在某一時空之真,經常因時空之變化而真假易幟。故客觀之真,必須符合宇宙中全部時空。重視一己感受之人,常無法分辨主觀、客觀,是則真假亦難分辨。
  真的基因為根本,介面是觀念,當人認識到利、害及美、善之間,並非涇渭分明時,遂由懷疑而追求。以所知觀念,分析探索事物的根本,最終所得到的認知才是真。真的反面為假,但真必須涵蓋全部,故假亦為真的一部分。
  從時間因素上考慮,萬事萬物必有起因,若起因非真,不符合客觀真實,其「結果」不可能存在。從空間關係上分析,事物必有一「本體」,不斷「變化應用」,如本體非真,即無能量變化,無變化則人無從觀察、測知。
  從系統條件上考慮,宇宙中任何事物、觀念,必然隨能量之變化而變化。
而任何變化,必涉及到時間過程、發生在某一空間環境。變化的向量,一定符合「組合律」及「作用律」,由簡單趨向複雜。
  因此,對客觀宇宙進化而言,「真」代表能量變化的「價值」。

  一般人所謂的真善美,皆屬同一平面,而且率以主觀中心出發,各説各話。人苟無「智性」,絶對不可能認知宇宙之真諦。不幸的是,有智性之人千載難逢,人能體會真實,誠屬不易。即令有明眼之人,進入眾盲之域,能不受辱,已是萬幸,妄求他人開眼,是智力不足也。
  自古迄今,人人歌誦「真善美」,若不知何者為真,有善足矣;若不知善,唯美是求。如此,人類孳生,文明延續,待智性成熟,其價值始能臻於永恒。

 ②生存價值觀:
  有人説,人生只是追求生存,除了生存外,只希望生存得更好。果真如此,生存是目標,好壞是比較,可是該採用什麼標準來比較好壞呢?活得久是好,不快樂是壞,那麼,活得久而痛苦、與活得短暫而快樂,兩者又如何比較?又有人説,個人對價值的認定,全憑主觀,沒有討論的餘地。
  但是從宇宙進化的立場來看,由過去到現在,人類能夠成功地生存,顯然有一可循的規律,以及可資參考的佐證。兹假定此規律的終極為宇宙之大目的,則在客觀立場,可將價值設為達成此目的之效率參考。
  社會對於個人,是相對客觀的,社會成員在生存壓力下,相互激烈競爭,生存便形成了該社會的價值標準。儘管有地緣及文化等因素,但社會發展的型態必然以人性為導向,充其量有不同的名稱,本質上並沒有分別。
  基於組合第一律,上層結構之效率大於下層。又根據人性律之一,效率追求是成功生存的基礎。因此,人必向上層發展,爭權奪利、趨炎附勢則是生存的手段。
  在現實社會上,效率來自資源的取得與分配,其最穩定之結構,恰如上銳下豐的金字塔形。由於不可能人人都擠上金字塔頂,於是就必須依循一定的規律,安排大眾都能接受的結構。最後,以功、名為分配之條件,以利、祿為生存的保障,是多數社會所公認的價值準則。
  人性律之二,説明人以個體利害為中心,經人際溝通成長,直達全體的利害。
  社會的意義,即在維護全體之完整,以求保障個體之利益。在這種推論下,顯然全體利益之效率大於個體,生存得最好的方式,必是整體利益最大的結果。可以説,價值的大小,決定於整體所擁有的能量,而價值就是整體能量的總值。
  於是,攤開人類文明史,生存價值最高的,其金字塔必建得最高最大。而金字塔越高大,其權利鬥爭越是激烈。站在塔頂者代表能量的極限,其唯一的價值,是不計代價,鞏固既得的利益,一定要到塔基腐朽、塔頂崩平,這才下得了塔。
  所幸尚有天理,否則地球上可能只有一座巍峨的金字塔,不朽地聳立人間。宇宙也有其價值觀,百年千載,不過一瞬。群蟻忙碌於丘穴;螢火蟲閃爍在原野;黄鶯鳥歡唱枝頭;人類爭爭奪奪,生生死死,如果不符合宇宙的價值,何來進化?
  時間是進化的過程,空間不過是零星的片段,當一座金字塔開始堆砌之際,就是塔傾人亡的前奏。空間價值是有限的,只是釣魚的誘餌,重視肉體生存的人,其價值自與金字塔共存亡。

③生活價值觀:
  人生真正面對的,還是日復一日的生活。在生存未定之甫,壓力促使團體之分子凝聚,個人的價值觀相當明確。所以歷代每當國家興亡之時,總有些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轟轟烈烈,直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然而,一旦社會安定了,生存壓力消失了,生活找不到目的,人便成為行屍走肉。
  人有肉體生命及精神生命,在生存的目的下,肉體與精神能完全團結如一。生活剛剛相反,肉體生命所追求的,正好是精神生命所急欲解脱的生活方式。
  肉體與精神能不能一致呢?這要由宇宙真實説起,如果宇宙靜止,沒有能量,沒有進化,當然精神與肉體本來為一,就連人也不存在。但是,從人的立場來看,宇宙中沒有「靜止」的現象,連一粒微不足道的電子都不斷地在轉動。在能量變化不停的時、空之中,根本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座標點。變化是本,有能量差才有功率,肉體與精神的矛盾,是能量差,也正是人類進化的動力。
  人當然可以選擇追求肉體或精神生命,只是在生理壓力下,人到底能有幾分自由?環境的變化,再加上意識的認知,還要有無數的機遇,理性才能冒出頭來。進化是種向量,黄河中千百萬條的鯉魚,總有能躍上龍門,繼續傳衍種族的。
  人類社會在追求生活價值的旅程中,一直存在著「左、右」兩派相對的觀念。
  「左派」代表激進、開放、革新;「右派」則維護保守、封閉、傳統。對社會的發展來説,其實兩派相輔相成,互相交疊,有矛盾也有統一。
  當社會環境相當穩定時,右派是中堅力量,左派則被視為亂源。一旦社會變化加劇,左派立即搖身一變,成為救星,右派反而是腐敗的象徵。至於個人,為左為右,絶非貼張標籤就可決定,而係由其行為來判定。
  如同一部汽車,需要動力,也需要煞車。只要駕駛者頭腦清晰,技術高超,該快即快,該慢便慢,到該停的時候,更要紋風不動,才有價值。

  至於生活的價值觀涉及的層面太廣,本節只能從一般的立場,略作表述。
  在人類社會成型的早期,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依,是生活的重心。因此,家庭的團結合作,是最原始的生活價值觀。
  到了部落文明,人群聚而居,生活中許多不能瞭解的現象,都由智者暫時歸類為「神」。這時,在神話的統治下,信仰成為生活的價值觀。
  再進而君權時代,國家取代了小社會,為了維繫整體的安定,一些生活規範形成社會價值觀。人與人之間要以「禮」相待;人處事要有犧牲小我的大「義」;在物質需求上,「廉」潔是眾所敬佩的態度;而人對不當的行為,要有「恥」之心。

  上述的「禮義廉恥」,即代表一社會諸份子所應遵從的綱領。

  及後,有更多的道德規範,諸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一一在有識之士的提倡下,成為生活的價值,以維護君權的穩固。
  工業革命帶來了資本社會,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價值觀。在亞當斯的《資本論》中,就曾明確地指出,資金是工業生產唯一的價值標準。影響所及,當今社會生活的價值觀,完全以物質供應為判斷標的,其目的為「享受」;其手段是要求「繁榮」,其價值交換介面則是「金錢」。
  如果重視物質享受,人的精神生活便會受到蔑視而式微。失去了精神生活,人還是人模人樣,但生命的意義就只剩下「傳種」一途了。至於繁榮,相當於「熱氣球」效應,在球中灌入高熱的空氣,球膨脹得越大,飛得越高,人也越爽。代價是透支的熱能資源,總有一天,等資源空乏了,氣球就會由高空中直落下地。
  在農業社會中,金錢本身就是價值。但是今日社會的經濟體系極為複雜,金錢只是一種有價證券,扮演著價值交換的介面。在「金錢」流通之下,工商業蓬勃發展,有了金錢,就可以得到各種等值的享受。
  金錢沒有任何立場,不會忠實於任何人,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享受它所能交換的價值。人從經驗中,早就得知人性多變、社會不確定、神祇也不可靠。既然「錢」有這麼大的能力,便成為生活中唯一的目標,這便是今人的生活價值觀。
  價值的影響力,顯然是在目的指引下,才成為社會風尚。今天的生活價值觀是金錢,但下一個時代呢?新的變化會帶來新的觀念,當另一個價值標準產生之時,可以斷言的是,人人又將趨之若鶩了。

第七論 價值論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