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論 認識論
第六論 認識論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適百里者,宿舂糧;
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歟?
───────────────
系統定義
系統名稱:認識
前系統:人性
後系統:思維
上系統:層次
下系統:知識
系統介面:感官
系統基因:刺激
系統結構:辨知、意識、記憶
系統性質:辨別、概略、關聯、包容
系統應用:認識之內容
一、認識的系統關係
本系統:認識-人之地。
釋文:
「認」-字首:言,説話。字身:忍,心上有刃,須自我控制也。*言有所忍,人多言則無所用心,故宜忍於心,觀察求知也。
「識」-字首:言,説話。字身:音戈,聲音形象,不同的現象。*言及不同之現象,是有所體會者。
定義:一主觀個體對事象的變化,經過觀察慎思後,能透過語文介面,與其他個體溝通者,是為「認識」。
前系統:人性-人之人。
人性為體,認識為用。
後系統:思維-人之天。
認識為體,思維為用。
上系統:層次-天之地。
認識來自層次關係。
下系統:知識-地之地。
認識之後果,即為知識。
二、認識的介面關係
系統介面:感官。
釋文:
「感」-字身:咸,同也。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人同此心,有相同之認知。
「官」-字首:■,屋下。字身為「眾」之古字,治眾之意。*屋下治眾者,亦即司一定職責者。
定義:生命體藉以偵測外界能量變化之器官。
【感官】以性質可概分三類:一供輸入,如視、聽、味、嗅、觸覺等;一供貯存,是大腦皮質層之意覺;一供內感,即心臟之受覺及直覺。
以人對感官的應用條件來看,可分意識可以控制及完全被動的兩類。視覺及意覺於前者,有主觀的選擇性,因人在面臨重大抉擇時,要集中注意力,就必須能對之加以控制。其餘的感覺概受環境及經驗記憶支配,完全無法控制。
把感官視為一個封閉系統,其三才結構為:大腦是所有信息的總匯,可稱為天;內感決定變化,是為人;眼、耳、鼻、舌、身司刺激訊號的輸入,為地。
兹將這八種感覺簡介如下:
①視覺:
釋文:
「視」-字身:示,天垂象以告知。字首:見,得視。*示之以見,引申為意志行為。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對可見光之感覺。
在進化過程中,生命體在能量壓力下,相互作用組合,演化出各種機能組織。
早期的原始生命,需要「光能」,光的作用力形成反作用的組織。這種組織能夠辨識光源,因而保障了生存的機會。繼續進化的結果,組織逐漸複雜,功能也日益強化,最後遂有【視覺】的產生。
視覺器官即為「眼」,微生物之眼只要辨識光源即可,故發展為「眼點」。昆蟲的生存決定於速度及環境認知,是以發展出兩隻複眼與三隻單眼。複眼能於瞬間測出環境中快速的動態(太慢會被忽略);單眼可辨識光頻(如紫外線等)、光度及光源位置。
人類的生存環境複雜,眼睛的視網膜結構,可偵測動靜、光源、色彩,並分辨物體的性質及位置等。視訊辨識是先依光訊的變化求知對象的動靜;再藉色彩及明暗,確定物體邊沿,從而認識到物體的形狀、面積、體積、容積、數量等特性;並根據光影、對比及輝度,辨識物體表裡、性質、空間位置、環境關係等;視覺角度則提供方向、視角、平衡等關係;兩眼之焦距可判斷對象之距離及大小。
視覺以遠距偵測為主,輸入信息佔全部感覺的八成以上。視覺與意識相聯,當視訊過強時,會干擾意識的運作;若全無視訊,則人容易進入睡眠狀態。是以人必須控制視覺,也正因如此,經常可以由他人眼中,觀察到對方的各種心理狀況。
視訊感受效率極高,大腦後半部的視丘,佔皮質層約四分之一的容量。而且又與各感覺區直接溝通,是貯存資料中,效率最高的一種。例如與概念認知經驗相結合,尖、利的形狀,快、猛的狀態,大、重的體積,粗、糙的表面,堅、硬的結構等具有傷害的特性,會令人產生本能「畏懼」的感受。相反的,圓、鈍,慢、緩,小、巧,光、潤,柔、軟等視覺性質,令人覺得可親,願意接近。
因此,在人類的應用經驗中,效率最高最理想的方式,是以「圖訊」為索引,直接調動經驗記憶。漢字是圖訊的一種,未來當高效率時代到臨時,世界文字將必為公認的圖訊形式所取代。
②聽覺:
釋文:
「聽」-字首:耳壬,任耳也。字身:十目一心,目觀心受也。*任耳接受聲音,用心求知,從也。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對聲波的感覺。
在突然的環境變化中,被動的感覺器官經常是生存的保障。當環境中有影響安全的能量變化發生時,必然會有動靜,因而產生聲波。此時,若人之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這些動靜便由【聽覺】加以捕捉。
聽覺是被動的,不受人的意識控制,故隨時皆在待命之中。由聲波的音量可知變源能量之強弱、遠近、安危狀況;音形釐定類別,如為人聲,能認識發聲者之情緒、態度與所表達之概念等;音頻得以分辨發聲體性質;音色則供特徵認識;其間歇及重複的節奏,可提供發聲體的數量、體積、動態、性狀等訊息。
聽覺也是感性的,在動物界其主要的功能是為了覓偶、維護領域,與情緒有直接關係。到了人類,又由情緒發展出溝通的功能,從而有了概念語言。
③體覺:
釋文:
「體」-字首:骨,動物體內的硬質結構。字身:豊,行禮之器。*行禮之系統,結構之本,引申人所認知的對象。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表面對外在能量變化的感覺。
【體覺】包括觸覺、壓覺、溫覺和痛覺,體覺全靠接觸,與生命體的生存安全有著絶對的關係。諸如壓力、磨擦力、動態、溫度、酸、鹼等物理化學性質,對皮膚以及身體結構而言,利害分明。
人因觸覺刺激,得以認識到物體的表面變化,如質地粗糙、平滑,形狀尖銳、圓鈍等訊息。又根據壓力,可認識到重量、作用力、功率等。此外,溫度供作能量高低、物體性質、環境變化之認識。至於各種不同強度與形式的刺激,會產生痛、麻、癢、酸等感覺,主體即根據經驗,採取適當的反應。
④味覺:
釋文:
「味」-字首:口,嘴也。字身:未,六月果熟,有味也,感受。*口之感受,滋味也。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對食物的感覺。
【味覺】是生存的保障,是食物溶解在口腔中,經過味蕾分辨後所得的刺激與利害感覺。味覺器官由唇、口、舌、牙及喉所組成,唇主司控制進出「口」中的物質;口腔為操作空間;舌司測試、攪拌及動力的運用;牙司食物的壓磨;喉司食物的接收轉運。凡感到不利、不熟悉之物,「口」立即將之排出,以保生命的安全。
味覺感官也是消化器官的前置設備,食物可分無機物和有機物兩類,對無機物的吸收,靠細胞膜的半滲透作用。食物甫進入口中,在經過口腔及舌頭下層時,味蕾細胞膜立刻偵測其性質,並將訊號送至大腦。
有機物質的消化,需要經過酵母菌的醱酵,使之成為可吸收的形式。首先,要將食物磨碎,此由牙齒與舌頭相互配合,再加上唾液潤滑、溶解及醱酵。因唾液中有酵母菌,而口腔的溫度,正適合醱酵作用,能將有機物質分解成可消化之食物。牙齦能夠測知食物的硬度,過硬的食物不利於消化,過軟則無需咀嚼。至於對有機物質的利害分辨,則由嗅覺器官負責。
真正的味覺感官位於喉頭、在食物下滑入胃的隘口,相當於產品驗收的裝置。
這又是進化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在經過口腔的測試、攪拌、醱酵後,食者每每有種難以忍受的衝動,直到將食物嚥下,通過感官驗收後,才能滿足。
⑤嗅覺:
釋文:
「嗅」-字首:口,出入通道。字身:臭,氣的總名,引申氣味惡劣。*審辨氣味。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對環境中所有氣體分子的感覺。
【嗅覺】是嗅覺細胞接觸到氣體分子後,所產生的刺激感覺。空氣是生命必需的物質,其中充滿了各種化學分子,嗅覺可隨時認識到環境中的物質狀況。嗅覺是被動的,不能控制,在分子的化學反應下,嗅覺器官對同樣程度的刺激,時間久或次數多了,就會失去感應。這也是保持警覺性的策略,氣體的分子相同,表示環境一樣,沒有變化,當然不必再加以辨識。
嗅覺除了供進食之利害分辨外,兼具對環境狀況的測知。由於人的嗅覺退化,能分辨的化學分子不多,反而能有效地記憶起與嗅覺刺激有關的「印象」。
植物有「羥」的成份,而羥具有揮發性極高的分子,能為嗅覺細胞所測知。由於植物為生命循環中層次較低者,是動物最普遍的食物來源,故對「羥」的偵測,成為動物嗅覺的基本功能。嗅覺對於物質性質的偵測,凡有利於生理需要的種類,在人的概念中,即謂之「香」,不利者是為「臭」。
⑥意覺:
釋文:
「意」-字身:音,聲響。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心上之音,念也,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之狀況。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有了意識後,對事物的體用因果的感覺。
人的大腦是一種神經網絡組織,能記憶、處理感覺器官傳來的各種訊息。記憶是指將動態時間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分別以交集的方式記錄成為靜態結構。處理則指藉由網絡的導通,能令所記錄的靜態結構,再次還原成為近似的動態現象。
中國人重視「象」而輕「數」,象是一種觀念的微結構,也可以説是網絡的「節點」。當大腦的神經網絡與概念網絡結合為一時,每一個網絡節點,就自成一個「象」的中心,隨著概念網絡的展開,人可以得到完整的認知。
嚴格説來,大腦不能算是一種器官,它是所有感官的總樞鈕。各種訊息交匯其間(後文所提的「受覺」不可或缺,但是當今研究大腦的學者專家,咸認定大腦是一獨立機構,故而無從理解其中奧秘),在「時空事件」的介面上,大腦處理這些綜合訊息之際,將過去的經驗(包括常識)、當前各種刺激的感覺(包括受覺)與「自我」的意願三者,全部聯通,始稱「意識」。這種人由意識所得的感覺,稱之為【意覺】。
意覺相當於高層次的渦漩體,環境刺激則為壓力,當人接受了各種紛至沓來的刺激訊息後,渦漩體便漸漸形成。此渦流的中心,是稱「我」,外圍的感官,則等於訊息活動的軌道,而語言則如同電子,以之與其他個體交流溝通。
「我」如同渦漩體的核心一般,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所有參與的訊息,皆可視為「我」的局部。意覺即是由這個中心,從時間空間介面上,將環境變化攏合為一的認知感覺。
然而,意覺最重要的功能,還在於對時間的認知。時間除了間隔的長短外,尚有時序與時數等性質。間隔的長短可以藉由日、月、天候等參考訊息得知,一般生物多具備這種辨識能力。時序則極為抽象,不僅只是先後順序而已,還具有事件發展的連貫性與功能性。至於時數,則要對整體有分辨、分割的能力,每一個時數相當於最基本的單位。
人對時間的意覺,可以用下圍棋來比喻,圍棋的規則簡單至極,不過黑子白子所佔之空間多少。而棋手段數的高低,在於每下一步之際,要能看得出棋子的連貫性,雙方交互變化的步數。變化步數之多少,即相當「時數」;棋子的連貫性及功能性則為「時序」;至於所謂的「時間」,只是下棋經過了多久而已。
不會下棋的人,連一步都不能判斷;棋力不足的人,往往只看得到一兩步;棋力越高,能看出的步數越多,交互變化也就越清楚。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學棋的人,非要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地,花上幾十年功夫不可。
這是因為大腦只具備記憶功能,要把時數與時序的排列組合記下來,的確是件極大的工程。當今已有能下西洋棋的電腦,卻沒有可下圍棋的電腦,正因為後者之組合數太大。人有意覺,能輕易地瞭解到基本單位與時序先後之關係,是認知事物意義的起步,但是若不一步一步地架構起其中規律,意覺就不能充分發揮。
生命體之所以進化為人,其關鍵在人有了意覺。只是人在還沒有意識到人獸之別前,生理的需求仍然大於一切。但是,基於客觀現實-人不能免於生老病死-總會給人一線機會,讓人由「意」而「覺」,得以脱胎換骨。
⑦受覺:
釋文:
「受」-字身:爪,手足的指甲,■,覆也。字首:又,手取之。*爪抓而手接,被動承接也。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對各種感覺訊息最後統一接受的感覺。
感官接受到外來刺激的感覺,稱為「外感」,外感傳至大腦,由意識中樞加以處理。在此同時,外感會直接引起生理反應,由相關的器官釋放出特定的內分泌腺素。此內分泌腺素混合在血液中,經由血管,傳達到心臟。
血液是提供氧氣、血醣,供肌肉細胞及器官組織工作,並負責運送各種抗體、內分泌腺素、二氧化碳及乳酸等物質,以維護生理常態的載體。心臟則是血液的轉運中心,它同時又與大腦神經密切聯繫,每當偵測到血液中有內分泌腺素時,心臟能產生神經脈衝,傳至大腦的意識中樞,是稱「內感」。
內感是生命體切身的訊息,是意識形成的基本感受之一,是以對生命體的影響極為強烈。意識接受「內感」的機能,即為【受覺】。
內感神經脈衝的形式非常簡單,正因其簡單,所以有效,是「以簡馭繁」最有效的明證。脈衝只有強度、長度與頻度三種訊號,卻能影響人的意識,操縱人的情緒,甚至左右人的認知。人經常只因為心中一絲莫名的感受,而心情起伏,神魂顛倒,卻不知只是這三種訊號所導演的好戲。
雖説只有三種訊號,但因每種訊號都有不同程度的參數,所以其排列組合卻是無盡。上表即就人們熟知且單純的心緒(大部分的心緒都是複合狀況),略述一二以供參考。
在十九世紀以前,人們曾以為「心」代表意覺,當今科學界則只承認心臟,而否定了「心」,也不知道受覺的重要性,以至於本末倒置。最後心理學演為玄學,心理醫生成了現代教士,科學彷彿神話。
受覺是感性的,所有的喜怒哀樂均發自於心,沒有心的感受作用,任何刺激都只是能量變化,無非性質、強弱與時限而已。
⑧直覺:
釋文:
「直」-字身:十,數之極也。字首:目,視也。*眾目所視者,不偏不曲也,應當。
「覺」-字身:臼爻■,學字之首,待學,蒙昧也。字首:見,見到。*見到自己的蒙昧之處,感受到,意識到。
定義:一系統對各種刺激綜合且直接的感覺。
【直覺】是另外一種內感,是經驗中所有前述各種感覺的綜合感,能快速而正確地提供訊息。照理,人人都有直覺,但人通常會特別被某一種感覺所吸引,而忽略了其他的訊息。當經驗記憶殘缺不全,直覺的正確性就不高,久而久之,人便對直覺失去了信心,從而察覺不到其存在。
直覺在經驗記憶的排列組合下,常有超越時序的認知發生,這種現象,即所謂「特異功能」。目前經過科學家大量實驗,發現其正確率約在三成以內,尚不及意識判斷的五成效率,所以並未受到重視。
實際上,意識判斷的五成效率,是來自資料的分析判斷。而大部分直覺並不需要任何參考訊息,故被視為「不可思議」。其實道理很簡單,但凡思想單純的人,以及自我意志不強的人,其直覺完全根據經驗記憶的排列組合,而陽光下無新事,其直覺與現實符合的可能性應該不會太小。
其實除了預知性直覺外,潛意識也是一種直覺,而且是人類行為上極端重要的一種感覺。如果沒有潛意識,人的思維能力將大受影響,甚或無從思考。
直覺更重要的功能,是不需要經過慎密的思維,直接依經驗行事。因為對一般人説來,「意識」若有似無,人生只是順應環境的過程,往往沒有判斷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直覺便成為判斷的中心,遇事可以直接根據經驗行動。
三、認識的基因
系統基因:刺激。
釋文:
「刺」-字身:朿,多刺的灌木。字首:刀,有刃的工具。*細而尖之物,尖銳的感覺、警惕、危險,用尖銳之物使入。
「激」-字首:水,液體。字身:■,從白從放,光影之動態。*水流可觀之現象,強烈的變化,施力使動也。
定義:一系統之能量變化,對人之感官所產生的感應,稱為刺激。
四度時空是能量的形式之一,生命體屬此一能量空間,在此空間中的能量變化亦互相影響。生命體為應付不同效應的變化,遂發展出不同的辨識器官。這些器官能感知此四度時空中之能量變化,對該生命體而言,此能量變化即為【刺激】。
人對刺激的認識,由接收開始,傳導到心及大腦,心得到內感,大腦則對刺激的性質加以辨識。
刺激的種類有三:
①原始刺激:係性質不同的能量變化,由各種感官分別接收者。
②貯存信息:感官接收到刺激後,經過神經傳達到大腦,再通過網絡而認知,這些認知又以信息方式,形成一種高層次的概念網絡。
③內感刺激:原始刺激及貯存信息所產生的生化反應,由內分泌或神經脈衝,提供給心臟的感受。
這三種刺激都具有共同的性質:強度、長度及頻度。三者都有可以計量的經驗值,又基於生理的調節功能,這三者都要高於「感覺閥」,才能被感官測知。
釋文:
「閥」-字首:門,房屋的出入口。字身:伐,人用戈,控制。*門之伐者,控制的系統。
感覺閥是種特殊的生化現象,當感官的感應細胞受到刺激,且較周遭神經細胞之電壓差較高時,立即產生生化電流。但因其反應速度慢,電壓恢復需要時間,生命體發展出一種策略,令各感應細胞輪流作用。當一組神經細胞充電,保持一定的電勢,若刺激的強度不變,電勢差等於零,神經即無法傳輸電流。
因此,感官對「前一級刺激」與「後一級刺激」之間,其對變化強度的偵測能力,大於性質變化。在低等生物的生存環境中,刺激變化能誘導直接反應,所以功效卓著。但進化到高級生物,生存環境的複雜度與生理的分工成正比。「意識」即為瞭解刺激性質,而衍生出的輔助機能。
當刺激量小,或在感覺閥感應之下,性質關係變化不大,意識經常忽略之。而刺激過大,或超過感覺閥上限者,此感覺即為「害」,意識立即分析其性質。唯有在感覺閥承受範圍之內,且經意識分析,適合經驗預期值者為「利」,其餘則視其他條件而定。
(詳細説明,請見〈人性論〉-人性的基因)。
四、認識的結構
系統結構:辨知、意識、記憶
釋文:
「辨」-字首:辛辛,一片片相似之形。字身:刀,「辨」古字從刀。*以刀切成相似之形,需分析認知也,判別也。
「知」-字首:矢,箭也。字身:口,人之口。*出口如箭之快速,引申為覺察、理解、認識也。
定義:各種刺激,經由感官辨識而認知的過程。
釋文:
「意」-字身:音,發聲。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心上之音,念也,受到動靜的影響,人所關注的狀況。
「識」-字首:言,所説的話。字身:音戈,不同的現象。*言及不同的現象,是有所體會也。
定義:人對動靜有所感而得到認識。
釋文:
「記」-字首:言,所説的話。字身:己,自己。*以言語表達自己,自己所説的話需要保存,引申為保存言語,錄也。
「憶」-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字身:意,念也。*心有思念,回想也。
定義:將原始信息保存,並使之重現之過程。
各種能量變化,經過感官分辨後,成為能夠用概念處理的訊息,此一過程統稱為【辨知】。也可以説是由原始刺激到貯存信息之間,一種轉換的功效。
刺激是一系列的能量變化,感官在偵測時,係將前一級的訊息,與後一級相比較。當此刺激有足夠之強度時,感應細胞會呈「亢奮」狀態,若連續的次級訊息皆有變化,則產生相應的生化電流,經由神經細胞,傳至大腦。
這種「相應的生化電流」,就是經過辨識後的訊號。以人眼為例,因其構造係延續生物進化而來,故對光度的認知全靠桿狀細胞,色彩則靠圓錐細胞。圓錐狀細胞集中在「下窪區」,桿狀細胞多分佈在外圍。下窪區在強光下,對色彩有明確的辨識。但整個環境動態的辨識,則有賴網膜週遭之桿狀細胞。此外,人所感知到的物體邊緣,亦非自然界之真實狀況,而是來自視網膜的重疊效應。
大腦也具有若干辨知功能,比如立體效應,即是大腦左右兩半視丘的綜合效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眼睛的晶狀體是片凸透鏡,網膜呈像實為倒相。眼睛所看到的,應當是天在下,地在上。但在辨識作用下,眼睛欺騙了我們,讓人把倒影當作實景。
大腦接收到電流訊號後,因感官之別,會在不同的區域產生感應。在此刺激的一瞬間,所有感官如同網絡聯線般同時作用,其中包括心所接收的內感,對人而言為「印象」。印象之訊息量極大,往往隨生隨滅,但內感卻能保留些微的「殘感」。
在印象網絡導通之際,各網絡的接點也形成電勢,並通過大腦白體的神經原,在皮質層中形成通路,是謂【記憶】。印象的記憶很不明晰,唯有在概念網絡形成後,藉著概念認知,記憶才可以隨意調用。
【意識】是某個區域記憶的整體效應,起始於感應之利害關係,若某一利害因素一再重複導通,致使神經網絡的電阻降至最低。往後,不論任何刺激訊息,都將與此區直接通連。久而久之,便成為該個體的感應中心,由此形成「意識」。
人稱此意識中心為「我」,以與「非我」相別。「非我」指環境中的一切變化,是「我」認知的參考。於是,人之意識便在「分辨心」中成長,直到認識了自我是整體中的一個獨立機體時,人始知自我的定位,此時意識才真正成型。
在意識形成之前,人僅具本能,本能來自生物的進化,其強弱則視生理條件而定。有了意識後,人以自我獨特的認識為主導,因而顯出「個性」。
在認識的立場,各種刺激都具有相對的性質,即所謂的「兩儀」。對概念分類亦復如此,因為概念來自觀察、認知,既然感官只能比較前、後級變化,是以「動靜」、「陰陽」均為漢字概念中,最基本的性質認知。
五、認識的性質
認識因感官的不同而有別,其性質有辨別性、概略性、關聯性、包容性。
釋文:
「辨」-字首:辛辛,一片片相似之形。字身:刀,「辨」古字從刀。*以刀切成相似之形,需分析認知也,判別也。
「別」-字身:另,分也。字首:刀,有刃的工具。*以刀另分之,分辨,另外也,又引申不要。
定義:一系統認知另一系統之分別者。
釋文:
「概」-字首:木,樹木。字身:既,食畢,完畢。*用短木棒推平量斗斛之米的工作,因不夠精準,故象徵接近,大約。
「略」-字首:田,可耕種的土地。字身:各,從後而至,不相謀狀。*田各不同,捨異取同;各自耕耘之謀,概要。
定義:一系統對另一系統捨異取同、不十分精確的認知。
釋文:
「關」-字首:門,房屋的出入口。字身:■■卄,象連繫之形。*閉門的横木,象徵系統控制,時間終態,空間集中,封閉態。
「聯」-字首:耳,司聽覺的器官。字身:■■卄,象連繫之形。*耳與耳相連接,系統的結合。
定義:系統與系統間有結合關係者。
釋文:
「包」-字首:■,象人彎曲可包之形。字身:巳,象未成形之子。*兩系統之形,一在內一在外,專容也,全含也。
「容」-字首:■,室也。字身:谷,山谷,可納也。*室如谷可納,包含也,一系統中的另一系統。
定義:一系統對另一系統有開放性質者。
【辨別性】是認識之首要特徵,宇宙中之能量,若有變化,即有所分別。生命體之存亡,端視能否辨別,以及辨別後之反應而定。感官之辨別方式,是以刺激之前級與後級比較,得其差值。
刺激有動態、形態、量態及質態等之別,動態有速度、方向、距離等差值;形態有點、線、面之邊沿值,以及空間位置關係值;量態則指能量整體效應之數值及空間位置之序值;質態係物表之連續光影值、物體動態之關係值及利害關係之程度值。
【概略性】代表認識之性質,認識是以有限對無限,不可能完整無缺。概略性相當於一種系統結構,其基層為個體的常識認知,若個體之常識豐富,系統結構精簡,其概略性之效率最高。
前述前後級刺激經過辨別後之差值,根據最高效率之原則,完全視立場而決定行為取捨。立場又決定於主體之利害關係及緊急程度,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雖然是概略性的認知,但卻得以改變立場,直到滿足認識的目的而止。
【關聯性】指認識之內容,既然認識不可能完整,就必須將各種片面的認識內容,利用時間的連續關係、空間的位置關係、物質的性質關係,及抽象的體用因果關係等,一一交集形成網絡,使成為一個整體的認知。
概略性是針對某一認識對象之辨別條件而言,關聯性則指辨識條件之各種層次的連接關係,兩者構成一個平面的網絡,方能達到最大的效益。
【包容性】指認識的應用,真正的認識,當知宇宙中各種事物的關聯。在應用時,不論好壞、是非皆不能偏廢。
前述之平面網絡,再加上包容性,構成一三維的立體網絡。認識的立體網絡,與辨別性資料結合,可稱為感性認識;再將之與概念網絡相結合,即是理性認識。
人之所以具有理性,完全建立在人對環境的認識結構上。認識來自經驗,經驗又全屬主觀,所以人的認識,皆屬主觀經驗。基於感覺閥的特性,當經驗無變化時,人的智力便停頓在原來的認識階段。這正是〈觀念論〉中所論及的,人多囿於自我的成見,因而進化必須一代一代地演進。
雖然人有思維能力,思維應有變化,而多數人的思維皆屬被動。在感覺閥作用下,人很容易變得遲鈍、麻木,無法突破既有的模式。
思維既成的模式,最初完全建築在「自我」的利害關係上,及後才逐漸擴大,以及於環境整體。如果人的成長太早停頓了,心志將永遠陷縮在自我的核心中,於是自私自利,為了一己利益,無所不用其極。
宇宙在變,環境也在變,人類居進化的前端,卻成為利益的掠奪者。而掠奪者利益累積越多,其感覺閥之感受將越遲鈍,人也越為貪婪。
主觀認識是以「自我中心」為主,以感性利害為依歸。當意識成熟,認識到自我與整體的依存關係時,即進入知性認識。知性更擴大了認知的範疇,從而瞭解到,根據已知的規律和知識,人可以應用思維推理,預測尚未發生而可能發生的變化,故有了理性認識。此種認識已超越了人類感官所具備的感知功能,一舉跨入理性世界。
發現、發明的能力,科學、哲學、文學的創造,以及宗教、倫理、道德的觀念,都是理性認識的結果。然而,不論哪個領域,基於感覺閥存在的事實,人類文明的極限,將永遠局限在個人主觀的極限上。
由此可知,主觀認識是一切認識的基礎,宇宙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客觀認識」,充其量也只是「主觀認識客觀」而已。
當然,根本原因就在認識的「極限」上。這個極限是否可以突破呢?從系統觀念來説,當然可能,只要把系統層次提高,系統的極限便跟著改變了。要提高系統層次,對認識來説,就是要擺脱個體的感官認識,邁入整體的「概念認識」領域。
六、認識的應用
人們的通病,是自以為是,經常以主觀的認知,濫用感受的概念。一般人不察,遂被誤導,以致人間處處哀鴻,無病而吟。
兹列舉若干重要的概念,這些概念如平安、痛苦、幸福、煩惱、快樂、解脱等,表面上平淡無奇,卻正是最常被誤用、濫用的。有人用成習慣了,成天掛在口頭,而聞者又無不以一己的經驗加以衡量,人間更添隔閡。
釋文:
「平」-會意字,語氣舒也,引申為無變化。
「安」-字首:■,室也。字身:女,人的性別,屬陰。*室中有婦,人以家為依歸,家中有照料,穩定態。
定義:生存、生活過程中,無變化且穩定之狀態。
説明:「平安」指始態與終態穩定不變者,舉凡不變者,人皆有能力控制之。此概念專指人的主觀心理狀況,決定於人的自我調適及控制力。與學問知識、物質條件、環境優劣等客觀條件無關。
釋文:
「痛」-字首:■,疾病。字身:甬,狹窄之處。*擠在狹窄甬道的感覺,非常不利的感受。
「苦」-字首:艸,草本植物,藥草。字身:古,事物時之久者。*藥草久置,其味人所不能忍者。
定義:發生在人生理、心理上的不利感覺。
説明:生命體對不利於生存條件的感知狀態,強度大於感受之極限時,是為「生理痛覺」,其程度決定於感覺閥。這時生理為了應變,感官的電勢升高,神經緊張,血液加速,心理上急切期待刺激源之解除,此種狀態始可稱為「痛苦」。
人懼怕痛苦,常導致心理障礙,尤其是虛幻不實的渲染醱酵作用,在生理的不利感覺外,更添增心理不良的預期感受。
釋文:
「幸」-古字作「免凶」解,指有利的感受。
「福」-字首:示,祭祀,天垂象見吉凶,告知也。字身:一口田,多而厚之形。*天垂示多而厚,祥瑞也。
定義:「幸福」指甚為有利之感受。
説明:感受是認識的終態,基於前述感覺閥的功能,感官對刺激的接收,最有效的狀況,是注意力集中之際。因此,最有利之感受,就是注意力集中、心智不受干擾的狀態。因為人的心境隨時間而動,時間不足固然煩急焦躁,時間太多亦令人無所適從。人唯有在專心一志,心無旁騖時,才是幸福。
例如:人雖置身在地獄中,能一心唸「阿彌陀佛」者,是幸福之人。
人在天堂中,無所匱乏,時間多到無盡,永生無所事事,何幸福之有?
釋文:
「煩」-字首:火,能量發出光熱的形式。字身:頁,頭也。*頭有如火之熱,不舒服,悶,勞也。
「惱」-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字身:■囟,頭髓。*用頭髓思索,思之深,因有所恨也。
定義:因某種狀況,人之心理由是有不利之感受。
説明:與「幸福」相反,注意力不能集中,時間有餘,感官本能地尋求外在刺激,等待便是一種「痛苦」的煎熬。再若胡思亂想,過去的事無法改變,未來的又一概不知,更增幾分憂慮。人在無法控制環境及自我時,其感受的狀態,即為煩悶與苦惱。
釋文:
「快」-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認知。字身:夬,判斷,分開。*心能判斷、使分開,是急速、爽然也。
「樂」-字身:■白■,象絃繫之形。字首:木,木器。*木上安絃,得和諧規律之音,人性好樂,歡喜,安於。
定義:快速地得到歡樂。
説明:真正的痛苦在於身心壓力的堆砌,在痛苦解除之際,人之身心鬆弛,但血液循環依然加速,以便運送放鬆肌肉及神經的內分泌激素,以及各種補充物質。此時心臟感受到的刺激強度極大,而頻度也漸趨穩定,這種心理負擔消除後,生理得到補償的感受,即稱「快樂」。
釋文:
「恐」-字身:工凡,持也。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心懸持,不能穩定狀,引申驚惶也,害怕也。
「懼」-字首:心,內感器官。字身:瞿,鳥驚駭注視狀。*害怕也。
定義:心理害怕的感受。
説明:感覺辨識建立在經驗上,心理認知則決定於能否控制。當面對陌生環境,感覺尚未適應,再若情況未知,無法加以控制時,即生「恐懼」。
釋文:
「解」-字首:角,獸角。字身:刀牛,刀向牛。*舉刀向牛角,必先判其理始能動手,認知曉悟也。
「脱」-字首:肉,身體的組織。字身:兌,變化。*肉體開始蛻變,與原系統分離。
定義:脱離原有系統。
説明:人對痛苦在生理有感覺閥防護,但心理上經過醱酵的認知,卻如同無形的枷鎖,人對此枷鎖會心生恐懼。很多人以為解脱是脱離身處的環境,實際上,真正的解脱,是面對自己的恐懼,從而解除心理的枷鎖。
第六論 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