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論 思維論
陰陽互動,正反相生,
摩擦而有熱,蠋淚輕垂於微明。
春暖花始開,有刺激必有反應,
人知天地之妙是為靈。
─────────────
系統定義
系統名稱:思維
前系統:認識
後系統:人性
上系統:天理
下系統:價值
系統介面:網絡
系統基因:概念
系統結構:懷疑、理解、判斷
系統性質:消耗、集中、理則、收斂
系統應用:思維方式
一、思維的系統關係
本系統:思維-人之天。
釋文:
「思」-字身:田,可耕作之土地。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人之認知活動,如同耕作一般勤勞不懈。
「維」-字首:糸,繩索。字身:隹,集聚之鳥。*集繩以繫之。
定義:人智集聚於心,處理所認識的各種事物。
前系統:認識-人之地。
認識是思維之本體。
後系統:人性-人之人。
思維是人性開展之本體。
上系統:天理-天之天。
因有天理之規律,思維法則始有依循。
下系統:價值-地之天。
思維之結果,產生價值。
二、思維的介面關係
系統介面:網絡
釋文:
「網」-字首:糸,細絲。字身:罔,交錯難明。*絲線結成之工具。
「絡」-字首:糸,細絲。字身:各,各別。*各別之絲聯成一體。
定義:各種關係所組合成的、交錯通連的結構。
思維是人類大腦最重要的功能,藉著記憶中【網絡】般的介面,逐一與意識所貫注的「主題」連接起來。由於意識決定於環境的變化,網絡介面又決定於個體之經驗,連接則等於排列組合,所以思維相當於人界的天理。
思維本屬主觀個體的心智活動,但因網絡介面人人皆同,故思維亦為客觀環境中的一組支系。人原是社會動物,經過長時期的學習成長,觀念始逐漸形成。在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下,觀念成為個體與群體、時代與傳統間,互動互變、糾結難分的一部分。
網絡是一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結構,在一個社會中,自然生態、地緣環境與歷史文化是同,個人的特殊因素,祗是微小的差異。人即循著這種網絡,從殊異的親身體驗開始,進而異中見同,於是有了思維。人在思維過程中,不斷地在同異間反覆印證,終能由無知而有知,由小我到大我,最後直通宇宙的大同。
三、思維的基因
系統介面:概念
釋文:
「概」-字首:木,材料。字身:既,食畢,完成。*一種推平斗斛中所盛米麥的短木棒,因不夠精準,故象徵接近、大約也。
「念」-字身:今,當前。字首:心,人之內感器官。*此時此刻心上所思,人對事物審視之所知、所得。
定義:人的經驗錯綜複雜,為了便於彼此間的溝通,特以約定的符號訊息,代表相關的、概略性的認知者。
【概念】係指概略的念頭,是人將繁複的經驗,用概括簡略的表達方式,以便於與他人溝通者。每一個人都生存在獨一的時空中,在變化無窮的環境刺激下,個人經驗之排列組合機率,完全沒有與他人重複的可能。
概念原本是分際模糊、錯綜複雜的,要學習概念,必須通過生活體驗,或熟讀前賢文章,以求融會貫通。後人為求速成,硬把概念獨立化,或用字典,或修訂西式文法。
其結果,概念的使用雖然普及了,卻犧牲了義理性及完整性。到如今,人們學習概念,只是為了追求知識,知識不過為求生存,而生存的意義卻矇然不知,是捨本逐末也。
經驗是動態的,對宇宙整體而言,由宏觀至微觀,其脈動有一定的規律。但對末端的個體來説,在時空交接的那一刹,所獲得的只是感官刺激的感受而已。日深月久,這些感受混合著觀念認知,便形成了連續的經驗。
顯然,從上述經驗形成的過程來看,任何個體不可能沒有所謂正確的經驗,人與人之間,也無法完整無誤地作經驗轉移。建立在經驗上的概念,只是有同有異、含糊而籠統的主觀感受。正因如此,在概念的表達下,必然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了。
①概念的表達:
在人類文明史上,僅有兩種表達概念的方式:一為音符式;一為圖形式。因為人類所依賴的溝通介面,只有聲音與圖形。聲音易學易用,起源自動物求偶及宣示領土之本能。而圖形繁複難行,最近的考古資料顯示,克羅馬儂人在其居住的洞穴中,曾製作了大量的壁畫,這已是近十萬年的事了。
根據「作用律」,簡單與複雜都不是理想的結構。簡單的結構符合人性需求,卻犧牲了功能;複雜為人所畏,不到不得已,是人所不取者。聲音的易學易用發展出了音符概念,當今泰半的語文屬拼音語系,其優點為容易使用、利於發展貿易。
只有中國早就採用較音符複雜、而較圖形簡單的「形聲」概念系統。只惜國勢未張,中國人不自知其福。須知易學易用固為生存之道,然進化之過程,必朝向更高的方向發展。而更高的功能,則絶非簡單的工具所能企及。
概念是以一些象徵性的符號,代表經驗認知中某些概略的因素,人在思維時,這種代表性的符號,就可以透過網絡介面,將其經驗認知因素逐一展開。
舉例而言,飛機為一概念,而此一概念為「飛」與「機」所組成。但是飛機所代表的因素極多,在網絡介面上,僅以體用因果為例,簡示如下:
靜態體:「形」-巨大,有翼。「質」-金屬,重而堅。「性」-科技產品
靜態用:「形」-能載人、物。「質」-安全可靠。「性」運動於遠距離。
動態因:燃燒汽油,動力大,因空氣浮力而運動於空中。
動態果:節省時間,代價高,經濟價值高,危險性大,出事率低。
假定思維主題為「渡過十天假期」,而由「坐飛機去旅行」驅動的認知,根據概念表達的先後次序(在此僅分析與飛機有關者),將網絡介面展開如下:
再如把「車」當作一個封閉系統,尋找「車」與其他概念的構詞關係,則可視常識為基因,前後承接為介面,分析如次:
前系統:代表性質,功能分類等。
如大小軍汽火水風牛馬戰機禮滑專輓輕等。
本系統:「車」
後系統:屬性分類,定義定性等。
如頭尾門燈椅頂身座間票牌箱廂禍店資等。
上系統:應用處理,控制操縱等。
如開駕錯倒洗趕乘超租買賽御雇翻轉寄等。
下系統:所屬概念,引申概念等。
如輪轄軸軛輛轍轅轗轉轎輅轔轖輘軼輗等。
②漢字字首的常識分類:
漢字還有一個舉世無匹的功能,就是具有「常識分類」的結構,是先聖先賢數千年來集體努力的智慧結晶。緣因漢字的形聲法則,人人都可以根據生活需要而造字,於是最常用的事物,便成為分類認知的準則。約定俗成的結果,這種「常識分類」,就成為漢字的「部首」及「字身」。
兹依倉頡碼順序,簡介若干字首的「常識分類」如次:
(下表中「大、小」以人體為度)
以上僅略述概要,部首之全部分類共有四百餘種。
四、思維的結構
系統結構:懷疑、理解、判斷。
釋文:
「懷」-字首:心,內感器官,司情緒及認知。字身:褱,藏於胸前的衣囊。*藏於胸前的心意,思念也,來歸也,包藏也。
「疑」-字身:匕矢,比較箭頭。字首:疋,象人欲止之形。*比較事物難以決定,未決不定也,又,求定止也。
定義:人心難以決定之狀態。
釋文:
「理」-字首:玉,美石。字身:里,長度規律。*玉脈密實,有紋路規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認知。
「解」-字首:角,獸角。字身:刀牛,以刀向牛。*舉刀向牛角,判其理,認知曉悟也。
定義:人以理性所能解釋之狀況。
釋文:
「判」-字身:半,一半。字首:刀,單側有刃的工具。*一刀一半,分也,斷也,辨也。
「斷」-字身:絲相連狀。字首:斤,砍樹用的斧,去除。*砍絲,使不連續,折也,判也,絶也。
定義:根據目的分辨思考,最後所得到的結論。
從古到今,人類的思維一直是文明的動力,基於「組合律」,思維的效率必待基層認知完善後,才能完全發揮。
一般人的思維多是無系統、無意義、消耗性的過程,因之在蜿蜒的歷史長河中,其思想不過如同雪峰下的高原,只聚集了一些冰水。有效的思維具有累積性、延續性,由溶雪的源頭綿延至無涯的汪洋,河流祗是導向而已。
從宏觀立場,思維始於疑惑,發展為人生認知,成果便是思想。思想一旦形成,便不會消失,而且將是另一個思維認知的開始。後人承繼前人的思想,理應超越前人,還要不斷地向前開拓,不斷地使之趨於完善。
在微觀上,思維的結構亦然,先有【懷疑】的心態,再得【理解】的內容,最後才有經過【判斷】的思想。思維者只是一個動態中心,將所思的概念,與親身經歷的事件相互衝擊激盪,結合形成前文所言之「經驗」。
經驗有兩種:一是個體的生活經驗,人時時處處都在經歷,直到生命的終結;另一種是認知的經驗,由全體人類對宇宙萬象不斷探求累積而得,它充塞在文化的廢墟中。
生活經驗是現實的、強烈的,在感官需求的驅使下,人類王朝得以鞏固。認知經驗則不然,它平靜地舖陳在文字概念中,脱離了現實,無從偵測,卻是進化的金字塔頂。
今人思維,只求辨知物質,理解其功能,判斷自我的利害。似此,人生莫非主觀的感受,如起起落落的潮汐,週而復始,永無已時。所幸宏觀的組合亙古彌新,總有人能擺脱現實的羈絆,從事物本末的開始,進而理解生命的意義,用以判斷自我的抉擇。
個人的價值觀不足為訓,本節僅站在整體人類的立場,來討論思維的精義。
在概念網絡上首重分類,宇宙中所有現象,無不相互糾結,故概念本身具有極為複雜的集合性。如果不善分類,則對所得知的概念,很難加以界定。
分類需要觀察力,其原則為:所觀察的事物範圍要大、角度要廣、內容要深、性質要明確。這樣得到的分類,完全符合網絡的需求,所以即分類相當於概念網絡的建立。
分類的方式甚多,視各人的目的、習慣及能力而定。理想的分類,應能實用,學術分類有其適用範圍,卻與日常生活無關。再如新聞界常用的一種分類法-五個W:人、時、地、事以及為什麼。如果再精細一點,加上體、用、因、果,此種分類即頗具代表性,而且簡單明瞭,非常實用。
有效率的辨知,就是把分辨後的對象,賦與一符合分類的概念。這個習慣必須長時期的堅持,始得以養成。養成後即成為「潛意識概念」,也就是一些強力導通的神經路線。這些根據學習、經驗導通的路線,正是「概念網絡」。
在概念網絡上調用記憶訊息,稱為「聯想」,全自動地聯想,即為「理解」。因為思維是動態的,是注意力集中於某一概念的刹那,得自相關網絡上的全部認知。如無概念網絡,各種概念便如一盤散沙;如不用聯想,則注意力流竄在網絡間,不能集中。
如果思維的目的只是為了理解,那麼,正在理解的那一刻,網絡「貫通」了,目的便達成了。而網絡貫通與否,便是判斷時阻力高低的感受。
因此,思維的條件,必須先設定目標,有了目標,才能判斷。只是胡思亂想,天馬行空,絶不能稱之為思維。
五、思維的性質
思維有四種性質:消耗性、集中性、理則性與收斂性。
釋文:
「消」-字首:水,液體。字身:肖,肉小。*水之小,象散失不見。
「耗」-字首:耒,耜的木柄。字身:毛,動物體表細小而長之物。*以耒耒毛,無濟於事,消費而減少也。
定義:系統能量漸損而功效不彰之過程。
釋文:
「集」-字首:隹,鳥之象形。字身:木,樹木。*群鳥在木之上。
「中」-會意字,指位於系統上下左右之間,一半也,不偏也,裡也,核心也。
定義:系統聚於核心。
釋文:
「理」-字首:玉,美石。字身:里,長度。*玉脈密實,其紋路有規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認知。
「則」-字身:貝,貨幣、財物。字首:刀,有利刃的工具。*以刀分貝,平分財物,有條理之規定。
定義:有理則通,西文稱為「邏輯」。
釋文:
「收」-字身:象瓜藤蔓延之形,糾結也。字首:■,擊打,處理。*處理糾結,使之束而少,向內著力,獲得也。
「斂」-字身:僉,集眾以諮詢。字首:■,擊打,處理。*集眾以資擊取,引申收聚也。
定義:系統之收縮歸聚。
大腦是由交錯密佈的神經所組成,當刺激經由各感官的神經分別傳來時,其訊號在大腦有各自的貯存區域。然而,就意識中樞而言,對各種刺激的感受,卻是整體作用。這種感受就像用網捕魚,不論魚的大小多少,統統收在一網之中。
當一種刺激發生時,它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體內的,如果此刺激訊號不能立即與網絡聯通,就會產生生化電阻。電阻的感受,是為「懸疑」,電阻令電位升高,當電位高到某一程度,是謂「注意力」,整個大腦網絡之注意力所在,就是「意識」。
如果刺激訊號能與網絡聯通,便有了「認知」。在認知不斷地導通下,網絡之電阻值降低,在刺激、反應之間,毫無阻礙,這便是「潛意識」作用的基因。
大腦用得越多,潛意識網絡越健全,意識的操控越靈活,思維效率就越高。效率高不等於思維的方向就正確,能裁判方向正確與否的,是目標與時間。人生面對的只有未來,當前唯一的問題也是未來,只有未來的狀況與目標相符合者,才算正確。
人在嬰兒時期,經由感官與環境的互動,最早建立的,是辨識及記憶系統。其後再經過常識認知、知識學習、行為經驗,網絡始得建立。
網絡的成形全靠後天意識架構,生理本能只進行到辨識、記憶為止。當人思維時,須先使大腦充血,驅動神經電流脈衝,以便聯結所有的相關訊息。這個過程極耗能量,對在生命早期很少動腦的人而言,因其網絡不夠健全,電流堆積而無從導通,會感到非常痛苦,這就是思維的【消耗性】。
在思維時,網絡中相關因素,在意識的控制下,必須集中在統一的主軸上,一一依序相連,是稱【集中性】。這種集中於主軸的過程,極易中斷,而一旦中斷,思路便亂無頭緒。所幸經常思維的人,能將常識或基本概念不斷導通,使形成有效網絡,或稱潛意識反應。在潛意識的輔助下,人無需節外生枝,始能連續思維。
凡與常識及基本概念符合者,是稱為「理」,有理才能連續,連續才能有「則」。思維的【理則性】,即在於思想有一定的規律,使主題能順利進行。
思維的【收斂性】比較複雜,基於生存生理等本能需求,人的思維最容易收斂於「食色」之上。其次是人的我心私念、情緒習慣以及行為遭遇等,在收斂之餘,易衍成心理狀況。只有在重大的刺激下,或平日已養成習慣後,人才有可能排除消耗性的痛苦,集中精神,從事理性思維,這正是「無欲則剛」的明證。
思維的產生,是因為人性受到環境壓力,壓力越大,理解力越強。就如同能量對角動量之壓力,形成粒子;生存對群體的壓力,形成社會。當理解能力成熟以後,觀念便成為天人之間的介面,人可以透過觀念,認知人與宇宙的關係。
觀察動物的行為可知,牠們的生理模式很明確,不過為了生存,遺傳的本能加上簡單的學習,在環境變化不大時,物種便能逐漸興盛。人類崛起於地球的中年,彼時自然條件持續惡化,生存適應性受到挑戰。根據「天理律」,一個嶄新的可變模式,逐步發展,直到大腦功能蛻變,終於使人類成為進化過程中的明星。
人的大腦,在初出生時約為成人重量之百分之二十五,六個月增為百分之五十,兩歲時達百分之七十五。但腦中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前即已然具足,若不充分加以利用,由三歲起,腦細胞便開始死亡。雖然一般人能用到的大腦細胞,不及總數的四分之一。但是,大腦越用越靈活、功能越強,常用的人,可以維持到八、九十歲。
至於人的思維能力,由兒童期的啟蒙,要到青年時期才會定型。此時在生存、生活的刺激下,動機逐漸形成,動機產生目標,有了目標才能思考。如果在此階段中,生活平安幸福,心情愉快滿足,則唯一的動機是維持現狀、目標是物質享受。這種目標的判斷,感官即足以勝任,連用大腦都嫌奢侈。
目標是判斷的標準,依進化法則,人類世代交替,是為了恒保因應環境的需求。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時代,正是可塑性最高、接受性最強、開始認識環境的關頭。不幸由於人的無知,常將自我的價值觀強迫後代承受,或者刻意縱容保護子女。以至於人類雖有足夠的思維潛能,卻很少有人將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
站在宏觀立場,宇宙進化的策略卻很有效率,唯有面臨危難,苦其心志的人,才可能有明確的目標,才會殫精竭慮,堅持不懈。俗話説:「窮不過終生,富未及三代」。思維是人生最大的利器,若無需付出代價,唾手可得,又何來進化?
再説人生存在宇宙間,直似太空中之一粟,生老病死身不由己,觀察認知也無憑無據。人所能依恃的,不是父母師長,也不是社會政府,更不是金錢地位。説穿了,無非是己身所具備的一些思維能力而已。
非常不幸,人基於一己的私心,為了維護自我的利益,稍有能力,就要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識型態。在神權時代如此,專制時代如此,今天這個講究民主自由、開放思維的「新時代」,更是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要知道,思維是人類行為的泉源,理解是人類意識型態的依歸。人的能力皆來自思維,人的行為方向決定於理解。要控制一個人,首要就是控制其思維方式,以及理解的內容。家庭、社會、國家、民族,哪一個系統不是建立在某一思維核心上?傳統文化、教育、傳媒,人們生活於其中,呼吸於其中,溝通於其中。古往今來,人們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爭的是什麼權?奪的是什麼利?不正是這個核心!
六、思維的應用
思維的應用有三種形式:水平思維、垂直思維、抽象思維。
此外,思維應用的方法則有二:一曰分析,二曰歸納。
釋文:
「水」-象形字,無色無臭的透明液體,是生命必需者。
「平」-會意字,語氣舒也,引申坦也,均齊也,治也,正也,和也。
定義:平行於水面的狀態。
釋文:
「垂」-象形字,由上而下懸掛之形,接近也。
「直」-字身:十,數也。字首:目,視也。*十目所視,不偏不曲。
定義:與地面呈九十度之狀態。
釋文:
「抽」-字首:手,上肢。字身:由,出自。*手之所由處,脱出也。
「象」-象形字,體巨易辨的哺乳動物,引申為代表事物的形態。
定義:無形、無色、無體之系統。
釋文:
「分」-字身:八,兩半之形。字首:刀,有刃的工具。*以刀切成兩半,由少化多,裂也,引申切分之所得。
「析」-字首:木,樹木。字身:斤,砍樹用的刀。*以刀砍木,剖而分之,引申為分解也,查究也。
定義:將一系統分解而查究之。
釋文:
「歸」-字首:停止。字身:帚,掃除塵土的器具。*古代由婦人持家灑掃,帚止,指婦人所嫁也,附也,引申入也,還也。
「納」-字首:糸,織絲。字身:內,由外進入。*織絲時,需接受新絲由外而入,收受也。
定義:將若干系統合併為單一系統。
①思維的形式:
人受到感官及生理影響,極易停頓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中。尤其有關傳統文化、社會價值等訊息,都是感官經常接收到的刺激。再加上政治導向、教育理念、媒體宣傳的結果,在同一時、地,單一的思維模式於焉形成,此稱【水平思維】。
水平思維的特性,是以「什麼」為主體,鮮少涉及「為什麼」。水平就是指相同的認知,在統一標準下,人只要學習「什麼」就足以生存。既然社會群體皆已認同,且任何一成員都是社會群體的一份子,所以,共同的「什麼」最有效率。
無論是天理或物理,能量不聚不能為功,而能量永駐則無法進化。物極必反,成熟的思維模式必導致迂腐僵化。故水平思維只能供學習、維持既有的系統之用。
當水平思維無法解決問題時,一連串的「為什麼」便產生了。而重視「為什麼」的思維模式,則稱之為【垂直思維】。
水平向僅有一個層面,理所當然地,水平面上的「什麼」,只需記憶力,充其量增加一些聯想,便足夠理解應用。「為什麼」指的是水平面下的「什麼」,也就是另一個層面、更深一層的因果關係。
垂直思維的難度很高,首先要建立「立體概念網絡」。對所思維的對象,都要瞭解其「什麼」及「為什麼」。然後,一層一層地根據其性質,化繁為簡,提綱挈領。此中最難處,在於大腦的單線思維模式,使得思考時常失去主題方向。因此,必須養成良好的潛意識習慣,在腦中開闢一個管理中心(常駐之注意力),令意識隨時回到管理中心,分層負責,依序處理。
管理功能中,最重要的是時序控制,人經常在胡思亂想中不知所之,時間、精力糟蹋浪費殆盡。人體中有個奇妙的「生理時鐘」,只要經常保持定時的習慣,在固定時間內,從事固定的思維訓練,就可以培養出時序控制的能力。
文明社會就是利用垂直思維的形式所建立的架構:最基層的工作人員,面對各種事務,稍作整理,將煩瑣無關的枝節剔除,再呈送上級處理。這樣一層一層地由下而上,組織成一垂直的結構,便於上層者集中心力,解決重要的關鍵問題。
其次是概念的分類能力,有了良好的分類,任何思維的主題,都很容易微分。
主題分細了,其網絡的極限就明確,交連比較單純。再從系統觀來看,交連單純,關係就容易釐清,基因、結構及介面之間,也變得簡單明瞭。
最後,要能堅定地執行,每當一個水平層面想通了,立刻便回到管理中心,綜合研判。根據原定方針,直截了當,再與下一個水平面溝通。若問題的難度太高,還要再設更高層的總控。總之,上層管理下層,一層層地思考,就是垂直思維。
垂直思維有兩個特性:一為針對一個主題系統,由上層向下分析,找出所有組合的基因;另一為以大量繁複的封閉系統,從下向上歸納,將之整合為單一系統。
兩者相輔相成,經常交互配合,才能發揮垂直思維的效能。
②思維的方法:
思維要有主題,並在概念網絡中,以主題作為交集判斷的引導。當一組網絡找不到交集時,就必須將網絡的接點細分,一一與主題比對,是為「分析法」。若網絡範圍太廣,交集過大,則要歸類為簡單而有代表性的索引,是為「歸納法」。
【分析】是將對象分解為若干封閉系統,然後在系統中,尋找關鍵的交集。在分解為封閉系統之時,需要注意的是,分解的條件一定要符合主題。此外,所分析的封閉系統,應該同屬一個開放系統。
二分法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分析工具,最早曾用於《易經》,乃二進位數字之本源。凡宇宙中之現象,觀察者必須利用感官,將前級刺激與後級刺激相比較,以得到一種相對之觀念(詳見〈認識論〉)。二分法就是這種相對分類,只要是現象類的觀念,都可以得到另一相對的現象。
以拙作《新易》中,「概念」分類為例,應用二分法可以把漢字概念系統化,成為「概念網絡」。不過,二分法有其極限,概念每分到第三層以後,就會喪失其相對性,這是認知基於三才結構之故(混沌理論謂「三週期」分裂後變為亂數)。
概念第一維為「立場」,可分「主觀」及「客觀」兩大類,客觀是靜態的體;主觀是動態的用。第二維指「對象」,第三維為「認知」,可分別向下二分。
客觀或是「抽象」的觀念,也可能是「具象」的物質。抽象觀念的原因,或是出於瞭解而加以「定義」,或者是基於需要而「應用」。具象物質若非自然界「本存」,就是出於刻意的「人造」。主觀存在人心中,一種是由外而內的,是為「認識」;一為由內而外的,此即「行為」。認識又分起始的「感知」,以及事後的「狀態」。至於行為,則二分為先天的「本能」,以及後天的「社會」行為。
再往下分,已超出了三才結構的三維定義,就不能拘泥於二分法了。四分很理想,四分後再八分,易道正是這種結構,沿而襲之,不亦可乎?
分析可得體及因的「為什麼」,歸納則可得用及果的「為什麼」。分析法是下手容易,人人多少都會胡切亂分,卻難做到合情合理,更遑論精闢入微!歸納則恰恰相反,面對一大堆事物,人們立刻惶然不知所措,只管胡猜瞎抓。
比如説,一篇好文章一定有個主題,一場好電影亦然。閱讀觀賞的人,如果懂得歸納,必然有理解能力,也就可以輕易地找到主題,玩味其中意境。
不幸的是,這種人非常難得,可以算得上是人中龍鳳。因為一般人不懂用心,只會死記死背,一知半解就已知足。偏偏有人喜歡自以為是,分明不懂,也要東拼西湊些歪理。各説各話,以至於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有主題也變成沒有了。
這是不重視思維,沒有受過嚴格訓練的必然現象。當今的教育方式,就是強將別人歸納所得的成果,塞給他人分享,美其名為「學習」。如同黄口小鳥,只要大口一張,母鳥就把食物塞進去了,鳥兒活蹦亂跳,要自己思維做什麼?
【歸納】時應該站在整體的立場,找出性質之層次,力求各層之同,再將之納入統一的主題,使成一完整系統。歸納就是存異求同,是回歸本體的門檻,是思維的極致,更是領導統御之良方。故宜儘量忽略細節,掌握完整的觀念。
歸納有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先找出一個完整的架構,每當歸出一個結論,就把它放置在架構上,檢查是否符合架構的規律。待有了足夠的結論,再重新判斷所有的結論是否週全合理。這樣重覆幾次以後,腦中就有了大概的雛型了。
千萬不要以為分析和歸納就這樣簡單,學學就會。須知這是思維本具的生命,用得越勤,功能越強。每想過一次,就深入一點,千次萬次後,總會登堂入室的。
再以概念網絡為例,前表分析起來好像理所當然,其實那是歸納的結果。文字概念誰不會用?流傳至今千百年,坊間書籍如汗牛充棟,有誰見過一張概念分類表來?要在人盡皆知的概念中,存異求同,得出「概念」兩個字,就全靠歸納。
③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最難,其首要條件,是要能交互運用垂直及水平思維,使之變成直覺式的潛意識反應。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能持續不斷地反覆思索,直到腦中無形無相,不需藉助任何法門,直透真如。
抽象思維可稱「無相理解」,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對萬事萬物,一看就懂,一懂就通。既稱無相思維,當然要能做到「無相」,也就是《金剛經》所説:「無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我」心極重,匪此,人不能生存。但「我」心過重,反導致「我」成為一個陷阱,不論想什麼,也不論做什麼,一定先想「我」。這件事對我之利害如何?如何得到最大利益?如果無利可圖,又有什麼好想的?
「我」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利害點,唯有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擺脱「我」心的糾纏。「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我相」的延伸,由此形成一個碩大無朋的漩渦,一旦思維捲入「我」中,就不可能看清宇宙的「真相」。
垂直思維的運用已經非常困難,還要加上水平思維,分析後要歸納,歸納後又再分析,能量的消耗不説,意志力能堅持多久,在在都是問題。如果再與「我」無關,一般人絶對不可能投注心力,更不可能獲得抽象思維的能力。
然而,抽象思維是直達宇宙真實的唯一途徑。古往今來,所有追求真理的人,無一不是先放下「自我」,再經過長時期的努力,靜觀世態,勤修思維。待至人我俱泯,得到了「無相思維」的能力,得見真如,斯謂圓融。
要談自由思維,要談無相理解,真是談何容易!
④思維的吊詭:
宇宙的真理為一,自由思維的圭臬,就是摒除束縛,存異求同,歸納為一。人是孤寂的,自由是無限的,思維又若有似無、難以捉摸。在沒有可資取信的參考,得不到有效的指引,而思維又面臨最終的判斷時,唯有「一」是真確可靠的答案。
理由很簡單,設若有兩種以上的選擇,判斷必然有是有非。但若只有一種,則對可以是錯,錯也可能是對,對與錯不就是一體嗎?
比如説,在人思維時,將懷疑、理解、判斷三才合一,稱之為心志專一,也就是「信念」。
吊詭之一,是當思維結構的三才合一時,懷疑便與理解、判斷一體。思維一旦化為信念,人就沒有了懷疑,沒有懷疑,人生平安順遂,就無須費心勞神。
宗教家利用這種現象,教人誦佛唸經,於是,思維沒有干擾,心靈就平靜了。
不僅是宗教,舉凡政治、軍事、經濟等有關眾人的活動,無一不是先作洗腦,灌輸唯一的理念。人只要接受這種專一的信念,就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思維的結果稱為「思想」,思想藉著概念的組合傳衍,其所涵含的能量,與思想的組合數成反比。思想對他人必有影響,影響及於行為,行為蔚為力量。思想對社會及環境都會產生連鎖效應,相當於能量所作的「功」。
思想經過實際印證及應用,即為知識。由於過去智慧不興,只有少數聖者,深悉思維三昧,而絶大多數的人僅以思維謀求生計。是以現存的知識,都僅限於物質生活的範疇,擁有知識,就等於擁有無形的財富。
思維吊詭之二,是否思想所作的功,就是人所追求的結果呢?如果是,人生是否因為思維而圓滿了?如果不是,思維的目的何在?
生存是否為人生的目的呢?個人的生存能代表宇宙真實嗎?不錯,思維僅是時空交錯的那一刹,但是,這一刹正是過去到未來、個體到整體的介面。僅限於財富的知識,只能滿足人一時的需要,未來的生命、全部的生命呢?
思維本是人類回歸宇宙的階梯,但世事利害參半,人明知空氣重要,卻不加珍惜而恣意污染。人有一點小聰明,就喜歡賣弄思維,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得意忘形,遂成為天梯上耍雜技的小丑。
吊詭之三,思維本是理解判斷的利器,但人反而經常被思維所困。思想史上有很多思維上的課題,其中最難令人理解的,即為「詭辯」。
詭辯之所以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是不解思維之精髓故。詭辯之術以不用為宜,但應知之,以免被有心人導入歧途。為釋眾疑,兹以眾所週知的:「黑白不分」、「白馬非馬」、「飛矢勿動」三者,以常識判斷為誤的陳述,假定目標為詭辯,舉出八種詭辯之法如下:
第四論 思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