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導讀
(本節務請先行閱讀,否則難於理解各系統之關係。)
  
  當一個體有一特定需求,且能透過某種形式,與另一個體溝通並達成目的,此一形式即可稱之為「概念」。
  而在現實中,人因生活環境有別,需求複雜,在主客觀條件中,無一雷同。因此,人與人的溝通,儘管有各種約定俗成的概念,卻始終祗是各自主觀的表達,鮮少相互認同的契機。然而在討論思想、宇宙真實時,必須兼顧個體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的連續互動關係,此時,概念就顯得有所不足了。
  本書提供一種「系統方法」,將主觀立場與客觀真實視為縱横交聯的系統,界定概念範圍,明辨賓主關係。每個系統都相互獨立,卻又彼此交連,待宏觀位置清楚了,微觀又浮現成為宏觀,如此一層一層分析下去,直到能夠理解為止。
  此一方法的第一步,應確立所討論的主題,定名為「封閉系統」;再釐定上、下、左、右各系統間的關係。討論時採用主觀、客觀等多種立場,交互分析:在系統之間,是「介面」關係;在一系統內,則有「基因」、「結構」、「性質」等元素,待全部闡釋完畢,再以前述之系統定義,舉例「應用」。
  此外,為了避免主觀概念認知的殊異,每個主題都有「釋文」及「定義」。本書所採用的主題,皆為「詞組」,是以兩個漢「字」組合而成,這是漢字的一大特色,利用有限的單「字」,組成眾多且能達意的「詞」。
  釋文:是以漢字的常識結構,考證《康熙字典》,用《易經》的分類法則,逐字分析而得(全部資料已經定稿,名為《新易-易詞》)。其中字首字身係指形聲法則之常識分類,在「*」之後始為本字之解釋。
  
定義:以「本系統」的立場,界定含義。
  
例:釋文:
  
「封」-字身:圭,上圓下方的玉器,古時用以分封諸侯。字首:寸,規律,守其法度。*諸侯執圭以守受賜之土,引申為專用。
「閉」-字首:門,房屋的出入口。字身:才,木横貫狀。*門上之木栓横貫,關而未開,象徵不通達狀。
  
定義:局限於某一範圍之內者。
  
一、本書各論統一之格式
  
系統定義
  
    系統名稱:(本系統之主題)
     上系統:(衍生本系統之系統)
     下系統:(本系統衍生之系統)
     前系統:(本系統之本體)
     後系統:(本系統之效用)
    系統介面:(本系統供人理解的介面)
    系統基因:(本系統組成之基因)
    系統結構:(本系統組合之結構)
    系統性質:(本系統所具有之特性)
    系統應用:(推論、泛論、結論)
  
二、系統
  
釋文:

「系」-象形字,象絲之相連也。
「統」-字首:糸,細絲。字身:充,使實。*以絲總束眾絲的端緒,使歸屬於一也。

定義:以單一的主題,依序將相關者總束連成一體者。
  
  「宇宙真實」指人所認知之本源,其中不論是具體的事物或抽象的觀念,在在都相互關聯,不可分割。在理解上,所有討論的主題或對象,都應明確地定義為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不僅要界定討論的範圍,而且要標明其間的各種關係。
  【系統】係指在某一主題下、所統率的、互相關聯之各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可另成系統,如此層層相連。系統之最上層者,稱「開放系統」;在系統中指定討論者,為「封閉系統」。但凡封閉系統,皆有一「主題」,且討論範圍限指本主題之內在關係。開放系統則指各系統間的相互關係,是以開放系統即為封閉系統外在的大環境。
  系統與系統之間的關係,可依其表列的方位,分垂直向及水平向,作兩維的定義。
  對一個探討中的封閉系統而言,在垂直向指定為因果關係,其因稱為「上系統」,本身稱為「本系統」,衍生之果稱為「下系統」。水平向的系統,則視為體用關係,以「前系統」為體,「後系統」為用。
  
 
  
三、介面
  
釋文:
  
「介」-字首:八,象一分為二。字身:象人之形。*人居兩者之間。
「面」-象形,人之前顔,觀察他人之處,引申為可觀察的外表。
  
定義:居於兩個系統之間,具有兩系統相交連之關係者。
  


  由於各系統性質不同,討論時要作系統整合,其整合因素,即為「介面」。
  在一開放系統中,【介面】是指本系統與相關系統間固定的連結關係。垂直方向代表系統間的時間關係,左右方向代表系統間的空間關係,是以時空即為介面。
  而對一封閉系統來説,「介面」是指在本系統內,連結各種探討對象間的關係。由於各系統的性質不同,是以介面有別。
  須注意的是,「體」為空間介面,「用」在未用之初僅為觀念,故可謂空間介面,而「用」在應用之時需要時間,又有時間介面。「因果」在視為觀念時,為空間介面,在過程中則為時間介面。總之,介面應用要靈活,不可拘泥,否則難以通透。
  兹以「人」為一封閉系統,簡介「開放系統」應用法則如下:



四、基因
  
釋文:
  
「基」-字身:其,那個。字首:土,土地。*建於土地之上,根本。
「因」-字首:囗,四周。字身:大,空間廣。*大者,眾所圍,又,源於也。定義:一系統最基本的因素。
  
  有了結構,知道了介面,其範圍已經相當明確。在此一範圍中,繼續分析,根據理解的立場,可得最終的「封閉系統」,即稱【基因】。
  基因為認知的基礎,是人對宇宙真實所能分析的、在本系統中最基本的單位。凡建立在基因上的觀念,其介面越明確,瞭解越容易。
  漢字概念就是建立在宇宙事物的基因上,故能以有限的常識基因,而表達無限的認知。也可以説,漢字概念是一種人造的「基因工程」,由「形」而「義」。人在辨識理解的過程中,透過神經網絡,將之與常識、經驗聯結,而達到理解之目的。
  當「系統」釐定了範圍,「結構」連通了關係,「基因」便成為認知的基礎。故系統、結構及基因三者,為系統的「三才」組合。
  
五、結構
  
釋文:
  
「結」-字首:糸,細絲。字身:吉,士人之口,有所成也。*絲有所成,互相鉤連,完成,合也。
「構」-字首:木,木料。字身:冓,對交之形。*交互形成組織者。

定義:一系統由若干系統之結合所構成者。
  
  人對事物的認知,源於刺激的相對變化,此相對變化的張力是稱「兩儀」。人居兩儀之間,感知其相對性質,形成另一系統,是稱【主觀結構】。若取相對兩端,再折其中以為客觀之立場,三者共成系統,則為【客觀結構】。
  三才結構即為兩儀的結構化,一主觀個體,加上其所觀察到的兩種相對現象,其數為三,缺一不可。站在客觀立場可知,假定「天、地」為兩種相對現象,其間是無盡的連續區域,「人」居其中以觀察之,是為三才,代表宇宙之全部真實。

  (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數字皆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一」係事物之整體;
  「二」代表事物之相對性質;
  「三」是嚴謹的結構,既精簡,又符合客觀真實。
  這種由數字所代表的「象徵」,傳統上用作認知的基礎,極為方便。)

  例如:物之形體有大有小,是為兩種相對之「現象」;「人」觀察物體大、小,而對物有所認知,形成一「主觀結構」。再如物體的「功能」來自「形體」及「性質」,是以功能、形體及性質三者,則為物體之「客觀結構」。
  又如:空間結構是相互垂直的長、寬、高三維所組成;顔色結構是紅、黄、藍三原色;時間由過去、現在、未來組成;原子結構有中子、質子、電子;房屋結構有地基、支撐體、覆蓋體;容器是性質、容量、形體所組成的結構體;而動作行為等,則由原始態、進行態、終止態為其動態結構。
  
  「三才結構」是以「天、人、地」為象徵,分別代表三種不同的獨立特性,可以靈活地象徵各種「結構」定義的方式:
  「天」--代表規律、準則、方法、原因、始態、時間、環境、性質等。
  「人」--代表變化、處理、過程、狀況、變態、事件、作用、功能等。
  「地」--代表現象、條文、步驟、後果、終態、空間、基礎、形體等。
  對任何結構,舉凡能提供系統間之無限結合及連續開展者,概稱為「生機結構」。換句話説,任一結構,都可能是另一結構的一部分,也可能涵蓋另一結構。是以開放系統即為根據生機結構,將各個封閉系統全面聯接的完整系統。
  例如人之三才結構,即為任何個人所不可或缺的三種條件:

「天」--生理的遺傳機能,具有支配力,謂之「生性」。
「人」--人能認識環境,瞭解事物變化,是為「理性」。
「地」--生命機體的物質基礎,能有所感,故稱「感性」。
  
  再配合系統分析,可得出下表:
  

  

  
六、性質
  
釋文:
  
「性」-字首:心,認知之主體。字身:生,產生。*產生認知之本。
「質」-字身:斤,計量單位。字首:貝,貨幣。*實在、實有者。
  
定義:某一系統因其結構而形成的特殊狀態。
  
  「性」是指某一系統中,因其結構所形成之不同的、可供認知的抽象徵兆。舉凡可供觀察之屬「性」,對人之感官多呈相對存在,諸如多、少,強、弱等。「質」則指物質的特徵,有可衡量的條件,供明確地認知者,如重量、形體等。
  【性質】兼指抽象、具體事物的特徵,是人在辨識中,必須認知以便應用的條件。對任一系統而言,性質概屬體用關係的認知條件。也就是説,舉凡「體」皆有其性質,而其性質率皆為「用」的認知條件。

例如:

刀為「體」,刀體有刃,其「性」銳利;其「質」堅硬。     
切割為「用」,用其「銳利」以求其速;用其「堅硬」以便施力。

又如:

「正義」為「體」,其「性」正而不屈;其「質」為無我。
「除邪」為「用」,用其「正」以使邪直,不屈以竟其功;用其質「無我」

  以杜悠悠眾口,無我則無慾,無慾則剛。
  
七、結論
  
釋文:
  
「結」-字首:糸,細絲。字身:吉,士人之口,有所成也。*絲有所成,互相鉤連,完成,合也。
「論」-字首:言,所説的話。字身:侖,會合之圓形,象徵轉。*言語如輪,面面俱到,有理也。
  
定義:綜合已知的條件,整理成為能夠理解的意見。
  
  智慧是指人類對宇宙萬象認知及處理的能力,由於宇宙無盡,人生有限,唯有透過明確的系統觀,人始得一窺堂奧。本書即採用《易經》的兩儀相對性、三才結構觀,再以系統分類的立場,將人類已知的常識,逐一展開。
  兩儀的相對性,決定於觀察認知的主觀、客觀立場;三才的結構,是取材及探討的範疇。「九論」為九種常識系統,利用三才結構分成三組,每組又分三論。
  各組之間相互形成循環系統,可以代表判斷的立場,如「九宮陣」一般,共有九種變化。也就是説,在不同的立場下,有九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各成體系。
  
  從客觀立場,以天理為天,得整體認知如次:
  
天之天:〈天理論〉,天之人:〈觀念論〉,天之地:〈層次論〉。
人之天:〈思維論〉,人之人:〈人性論〉,人之地:〈認識論〉。
地之天:〈價值論〉,地之人:〈行為論〉,地之地:〈知識論〉。
  
  同理,如以觀念為總規律,得觀察本位,各論關係如次:
  
天之天:〈觀念論〉,天之人:〈層次論〉,天之地:〈天理論〉。
人之天:〈人性論〉,人之人:〈認識論〉,人之地:〈思維論〉。
地之天:〈行為論〉,地之人:〈知識論〉,地之地:〈價值論〉。
  
  再若以層次為總規律,得學術本位,各論關係如次:
  
天之天:〈層次論〉,天之人:〈天理論〉,天之地:〈觀念論〉。
人之天:〈認識論〉,人之人:〈思維論〉,人之地:〈人性論〉。
地之天:〈知識論〉,地之人:〈價值論〉,地之地:〈行為論〉。

  如以人性為規律之始,是為人本位,各論關係如次:
  
天之天:〈人性論〉,天之人:〈認識論〉,天之地:〈思維論〉。
人之天:〈行為論〉,人之人:〈知識論〉,人之地:〈價值論〉。
地之天:〈觀念論〉,地之人:〈層次論〉,地之地:〈天理論〉。

  亦可以價值為規律之首,是為現實本位,各論系如次:
  
天之天:〈價值論〉,天之人:〈行為論〉,天之地:〈知識論〉。
人之天:〈天理論〉,人之人:〈觀念論〉,人之地:〈層次論〉。
地之天:〈思維論〉,地之人:〈人性論〉,地之地:〈認識論〉。

  全部變化計有九種,不再贅述。本書以整體認知為依據,試作簡要的説明。
  綜合前述,以之作表説明如下:


  
  再舉一例,並列表説明前述之各種名稱。由於漢字概念之分類特性,讀者可以很輕易地聯想應用。切勿以為概念理當如此,在所有的文化傳統中,唯獨漢字有這種潛力。若以這種規則「取碼」,則字碼本身就具備概念性質。追本溯源,「倉頡」碼就是根據這種理論設計出來的,將來用在中文自然語言上,必然事半功倍。
  
例:網球(在倉頡碼中,字首與字身分別取碼,即可供組合認知之用)。
  
釋文:

「網」-字首:糸,細繩。字身:罔,交錯難明狀。*用絲、線結成、疏而牢之用具。
「球」-字首:玉,美石。字身:求,追求。*磨玉求圓,圓形物。
  
定義:一種用網拍擊打之球;或使網球超越網界之運動。分析:網球為「網」與「球」兩個系統所組成,首先應確定需要瞭解的主題,
  
如僅為「網球」本身,因網與球皆為物體,而物體之三才結構為:

  天:性質。 人:功能。 地:形體。    

如果只要瞭解性質,則可取性質之三才,以供分析。其餘功能、形體亦然。性質相當於「為什麼」,功能等於「作什麼」,形體則為「是什麼」。再假定我們要知道「網球是什麼運動?」則需先將網球與運動分解,再以系統觀解釋之。
  
  根據三才結構,確定介面及基因,兹列表分析如下:


  
  以「漢字」概念結構而言,當有兩個平行概念相接時,前一概念為範疇定義,用以界定後一概念之功能或性質等。「網」在前,是以網為主,藉以將「球」分類。蓋球的分類甚多,如以形音定義者有橄欖球、乒乓球;以使用之器材定義者有網球、籃球、棒球、曲棍球等;以運動的方式定義者有撞球、足球等等。
  同理,將球的概念放在另一概念之前,則以球為定義之範圍,此概念必與球有關,如球類運動之附件:球網、球棒、球拍;球員的穿著如:球衣、球鞋、球襪;設備如:球店、球桌、球場等;其他有關之術語如:球規、球評、球品等。
  這些都是「參考系統」,極適合用電腦軟體製作,只須根據定義,將資料建妥,應用時,如同有機化學作用一般,分子鍵會自動銜接起來。

八、附錄
  
  下表為本書各論內容索引:


  
導讀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