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4773 留言者:ggnekki [2004-10-17]
主題:觀念釋疑
  朱老師您好,晚輩知您時間寶貴,本不應多生煩擾,奈何晚輩年方二十餘歲,初出茅廬,如
塵世中一迷途羔羊,欲遍尋正確價值觀以建立人生中心思想,每每於此留言版流連皆偶有所
得,然所知越多疑惑亦越甚,懇請朱老師不吝解惑。美為一主觀感受,依朱老師所言便是有
利、舒服的刺激,遂生愛美惡醜之念,然而有了此分別心,於待人接物上便有所偏差,又古
有明訓,以貌取人者實不可取,今我欲摒棄私心,消除感官之利害感受,不生美醜之念,平
等待人接物,則彷如冰冷無情的機械,麻木不仁,且晚輩竊以為情感乃人之珍貴天賦,如繪
畫、音樂、詩詞等皆為情感之極致表現,若無美醜喜惡,何來上述之藝術結晶?既思及此,
孰是孰非,因晚輩見識淺薄,實難定論,致無所適從,望朱老師指點迷津。
回應﹕
  問得好,所疑者,立場、目的不同故也。
  人兼有身體(物質體)及靈智(精神面)兩者,在今日唯物主義盛行之際,學者有意無意將精神忽略了。因為西方經過千餘年的宗教統治,偏重「唯心」,自文藝復興運動後,哲學界風起雲湧,唯心、唯物反覆激辯,到十八世紀物理學昌明,「心」遂被打入冷宮。
  西人思維的根基,是一神論,即令今日宗教式微,但在骨子裡,只是將「一神」改成了「一元」。所以,「神既不存在」,「精神」就失去了科學根據。於是,西人全力發展物質文明,整個社會一面倒向物慾享受。緊接著,西教東傳,東方唯西是從,也全盤淪陷了。
  傳統中國不然,因為《易經》的關係,一直篤信「心物二元(注意,這是借用西方哲學的名詞,蓋中國無此觀念)」。也就是說,中國人相信「心」是精神,代表「天(宇宙整體)」;「人」是「物質」,代表「個體」。兩者相互成長,最終的理想,是「天人合一」。
  老朽談「美」,是一種「生活常識」,係從傳統中國人立場出發者;而閣下受的是西方教育,西方將一切「學問」都視為「知識工程」,隔行即格格不入。因此,若閣下不能先定「立場」,想用當今社會價值觀來理解老朽所言,就必然會「莫明其妙」了。
  其次,傳統中國人認為人生之初,一無所知,成長的過程就是人逐漸與社會、環境融合的時間經驗(西方相反,認為人生而平等,要追求一己自由與成就)。孔夫子說:「食色性也」,人在年輕時依循本性,無可厚非。及長,人「若能」領略自己為社會一份子、為環境之局部,從而感恩圖報、努力奉獻,必然會泯除私心,跨入天人合一之境界。
  由此可知,傳統中國只有整體和諧之家庭、社會、國家意識,即令一些天才,也未發展出「強調自我個性」之音樂、繪畫、藝術(即令是詩文,皆有格律,以資應和)。於茲,一種純精神的體系(故謂玩物喪志)因而建立,在那裡,「藝術結晶」還有什麼價值?
  閣下懷疑是對的,肯想也是好事,但這些涉及「人生經驗」,何妨存疑?老朽曾經同樣迷惑過,年輕時舉凡音樂、藝術等,無不全神投入,對目前的工作也大有助益。但是,曾經滄海難為水,等到去過了更高層的境界,回來一看,不覺哂然,不過是些泥足印而已。
4776 留言者:ggnekki [2004-10-18]
主題:否定自己
  晚輩不才,再次叨擾朱老師,只因老師曾言:「初者,習道也,要虛心,事事否定自己,專心
學習。」然人之思考、行為皆建立於成長所累積之經驗上,一旦否定則立基崩毀,茫然無措,
舉步維艱,是以不解此言,期朱老師能進一步具體說明。
回應﹕
  做學生怎能「自以為是」?不虛心,學些什麼?
  此處是「傳統文化網站」,不時興外國那一套。
4777 留言者:ggnekki [2004-10-19]
主題:虛心求教
  朱老師誤會了,想是晚輩文筆欠佳,詞不達意。網海茫茫,然因緣際會下,有幸得見朱老師著
作,方明瞭自身處境,原為西學所染,欲待改正自小所吸收之觀念思想而不得其法,故有如何
否定自己之問。雖晚輩資質愚昧,亦有志於中華文化,望朱老師指點一二。
回應﹕
  建新樓容易,改社區大難。但「難」定義為「堇鳥極稀、捕捉不易」,中華文化雖式微,所幸尚未絕種,相信祇要國勢一強,就有大放光芒之一日。
  中華文化源自漢字;透過漢字,今人能與古人交心,如此代代一脈相承,遂為文化。欲習中華文化,與各人程度無關,端視年齡大小,可慎選適當之方法。
  蓋語文學習主要來自記憶,兒童讀誦四書五經一兩遍,就能上口;超過十歲,心思雜亂,喜偷雞取卵,必須施以誘因;二十歲乃春情作祟之時,宜由傳統濃詩艷詞、言情小說入手;過三十,看古文觀止;過四十,讀經史子集;過五十,可知易經矣(外人例外)。
  不論是誰、不論「學什麼」,都必須先否定自己以往所知,俗話說:「帶進門的兒子,究非骨肉」。人的價值與骨肉無關,但卻代表了根性的純度,不先否定自己、信心太強,必將對所學產生懷疑;一旦開始有疑,學習效果即大打折扣。
  最後需知:文化為人類安身立命之根性環境,根性則為生命體延續之自然大道。中國人不論到哪裡,都還是中國人,即令被同化三代,那骨子裡的根性依然。鱒魚生存了億萬年,代代從山間一清溪出生,再游到大海謀存。數年後不計艱難,返回原生地下種,良有以也。
  閣下文字表達能力確實不足,多讀古文、用古法思考,日久必有大助。
4947 留言者:ggnekki [2004-11-26]
主題:人力與機械
  小子愚昧,又叨擾朱老師,敬祈見諒。
  晚生於人生途上,不免偶遇機心於胸者,其精明厲害,時時算計,實不敢領教,且難以相處。然細思之,憑一己之力,鑿隧入井,抱甕出灌,雖用力多而見功寡,斯為天賦;憑一己之智,鑿木為機,使用力寡而見功多,亦莫非天賦。同是天賦,為何差別竟如此之大?
  另,近日台灣沸沸湯湯,緣教育部擬於國文課本中,縮減文言文比例,並振振有辭曰:此係於「菁菁學子」中民調結果。更時見所謂「現代作家」,於媒體上大放厥詞,謂文言文不合時宜,有礙溝通。身為台灣一份子,實感痛心疾首之至,學子無知,豈可聽從彼見?晚生親族中同輩,不乏蒙童稚齡者,上小學前便已四處補習,父母尤以其默識英文之無、發音標準為榮。晚生好言建議,何不參加兒童讀經之類?聞者瞠目結舌,投來異樣眼光,似云:「學英文都來不及,四書五經何用!」尤以晚生理科出身,卻口出此言頗感驚訝。見微知著,台灣現況可見一斑,狂瀾雖欲力挽,畢竟有力難施為,可嘆!
回應﹕
  群蠅亂飛,食物將腐;妖孽競起,家國之數!作賤做賊,史不絕書;欲知其由,愚民作主!
5050 留言者:ggnekki [2004-12-18]
主題: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小子無知,叨擾再三。
  今日社會,西式學制橫行,晚生難以倖免,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天幸因緣際會下,得遇朱老師,知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遂有志於學。然學生時代已逝,現當自食其力,戮力以報家國,雖公司加班連連(台灣電子產業常態),亦不以為意。惟工作之餘,不免心生一慮,即人生有限而學無止境,既無心於升官發財、物質享受,大好時光怎奈蹉跎於生產營利?又知如此想法,恐有「我私」之執,故斗膽請教老師,是否工作宜慎選?抑或不應起分別心、全力以赴便是?
回應﹕
  有此覺,在佛教說來,已入羅漢道矣!
  此為「明心」,要更上層樓,是稱「見性」,明心見性之餘,已入菩薩道中。最後修得「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佛境。
  從道家立場,自然渾成,順遂自然即可。修者三尸蟲(見過往留言)必須革去,看來閣下上尸已除,中、下尚在也!斬除三尸,端看時機,機未動前,潛龍勿用。注意!修行者「休問何時」!蓋「道法自然」,時至自成,若火候未到,祇此一問,前功盡棄也!
  從做人立場,要做悟者須知:
  1,神智保持清明:
    此屬「機緣」,即令福德深厚也須前人「接引」,否則當然渾渾噩噩。若人在十歲
   前有所遇合,福德最高;二十歲前,易參上乘;三十歲前,可參大乘;其餘小乘。
    乘雖有異,功能相同,皆有以渡人者。乘者馭驂,不可分心,欲確保心志專一,是
   必神智清明也。神為智根,智為神用,勤學析理、達天及人,積德去孽、近善遠惡。
   似此,十年一期,若得心志活活潑潑、萬塵不染,基已築就矣!
  2,責任不可逃避:
    宗族責任:傳宗接代係視人口多寡而定,否則便是盲目愚從。尤其在下尸作祟下,
         春情一發動,連生死都會置之度外。故如結了婚,上了十字架,就得揹
         到底。當然,如能「感化」家人,善莫大焉,只是難如駱駝過針眼!
    社會責任:中尸以生存為要,生存賴群體社會。西式學堂不教義理是當政者之愚,
         但一技之傳,可以存身,眾生之存,大道始成。既有工作,就應盡責,
         盡責時應心無二用,否則就叫「私心」。
    良知責任:上尸好名,惡有名、善亦名、愚為名、智更名,名不可追、亦不可避,
         要之,外絕諸緣、內聚一慧,當心頭念了,於人無虧無欠,於理無礙無
         昧。於此刻,所知者必良,良知遂如金剛寶劍,無往不利矣!
  3,知行必須合一:
    既知,起而行之,「勿以善小而不行」!譬如「開放文學」,能每日撥十分鐘,雖
   修改一字,是一字之行矣!再若一書,苟能使之流暢易讀,是一書之行矣!更能於章
   句結構間,痛下針砭,令人人得知古人言行風範,中華文化焉得不興?
    文化之興,乃精神力量之聚也,精神既聚,物慾潛然而隱。若舉世皆崇精神而輕物
   質,地球生態得救、人生意義昌明矣!是知,人可居家奉親教子、外出從事工作,只
   要做到慎思明辨、知行合一,雖聖賢仙佛亦不過如是也!
5065 留言者:ggnekki [2004-12-21]
主題:剖心自白
  聖嚴法師曾言:「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應該要,想要的不重要。」
  人生在世,注定為一單獨座標,赤裸裸來,步步近逝,汲汲名利、富貴數十年,抵達終點後卻連一「安慰獎」也無。求學期間,晚生便曾苦思而不果,及至年歲漸長,更明刻骨銘心、山盟海誓者,莫非自欺欺人,騙局一場,婚後如何,家親同事可供借鏡。兼以機緣使然,致不曾涉情愛,常拒人於千里。
  考場人生,考題遍處;為所應為,不忮不求。時刻謹記夢幻泡影,然或因血氣方剛,仍偶受感官所惑。曾觀路邊之石,心生歧念:以石擲人,人痛而石無感,何羨其安適堅強!是以幾欲自我了結,回歸自然,然塵債未償,困惑空虛便示弱逃避,實愧為人。並曾寄情音樂,修習樂器,然舉世靡靡之音,廣告包裝,詞曲淺薄,無病呻吟,不知所謂!是以懷志創作,今方知不過精神體系之枝微末節,捨本逐末非正途。
  因緣際會下得遇朱老師,始明人之毛病所在,簡明如斯!人妄自外求,莫非緣木求魚,去之則真乃「安適堅強」!晚生當力求去盡三尸,不論時機成敗,只知持之以恆。
  今既求忘卻周身苦,即不存一己,若能為傳統文化略盡棉薄,義不容辭。但先賢門徑,晚生初來乍到,才疏學淺,未經淬煉,非妄自菲薄,實有自知之明。「開放文學」正需各路豪傑共襄盛舉,能者領路,晚輩不才,隨後趕上。
  又,今人已良知全泯,「經世濟民」竟成「憤世忌俗」!若人有心「復古、退化」,何須強披服飾,成衣冠禽獸?雖知此言有失厚道,但眼見世人如此,同身為人,實感灰心失望之至!人如無視一己,何世可憤?何俗可忌?
回應﹕
  善覺者:佛告世人,人生實乃夢幻泡影,何以故?
   夢:似真實假。自我認知態,時理性泯沒,感性猶存,人生之倒影也。
   幻:似假又真。自我追求態,時理性雖存,感性更強,人生之憧憬也。
   泡:似實實虛。感官參考態,時空一瞬、五彩迷離,令人心往神馳之象徵也。
   影:似虛又實。感官認知態,本體為空、受阻於實,令人追求實相之契機也。
  善悟者:舉世大德,無不認知人生不過一道,道上機緣和合,其和合者何?
   時:道上里程。無窮無盡,人在其中。要它時,永遠不夠,不要時,永遠嫌多。
   空:道上範圍。無大無小,彼此佔有。有它時,心中嫌少,待多了,分身乏術。
   本:道之根本。道無形相,源遠根長,務本求實,敬業安分。
   末:道之現象。利害得失、功名利祿,私念不去,大道無功。
   體:事物呈像。宇宙本空,一念即住,有緣於無,能捨能棄。
   用:事物影響。事以念成、物以類聚,利己屬私,利眾始宜。
   因:事態起緣。不肇孽因,不結善緣,萬念不興,寂寂不動。
   果:事態止此。止一為正,直達真如。
  善行者:既覺既悟,起行於道中,面對人生,不驚不怖、不迷不惑,行之不住。
   1,將時間用到極處,使不致悄然作怪。
   2,將空間保持最小,減少自己沾染的機會。
   3,將物質慾望減至最低,以保持心靈的平靜。
   4,將我心忘掉,力圖與宇宙同在,謙卑學習,反躬自省。
   5,求知要務實,只要可能,就該追根究底。
   6,將所知用於身邊環境,環境安寧,心志平靜。
   7,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8,道法自然,將一切果報置之度外,待孽債償清,自成正果。
5065 留言者:ggnekki [2004-12-21]
主題:剖心自白
  聖嚴法師曾言:「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應該要,想要的不重要。」
  人生在世,注定為一單獨座標,赤裸裸來,步步近逝,汲汲名利、富貴數十年,抵達終點後卻連一「安慰獎」也無。求學期間,晚生便曾苦思而不果,及至年歲漸長,更明刻骨銘心、山盟海誓者,莫非自欺欺人,騙局一場,婚後如何,家親同事可供借鏡。兼以機緣使然,致不曾涉情愛,常拒人於千里。
  考場人生,考題遍處;為所應為,不忮不求。時刻謹記夢幻泡影,然或因血氣方剛,仍偶受感官所惑。曾觀路邊之石,心生歧念:以石擲人,人痛而石無感,何羨其安適堅強!是以幾欲自我了結,回歸自然,然塵債未償,困惑空虛便示弱逃避,實愧為人。並曾寄情音樂,修習樂器,然舉世靡靡之音,廣告包裝,詞曲淺薄,無病呻吟,不知所謂!是以懷志創作,今方知不過精神體系之枝微末節,捨本逐末非正途。
  因緣際會下得遇朱老師,始明人之毛病所在,簡明如斯!人妄自外求,莫非緣木求魚,去之則真乃「安適堅強」!晚生當力求去盡三尸,不論時機成敗,只知持之以恆。
  今既求忘卻周身苦,即不存一己,若能為傳統文化略盡棉薄,義不容辭。但先賢門徑,晚生初來乍到,才疏學淺,未經淬煉,非妄自菲薄,實有自知之明。「開放文學」正需各路豪傑共襄盛舉,能者領路,晚輩不才,隨後趕上。
  又,今人已良知全泯,「經世濟民」竟成「憤世忌俗」!若人有心「復古、退化」,何須強披服飾,成衣冠禽獸?雖知此言有失厚道,但眼見世人如此,同身為人,實感灰心失望之至!人如無視一己,何世可憤?何俗可忌?
回應﹕
  善覺者:佛告世人,人生實乃夢幻泡影,何以故?
   夢:似真實假。自我認知態,時理性泯沒,感性猶存,人生之倒影也。
   幻:似假又真。自我追求態,時理性雖存,感性更強,人生之憧憬也。
   泡:似實實虛。感官參考態,時空一瞬、五彩迷離,令人心往神馳之象徵也。
   影:似虛又實。感官認知態,本體為空、受阻於實,令人追求實相之契機也。
  善悟者:舉世大德,無不認知人生不過一道,道上機緣和合,其和合者何?
   時:道上里程。無窮無盡,人在其中。要它時,永遠不夠,不要時,永遠嫌多。
   空:道上範圍。無大無小,彼此佔有。有它時,心中嫌少,待多了,分身乏術。
   本:道之根本。道無形相,源遠根長,務本求實,敬業安分。
   末:道之現象。利害得失、功名利祿,私念不去,大道無功。
   體:事物呈像。宇宙本空,一念即住,有緣於無,能捨能棄。
   用:事物影響。事以念成、物以類聚,利己屬私,利眾始宜。
   因:事態起緣。不肇孽因,不結善緣,萬念不興,寂寂不動。
   果:事態止此。止一為正,直達真如。
  善行者:既覺既悟,起行於道中,面對人生,不驚不怖、不迷不惑,行之不住。
   1,將時間用到極處,使不致悄然作怪。
   2,將空間保持最小,減少自己沾染的機會。
   3,將物質慾望減至最低,以保持心靈的平靜。
   4,將我心忘掉,力圖與宇宙同在,謙卑學習,反躬自省。
   5,求知要務實,只要可能,就該追根究底。
   6,將所知用於身邊環境,環境安寧,心志平靜。
   7,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8,道法自然,將一切果報置之度外,待孽債償清,自成正果。
5079 留言者:ggnekki [2004-12-23]
主題: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識人唯德,古人誠不欺我也。
  如此事件,適足供晚輩借鏡。值此亂世,西風狂吹,唯力(技)是問,不論德行。人私正熾,今人已難明道德之重要,可嘆!晚生原是其中之一,幸得朱老師苦口婆心之教導,自覺福緣深厚至極,必行之以恆,不負師望。
回應﹕
  無德恃技,可風光一時;有德無技,始行之久遠。人多短視,只看得見眼前,是以德行難張,唯有依賴社會制度以壓制之。人類社會制度的形成,乃數千年之功,其社會組織愈大、參與人口愈多,統一之規模愈完整,愈能代表人性的「真諦」。
  在宇宙進化過程中,中華文化即定居於中原之人類、持續了五千年、大社會活動的縮影。其可貴之處,即在於有了一套「完整的文字記錄」。當時機成熟、人類腐熟至爛,必有大德問世,將此寶貴之人類「經驗記錄」,用下個時代之技術,使成新的生命以承襲之。
  人類社會之特色,在於:
  1,狩獵族習於進取;農牧族傾向保守。
  2,狩獵族重功利、強於感官機能;農牧族重道義、強於思維歸納。
  3,狩獵族破壞多於建設,永無止境地擴展;農牧族專事建設,小心翼翼地維護家園。
  此一社會特色,恰好是中原人民之辛酸史,也正是與北方蠻族交往、融合的契機。老朽常謂:「中華文化包容萬有」,「中」之一字,在於中庸、中道,乃人類文化匯聚之中土。無知之輩,常笑「中土」觀念源自「愚昧無知」,孰知無知者無所知,因其中土指泥土(地球)也!
  近世紀前,交通不發達,人類文明限於各大洲之局部範圍。然中華文化格局已成,人文思想已臻「天人合一」之地步,已進無再進、行將終止矣!適時海運大熟,西方船堅炮利,新狩獵族來襲焉。對國家、政權而言,中國被列強侵略;而對人類文明而言,正乃宇宙進化又一輪融合之新機運也(有關論證,請見拙著「中華文化第三次融合」)。
  準此,老朽「處變不驚」,蓋能消泯我心、眼光放遠、格局擴大,將全人類置於一皿以觀之。亂世之亂、西風之酷,實乃演化之「觸媒」也!匪此,人之愚頑如故、生生死死如故,豈上天之造物,只為了供人類三尸爽爽、五感飄飄?
  是以,萬技皆下品,唯有一德高!以往有人謂此,人悉嗤之以鼻:「酸葡萄,你懂多少?」今老朽現身說法,萬技可與天下比,一德尚未見真章。狂妄若此,蓋十八般武技、十九件文功(請見前言)擲地有聲也(皆公諸網上)!此葡萄不酸,何以致之?中華文化之滋養也!
5114 留言者:ggnekki [2004-12-30]
主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觀近來留言,晚生憶及某則問答,人問何謂親人,朱老師之答一針見血。親者豈只為精卵相交之結果?有人付出畢生「心血」,「無私無我」地培育他人,孰親孰疏,不言而喻!是以地球、家國何嘗不親?眼見「父母」滿目瘡痍,「兄弟姊妹」流離失所,尚有人「難以定下目標」,不知孝道所在,不免心中直嘆。
  據愚下在此多月所學,始明瞭道本唯一,不應有「消極、積極、道法自然的矛盾」,若有則必係人私心所生,又朱老師亦諄諄誨之吾輩:「覺而不行,直如不覺。」道供人行,既不行,道何存?
  人妄求佛問道,卻空談虛論,不知眾生,適足為晚輩之鏡之師。
回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有此認知,已近道矣。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