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6828 留言者:陶人 [2006-09-30]
主題:請先生“講理”
  先生於#6818、#6817留言中,強調“提升境界“之重要性。可否請先生用智慧學觀點、以“圖文系統”及“觀者”兩系統為例,講述何有此說及如何做到?
回應﹕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類每一階段文明之提升,悉與環境變遷及工具應用有關。比如說石器、銅器至鐵器時代,其工具之素質,是為成敗之決定因素。進而有了文字後,文字之記錄及發行,更令人類文明大放光芒。以此推論,圖文系統結合資訊科技,只要運用恰當,必將創造新猷,更上層樓。
  二十一世紀是進化之中繼站,因生態環境受到不可補救之破壞,榮景難再。而此際科技又是空前之發達,人類前途若非加速猛進,就將毀於一旦。從宏觀之歷史角度來看,世事常擇其中道;也就是說,一種嶄新的文明即將到來,基於對物質危害的反思,極可能是非宗教之精神文明。
  果其然,在圖文之輔助下,人人可得到良好之教育,是則教育之素質若非大幅度提升就是浮濫不堪。因資訊設備之普及,且假定是前者,讀書無須死記死背、隨手可以查到所需資訊,則觀念理解成為唯一之讀書目標。果真,人理解了什麼?人與人相比,差在何處?
  
  蓋「境界」有三,首為智慧;次在宗教;三為認知。智慧且不談,若人已具智慧,是不必談;若無,談也白談(無適合之概念可談)!宗教本屬主觀,談來更無意義。可談者,唯有「認知之境界」,斯可講理焉。
  認知之終,即稱理解,有三個步驟:
  1,經驗理解:理解者,經驗與概念之啣接也,某概念代表某經驗,相互交連為理,
         將其經驗由「概念網絡」上釋出為解。
         圖文系統利用視聽刺激與概念配合,正是最佳介面。
  2,聯想理解:夫子「舉一反三」之教誨即此,當今之教育係填鴨式,連經驗理解都
         如緣木求魚,能臻此者,已係極品。
  3,境界理解:在心理學上,可稱之為垂直思考。因境界已脫離感官,眼不可視,耳
         不能聞,於今世可謂鳳毛麟角。

  今以「記承天寺夜遊」為例,以說明「境界理解」:
  先決條件:對人、事、時、地、物、情、理、法之認知。
  若人無此認知,宛似對牛彈琴、與豬講道!即令此片由好賴屋之大製作、大導演、大明星通力演出,觀者只會「看明星走路」,如此而已。如此,是謂經驗理解,再若觀者連「人走路」皆未見過,老朽無言。
  若人尚知蘇子之名,而不知蘇子生平,在中國可「知盲」;在外國則稱「正常」!於觀看本片時,根據其本身經歷,必然會產生許多「聯想」(若無則無)。是則,此人對蘇子夜遊之理解,必與其聯想不可分。失戀者、失意者、失眠者、各有所感,於是:「心有戚戚焉」!
  唯有當觀者熟知蘇子生平,感同身受;且知蘇子之才,古今中外獨步;更知本片乃無機物--電腦所攝製。此情此景、此時此地,正值蘇子烏臺詩案後被謫黃州(老朽出生地,沾光不少)之際,英年受辱,有心報國而不得其門,其心情不想可知。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約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

  此文分四段,起承轉合,精簡至極,以市場經濟而論,本書直可寫成四百頁巨作,淹死無聊人!
  本片逐一詮釋(6811則),於「解衣欲睡」前,沈子加了一段讀書,實乃點睛之作。若係商人,睡前必算帳;若是政客,當已酩酊。蘇子學究天人,猶好學不倦,於此可證(老朽嘻嘻偷笑)!於境界上,已啟其端矣!
  「念無與樂者」,蘇子為國為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焉!以老朽為例,素來無與樂者,即令沈子在側,也是各忙各的。偶「步於中室」,三個來回一過,必有新見,閒已不賢矣!
  「庭下如積水空明」,累煞一票人,蓋沈子為了此景,張羅了一個星期。如積水,是無水也!既無水,如何積?不僅積,且須空明!此乃文字之魅力也!圖形只能降低境界,所幸有「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救了「一命」,也累翻了繪圖之人(老朽專伺候面孔)!(沈補)本想分兩鏡,然文字太短,因怕節奏太快而棄之。
  最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何謂「月」?何謂「竹柏」?是問誰?問天?問君?問閱者?此乃意境所在也!答案無窮,端看個人之領悟能力!再不懂,得惡補點智慧方可了(恕老朽不開補習班)!
  點界:「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境」已如前,「界」則為「二閒人」(己與人、主觀與客觀)間。蘇子之閒,乃國家民族所失;張懷民之閒,係蘇子所邀!分明是無可彌補之損失,但蘇子輕鬆道來,其豁達、瀟灑,直如輕風明月,完全無著落處!

  老朽是見賢思齊,主持本網八年,累受嘴上無毛輩之侮辱,常生「不如歸去」之思。但每每憶及蘇子豁達如斯,是知閒之所以為閒,係月在門中,不足為外人道也!是以,閣下有問,老朽有答,無他,觀「承天寺夜遊」所致!有體方有用,前因成後果,蘇子有步,老朽亦趨,境界若此!
6957 留言者:陶人 [2006-11-03]
主題:養生之道
  “只要無助於人類永續發展,都是惡業!”先生此語,觸目驚心。欲想離惡,不知可否從“養生之道”的學習開始?
  在下無知,懵懂之中,已嫁為人婦、身爲人母。對如何養子,家人每每意見不一。各家學説紛呈,徒令人難以取舍。
  若謂“人非生而知之者”,則“人生而應知者為何?“可否請先生示下?
回應﹕
  養生之道者,是為一己之謀。若利己而傷天和,是稱助惡!
  人生所應知者,當視「目標」而定,而目標又涉及智慧,談何容易?至於如何「養子」,尤以「家人」意見不一,問題更增複雜。老朽尚想多活兩年,以俾完成手上工作,特此噤言!
7125 留言者:陶人 [2006-12-22]
主題:請教字義
  “察“、“查“有別,但已查基因字典,仍有不解,可否請先生指點?
回應﹕
  察=在室中祭祀,祭祀必敬重明察,象徵細看且分辨之。
    凡在室之行為,必也用心費神;屬抽象用字。
  查=木之於旦,可仔細檢察、考察。
    木係自然物,自然之行為也;屬具象用字。
  「察」有有「審核」意,得之於心;「查」則類「找」,得之諸物。
  故有觀察、察看,無不用心。查則可翻查、查閱、查禁、查看,皆用於實體。
  由是之故:「審察」=審慎用心。
       「審查」=審慎尋找。
       「考察」=考核因果。
       「考查」=考核事物。
       「明察」=仔細地觀察。
       「明查」=光明地尋找。
       若謂:「查某人…」=查某人之事例事證。
          「察某人…」=審查某人之因緣關係。
          「查字典」=查字典中之字。
          「察字典」=審察字典之正誤或其他。
  今人僅知向西方取經,不知漢字之微言大義,蓋國魂幾奄奄一息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