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406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8-10] |
主題: (問一﹚先生此生之終極目的,是否為建立一道縱使是不識之無的貧民也能到達智慧彼岸的理想介面」,也就是先生所謂的「天梯」﹖以下為晚輩之淺見,從目前看來,先生建立此理想介面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備妥「素材」,即此介面的相觀理論【若以智慧的系統觀來看,本系統﹕智慧學九論;上系統﹕宇宙真相(易經著作﹚;下系統﹕各種聖賢思想結晶;基因﹕概念網絡理論;結構﹕感覺、認識、思維(人智理解理論﹚……。】;第二階段是建設理想傳播「媒介」,理想也者,廉價、有效、方便與普及等,漢字基因工程等的目的即為建立此理念媒介,舉凡電書、中文2000、網絡機與明珠人文系統等皆為其中要角;第三階段則是「形式」的決定與實際傳播,視訊對人的辨別效率最高,因此理論的傳播最好轉換成圖訊的形式表現(如電影、漫畫、小說等﹚,此時成本製作低廉的3D人文自動攝製系將派上用場,此外也需要大量的多媒體人才,故先生才會建立「多媒體大學」。至於第四階段,則是目的已達,先生乘牛出函谷關歸隱去囉!(問二﹚一個概念的各個系統介面是否一定是單一的﹖(因為智慧學九論中的所有系統介面都是單一,如動靜、感官等﹚先生是否可指點介面探討的要點一二﹖謝謝先生指教。 |
回應﹕ 1,人之成長,宇宙之進化,無非追求智慧也。「文化」即造此「天梯」之記錄,只是人各有能,分司其職罷了。再言貧富,不過是同一時代中,個人環境之程度差異。今之乞丐,從垃圾中所撿拾之食物,不遜於過去之公侯;今之高官,口口聲聲以民意為依歸,而尚不知「民之為萌」!孰貴孰賤﹖孰智孰愚﹖前三個階段所見略同,至於階段四,可等《宇宙浪子》第十二集(「資訊基建」工程完成後,有了「事後之明」,就可以作宇宙逍遙遊了﹚。 2,「一個概念的各個系統介面是否一定是單一的」﹖此語不易了解,但試答如次﹕ 「漢字基因」將概念分為二觀,四屬,八族,三十二類,256種,其中「主觀、認識屬」又分「感知、狀態」兩族,這兩族之介面,是稱感官。而感官接受到刺激後,所得僅是「前一級」與「後一級」之「變化比較值」(不變等於無訊號,變則只有大於或小於﹚。若問「動、靜」,應是指此,但與其他三族無關。 總之,「介面」也者,是指「介於」所討論對象間、相互隔閡之「面」,既屬「主觀」,即有「主體與客體」(客觀則指各種客體﹚之介面。「認識」又有「意識」及「刺激」間之介面,如此以往,將各介面相連接,以成為「剛體」,相聯求通也。 這只是理論,事實上人有「分辨」即無剛體,端視「目的」而定。若求理解,各人之資質、經驗有別,上智者求同,中人求用,下愚求異,不能一概而論。 |
#舊 408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8-10] |
主題: 對於先生「數碼網」一文,晚輩有一些看法、分析與建議。(看法﹚晚輩以為,欲寫出一篇具有影響力之文章,須先釐清撰寫的「動機、立場、目的」、影響的「對象、方法、形式」以及影響內容的「主題、架構、細節」等九大問題,此九者環環相扣,互相影響,一個環節不適當,極有可能功虧一匱。(分析﹚從上述九者來分析先生的文章,晚輩覺得先生此文在多處環節上多不明確,包括「目的(是推數碼網應用,還是爭取港府、港民的支持,亦或兩者皆是,目的明確與否牽涉到文章內容主題、架構與細節上的安排。﹚」、「對象(是港府、港民還是兩者皆是,對象明確與否牽涉撰寫的立場與目的,以及主題、架構與細節的安排﹚」與「主題(目前的主題是暫定的嗎﹖﹚」等。愚意以為,先生可能是希望畢其功於一文中,以求影響香港各界,然一篇文章欲達成之目的愈多,影響對象愈廣,則對於立場的選擇、文章的主題、架構與細節上的安排多所不易,可能會減弱文章的影響力。(建議﹚晚輩建議先生針對港府與港民,分別撰文,則對於九大環節的掌握與拿捏能有較大的彈性與影響力,以下為晚輩針對兩大對象在三個主要環節的策略性建議(1﹚針對港府﹕「目的」--以數碼網重新繁榮香港經濟「主題」--香港明珠光芒再現--數碼網「架構」﹕「起」--以互聯網的演進,道出香港發展的危機 「承」--數碼網的觀念與影響(簡單扼要﹚ 「轉」--數碼網對於香港經濟的助益(須精確﹚、港府應有之作為與角色定位 (文章重點﹚ 「合」--結論。(2﹚針對港民﹕「目的」––推廣數碼觀念與應用,爭取港民支持「主題」--香港經濟的新契機,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數碼網「架構」﹕「起」--以互聯網的演進,道出香港發展的危機(須顧及港府顏面﹚ 「承」--數碼網的觀念與影響(文章重點,須詳細﹚ 「轉」--數碼網對於香港經濟的助益(可粗略﹚、港民應有之作為與角色定位 (簡單扼要﹚ 「合」--結論。以上為晚輩淺見,幼稚之處,尚請先生原諒。 |
回應﹕ 所見極是,尚請先生拔筆相助,每有此類文案,老朽即頭痛不已。蓋「鎮日勞形案牘間,畫龍不成難為鱗」,但此係公利,不得不為。有網友言,為政府進言,未必有效,若先生有空,請以民眾為對象,告以未來榮景即可。 |
#舊 426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8-16] |
主題: (問一﹚先生之數碼網路基建工程概念,是從結構面完全顛覆目前上網方式與架構﹖例如﹕ 第一、「電書」是「輸入」、「處理」、「輸出」、「顯示」的整合媒介,「網 絡機」是「資訊傳送」的媒介,使人人皆能擁有廉價的工具上網,不需再購買昂貴而 無用的電腦; 第二、運用新的數碼上網觀念,使人人皆能簡易的上網,避開文字語言的阻礙; 第三、再透過貴企業開發的「大型資料處理中心」與「高速平行下載技術」,使人人 皆迅速有效的上網,毋須浪費時間與成本; 第四、「漢字基因工程」旨在創造中文資訊的應用環境,使中國人能將中文資訊 有效的搬上網絡。如此,網絡才能真正的為一般中國人所使用。同理,這些工具只需 修正語言介面,即可供其它語言民族使用,將令全世界的人也能上網。是這樣的嗎﹖ |
回應﹕ 大致正確。 |
#舊 430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8-17] |
主題: 昨日關於數碼網絡基建工程一問,漏問了一些環節。(問一﹚在電書未正式量產之前,一般人們關於上網的「輸入」、「處理」、「輸出」與「顯示」設備是用什麼代替﹖仍是電腦嗎﹖(問二﹚關於資料的來回傳送,數碼網絡仍是借重TCP/IP的協定標準嗎﹖(問三﹚一般網路資料有聲音、影像、圖片與文字,其資料量龐大,常使得網民消費漫長的等待時間,先生是用什麼方法解決﹖寬頻﹖光纖﹖還是用技術﹖(問四﹚前有文章提及,貴企業的「高速平行下載技術」,可以每四秒下載網頁一百。它的意義是什麼﹖是每四秒可以下載含有聲音、影像、圖片與文字的多媒體資料一百頁,還是單純的文字頁一百。如果是前者,那真的就是劃時代革命;如果是後者,可能一般人就不會覺得太驚奇。上述的四個問題凡有涉及機密或暫不可公布者可免回答。 |
回應﹕ 稻米為民生必需,但亦有生長過程,由種苗開始,既而收穫、去殼、淘洗、下鍋,始可進餐。電書是精神食糧,由無到有,斷不可用當今之電腦視之。 「文昌一號」是書,主要對象為「窮苦學生」,成本宜低,能襄助希望工程,庶幾無過矣!尚有「文昌二號、三號」,可加觸摸面板,有虛擬鍵盤、可納各種輸入法,此外尚有語音輸入、手寫輸入等。此乃「生意」,人人會做,毌庸老朽置喙也。 數碼網僅用IP,無須TCP,此技術電信業者皆知,僅不知者不知也。 傳輸技術老朽另有蹊徑,若活得夠長,未得痴呆症,當會一新世人耳目。 下載速度不過受限於設備的規模,本企業所發展者,採平行處理技術,當指前者。 |
#舊 452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8-31] |
主題: (問一﹚人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所被賦予的天命是什麼﹖又應如何避免自命不凡的 陷阱﹖ (問二﹚先生所言,一語道破商業、經濟的虛無表相,然現今世界多數人所學之知 識(晚輩所學為企業管理﹚無非只是加速人類物欲的輪轉與自我的毀滅。不學,個人生 存堪虞;學了,生存、生活問題解決了,卻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無益於人類 前途。雖然先生給了人們一個兩全其美的示範,但是多數人並沒有像先生這樣的智慧與 、機遇與能力,只能在兩者擇其一,而在這樣的矛盾之中,如之奈何才能求得兩全其美 之道﹖ |
回應﹕ 定義﹕「天」為公,「人」屬私,全數之「私」(不僅僅人類﹚之和為「公」。 前提﹕私悖公無利,人離天不存。 假設﹕某人能知「天命」。 結論﹕此人必係「無私」者。 反之,此人將以私害公,挾天命以遂私心,與前提不符。 人人皆生存在「天命」之中,但非人人得而知之。何也﹖由宇宙演進可知,由無到有,由有而增,層次漸高,始有人類。再由人類而觀,精神認知亦同宇宙演進,及於最高層次,人乃知有天。即令知天,又分層次,直到極處,始能得「命」而「令」行。 人不需知天命,其一舉一動、一行一為,悉皆受「天」所操縱,如傀儡然,可謂之「生存」。其生之存,無非為一己之誘,以便於受天之控制也。 既而時序變易,於生存中經驗積累,有文化以傳承焉。於「存在」之餘,有「活動」供追尋,繼而領悟人、我之間,時、空之道,是稱「生活」。生活雖在環境之掌控中,但個人心智活潑自在,若陷溺於自我,是私性之本能;唯有念念不忘大公,去私寡欲,是時,人已非「我」,其非「天」者何﹖ 既為天,當知天命,是則,知與不知已無關緊要,「天人合一」足矣! 是「天命」不可知,亦不宜自以為知,行之無私,斯為「天命」! 自命不凡,是不知「天命」,但自以為知之「自戀心態」。蓋眾人形形色色,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美有醜,有是有非。高之於低,大之於小,美之於醜,是之於非,是自以為不凡之因。然高者有小、有醜、有非,不凡者祇見己之高、人之低,未見他人之大、美、是也。若人謂﹕「是矣,吾固高、大、美、是皆全,豈非不凡乎」﹖ 非也,高者難以從俗,大者無處可容,美者一時之見,是者眾矢之的,人間萬事皆有正有負,利害參半,有一得必有一失,不能一概而論。人若見一己所得,是已得一失,再若僅計己利,不知其害,是「不知天命」之明證也。 人若知「天命」,是知「天」有「命」也,人奉行天命,是僕從之職,凡之又凡也。人要表現其「不凡」,是私,假天之命,是私之極也。故人宜「謙」,謙者,於《易經》為「高山屈居地之下」,人之至德也。人因自卑而倨傲,唯有自知而謙恭,謙恭盡責,大公無私,是知天命也。 「自然是謂道」,刻意追求「兩全其美」,是不美也。人但「無為而為」,世事必歸之於自然之道矣!縱若不能,世事亦有其自然之因果,無庸自擾。 天機勿測,忮求難通,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
#舊 462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9-04] |
主題: 「卯午之間,厥象維離;八牛牽動,雍雍熙熙」,以此觀《推背》之言,此景今明年將現;易道廣大,實妙不可言。先生此役,果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然吾輩自不可僅倚天意,當盡力而為!盡力而助! |
回應﹕ 先生所言乃第四十八象,而目前尚待印證第四十四象,彼朱非此朱也。 |
#舊 463 留言者:陳智民 [2000-09-04] |
主題: 問一﹚先生曾於《智慧之旅.金秋》的最後部分曾言人之行為乃流程之必然,人心並無法改變與控制行為。但我亦和小杏子面臨同樣的知障瓶頸,無法「懂」其中微妙道理。個人舉一個例說明問題所在,人常在面臨重大選擇時會產生猶豫不決的現象,若流程已定,則此人最後的選擇早已決定,人的猶豫不決並不會影響最後的選擇。然問題是,人在猶豫不決的主觀當時,必認自己能影響選擇,可是客觀事實的另一面卻否定了此主觀認知。晚輩的「不懂」在於無法處理這樣的「矛盾」,請先生指點迷津。 |
回應﹕ 人之思維能力有限,常見葉不見樹,見林不見山。待見得山河大地,雲飛在天,又無視乎蟲魚蒼生矣。人心乃一己經歷之所聚,所知所識者,僅是人生無窮億數之一,更何況於宇宙真實﹖不知不識不足為異,略知略識不過啟蒙也。 人若得見一隅,求其同,則隅隅盡知,是稱為「智」(知日之同也﹚。但凡一隅,必與他隅有異,知其異無盡,是可以「知」(出口如矢﹚。今人但見其異,逐而求之,異中有異,究之於粒子、夸子,無一盡同,是無止境也。 若以究異為科學精神,則大謬不然,舉凡牛頓、愛因斯坦,無非求同以得其理者。所謂科學精神,須以實證為圭臬,故究之於異實為手段,證同為目的。然因手段所衍生之科技得以改變生存環境,今人即誤以為科技等同「真理」矣! 人之思維亦然,主觀之思維是「異」,客觀之變化為「同」,異同之間,的確矛盾重重,但於世事,一隅三隅,無不相同也。 茲以「理則」證之(理則不宜濫用,蓋文字語言陷阱處處也﹚﹕ 客觀真實﹕宇宙人生皆屬「不可分割之連續性動態流程」。 定 義﹕不可分割=微分至無盡,猶有待分割者。 連續性 =前後相連接。 動態流程=變化的過程。 前 提﹕於人生中截取任一段流程,因客觀真實不可分割,故僅能代表「連續性 之動態流程」。 假 設﹕此流程之前端稱之為「因」;後端稱之為「果」。 推 論﹕因、果必然連續相接,也就是說﹕「果生於因」。 若取一段「思維」為例,思前是因,思後為果,亦出自必然。 所謂「矛盾」者,是主觀之異也,流程前定,何從改變﹖實則人難以客觀,僅能見樹而不見林,無法理解客觀流程。此一吊詭,正是流程中人生任務所在,否則,人若盡悉流程,人已為「天」;再若人人皆「天」,人類何在﹖ |
#1393 留言者:陳智民 [2002-05-11] |
主題:購書 等待電書上市,足足三年有餘。此時不買,更待何時。願購紀念電書兩本,略盡棉力!(懇請老師簽名) 軍旅生涯歷鍊,方知人世真實。再過半年,行將退伍。期待年底退伍之時,有緣受教! 祝先生大業早成,文化得興,以遂浪子之遊! |
回應﹕ 可。 |
#2100 留言者:陳智民 [2002-08-23] |
主題:溝通 一、問題動機﹕ 晚輩於軍中主財務工作,由於任務眾多,致開支浩繁,經費產生透支窘況。剛好本月營上某單位於外參加測驗,上級撥發一筆款項,作為該單位在外之用餐伙款。而營長極欲浮報此筆預算,以一舉解決「經費透支」的問題。以下節錄關鍵之對話﹕ 營長謂﹕「公款公用,合情合理﹕單據皆有,何來違法﹖」 對曰﹕「起心動念,動機違法;造假結報,行為違法。」 營長慍而言﹕「所作為公,非為私用。」 對曰﹕「雖為公用,事實違法,倘若從命,於心難安。」 營長復言﹕「吾選汝為營行政,乃望汝助我一臂之力,而今卻成阻礙。」 對日﹕「輔佐營長,本是職責所在。然此事違法甚多,影響所及,關乎三人(營長、營輔導長、我)前程,營長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啊!」 營長思而後言﹕「如汝所言,實報實銷;然而年度結算之時,透支何解﹖」 對曰﹕「開源節流,杯水車薪;營長墊支,心有不甘;倘若營長執意而為,屬下只好自行吸收;此舉屬下心可安、法可守,而營長題可解、事可圓;一人犧牲,兩全其美!」 只是營長冷冷對曰﹕「不必!此事我和營輔導長商量,汝只需照辦。」 事後在營輔導長的勸說之下,營長最後妥協、不再堅持。公款實報實銷,已挪用部分由營長墊支補足。 二、問題立場與內容﹕ 綜觀此事,晚輩認為是個上下之間「溝通」的失敗案例,主因或許是我自不量力吧!妄想能對營長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兼嚇之以法,使其知難而退。卻忽略了以下諫上的成功機率與可能的後果。不但目的未達成,連彼此苦心建立的信任關係也受到嚴重傷害。關於此事,晚輩想請教先生的是﹕ 1、以此事件的溝通過程為例,晚輩錯在哪裡﹖ 2、站在溝通的立場而言,針對不同對象,其溝通的原則、殊異的訣竅、所應注意的事項為何﹖ |
回應﹕ 1,錯在固守成見,不知變通。做人的原則是﹕大節宜堅持,小處宜靈活。 營長為公,公款公用,只要沒放進私人口袋,就問心「無愧」。爾只知堅持「 合法」,而導致「情理」困擾。若談動機,動機何在﹖ 2,有利求公,無利屬私。委曲自己,方便他人。 |
#2242 留言者:陳智民 [2002-10-01] |
主題:電影主題萃取之訓練 以電影為例,在訓練主題萃取的過程(資料還原、重組、分析、歸納)中,晚輩有幾個問題想請教朱老師。 一、資料還原階段﹕ (問題一)在資料的分類上,一劇之「事」、「情」、「理」、「法」所指為何﹖ (問題二)一部電影通常含有多段、一段有多場、一場合多景(鏡),面對龐大的資料,應以何立場(客觀、主觀、他觀)、何層次(段、場、景)、何主軸(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做為所有資料的聯結中心比較恰當﹖(目前晚輩只能做到以「主觀」、「段」、「地」為中心之資料內容的同步記憶,事後再依此聯想) (問題三)索引的建立跟不上電影的播放速度。目前必須反覆觀看加上筆記,才有可能銘記在心。請問先生有何良方﹖(以下為針對紅提琴第一段義大利一場所做的地人事的索引筆記,請老師指教有何) 地 人 事 布索提工作室 布索提、諸弟子 布索提對弟子提琴之評價 潔西卡之家 潔西卡、布之妻 布妻之命運 布索提工作室 布索提、布之妻 布妻之不安 布索提工作室 布索提、布之妻 布給孩子的禮物 布索提之家 布索提、布之妻 兩人對未來之期待 布索提工作室、布索提之家 布索提、布之妻 布製琴、妻難產 街道 報信人 布妻危亡 布索提工作室 布索提、報信人、弟子 布妻危亡 街道 布索提、報信人 布妻危亡 布索提之家 布索提、布之妻、潔西卡 布妻亡故 牧師、醫生、助產士、 僕人、報信人 布索提之家 布索提、布之妻 布抬妻至工作室 布索提工作室 布索提 布以妻血成琴 二、資料重組階段﹕ (問題三)電影有時為增加效果,常採用特殊的拍攝手法(如時空交錯、順倒迴敘穿插等),而犧牲了劇情的連貫性。為了便於進行主題萃取,資料重組是否有其必要性﹖ (問題四)面對多線發展劇情,如何分辨主軸與橋段﹖ |
回應﹕ 電影編導是四年的大學課業,怎能四問而決﹖其中涉及思想、文學、戲劇、藝術、表演、技術、設備、剪接、特效等項目,不能一概而論。 此外,電影是「綜合藝術」,淺至平沙,高至巔峰,幾有天淵之別。有興趣者,須多看多想,多學多問(問題要明確精準),擇其優者分而析之。唯有人鑽研其中,終生一無所成,關鍵在於「才華、苦功、理想、機緣」,四者缺一不可(做明星例外)。 老朽之學生,已「掃地多年」(多者已有六年),月前才開始正式授課(但時已至,數月可成)。若人一時見獵心喜,難以致遠,不如做個客觀之觀眾,還可品頭論足。 僅就所問,簡答如次﹕ 1,事=時間開始到終了,人、物的關係變化。 情=人主觀認知的心理狀況(客觀=共感)。 理=事件的因、果關係。 法=事件的體、用關係。 2,場、景、鏡因編導之主觀而定,客觀者是觀眾,無一定之規範也。 文學、藝術作品,皆須執著終生,非如此簡單也。 3,電影藝術沒有「速食」,起碼要十年「寒窗」,否則,淺如薄紙也。 老朽記憶欠佳,萬事過目即忘(淺層記憶最多只能記一天之事,否則當機)。 細節如斯,不過枝微末節,恕無法「指教」。 (沈補)若真要研究劇本或分鏡,一部電影看上十幾遍是常事,良方就是下工夫,別無他途。 4,如係「好劇本」,主軸必然前後呼應,一體成型。橋段可有可無,是有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