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20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13]
主題:系統概念探究之問
  首先恭賀先生之網重開、電書橋頭堡之役定。而助眾生脫愚脫貧之理想,又往前邁進一步。晚輩有幸和先生結緣年餘已來,人生觀念大開,得知人生尚有「蹊徑」。也明白先生之所以能為今日之境界的關鍵所在就是「對於真理鍥而不舍的追求態度」,種此「因」在先,才能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果」。晚輩今日所缺,即缺種此「因」也。來月初,晚輩即將入伍,恐怕能向先生則教機會所剩不多,故晚輩希望將半年已來所累積的問題,擇其精要者逐日向先生討教,期在入伍之前,能夠一釋心中之惑。望先生海涵,祝先生大業早成。
  <問一>、對於探討概念系統的各個部分(體用因果、介基結性應)時,對於「如何(how)」發掘出各部分的「什麼(what)」及「為什麼(why)」,其共通的「原則」為何﹖殊異的「訣竅」為何﹖所應「注意的事項」又是什麼﹖
  以及是否有一「固定的探討流程」﹖先生可簡略言之,晚輩自行領略其中微言大義。謝先生賜教。
回應﹕
  1,閣下年紀尚輕,正是人生起步之初,努力不懈可也。但不宜追求「有所成就」,蓋學無止境,「成=戊+午,止於陽之盛也」,「就=京+尤,大之極也」,若既盛且大,人必驕而自滿。驕必敗,滿必溢,是虛且妄也。
  2,如(如=女+口,口令之女從之,等同也);何(何=人+可,可者僅也,人有未足者)。「如何」者,「等於所未知之部份」也。
  什(人+十=多、雜)麼(麻+=小麻)指很多雜亂細瑣之絲麻,須加以分辨者。為(為=象形會意,有所做,實行也,實做),「為什麼」等於是「去實行」。
  閣下所問者,實一大事,相當於﹕「將各種未知的事物,分辨認識後,加以實現之系統方法。」其中包括「觀察、分辨、認識、判斷、控制」五大命題!
  問得甚佳,若簡而言之,掛一漏萬,是答者不負責任。再若一一盡述,則相當於十套《宇宙浪子》,是兩難也。
  3,同上理,如得一「固定流程」,人生將是死水一潭。何也﹖日日吃漢堡,雖老美也難以下嚥。是故,老朽僅可提供「原則」,閣下悉心參之,如同練功(功=工+力,不斷工作所得之力也)然。
  須知人之適應能力甚強,適應者,至任何環境皆能自處,故須靈活處變。固定流程者,若人工所建之渠道,由所源至所止,僅「立場」已定,「目標」明確,由立場到目標之間,水固定不變之流經過程是也。
  4,原則上,上述五大命題應分別練習,如練功夫然,基本招式純熟,智慧自生。
  觀察(目觀意察)宜廣,重點有二﹕一以自己立場觀之察之,務使成為本能(潛意識的一部份);再以他人立場印證之(宜求證於有見識者)。觀察所得,有已知、不知、未知。已知者力求知之正確(符合經過時間考驗及前賢見解者);不知者期能成為已知;未知者不妨猜想,將明確不知者假設為一變數,餘者以已知代入,一一推衍,久而久之,去蕪存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分辨宜精,重點在於不離「對象」本體,千萬不能有所混淆。分辨之內容屬於同一「層次」,是水平思考的範疇。層次指一事物的結構方式,在一種分類下,僅有數量之別。待分辨後,能記憶在腦海中最好,否則以紙筆記之,以免遺忘。
  認識宜深,深指層次,屬於垂直思考。要將別的分類匯聚交集,統一交錯,歸納之,容匯之。將各種相關、相當、相反的資料都建立「索引」,知道其全方位的聯結應用關係,以及主觀客觀的立場分別,才能謂之認識。
  判斷宜速,判斷是應用的第一步,以便採取行動,故其時機最關緊要。判斷有個原則,必須先知道對象的立場及目的(也可以說是起點及終點、或是一端到另一端)。在立場與目的之間,劃一直線,最短者為正確。
  控制宜嚴,人最大的毛病是律己不嚴。所謂控制是以己內部之力,處理外界之事物。人如不能律己,又如何律人(問題亦然)﹖所以常常以「社會、團體」的權勢,或是「暴力、痛苦」迫他人作利害的抉擇。這種方法不能用在解決自己的問題上。因此,就算征服了世界的成吉思汗、亞歷山大也不能得到「智慧」,無法解決「問題」。
25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15]
主題:思維
  道德經云﹕「物壯則老,不道早已。」,先生之教誨,晚輩謹記在心。晚輩今日請教之主題是關於「思維」,共有七問。而為求問題之連貫性,故晚輩一次問畢。然先生若有不便,可逐日分批答之,謝先生賜教!
  一、思維之前
  <問1>思維的工具(大腦),其效能(觀察、注意、辨識、聯想、意志、判斷、控制與記憶力)是否有改進的空間﹖又
  該如何改進﹖
  <問2>「前提」、「假設」、「比較」、「邏輯」、「辨証」與「推論」是否各為思維的方法之一﹖
  <問3>若思維的素材(資料)不足,是否思維就無用武之地﹖
  二、思維之中
  <問4>「前提」與「假設」有何差異﹖
  <問5>思維常需「比較」,而比較時,選取多少時空範圍的資料才算適當﹖其多寡、長短的取捨之道為何﹖以「戰爭」為例,在空間上有政治、軍政、文化、經濟戰爭等;在時間上有一年、十年、百年、千年戰爭等。時空資訊選取範圍的多寡勢必影響結論的正確與客觀性。
  <問6>什麼是「邏輯」﹖怎麼知道自己或別人的思維合不合邏輯﹖又如何訓練邏輯﹖
  三、思維之後
  <問7>如何「評估」、「驗証」思維結論的「正確性」、「合理性」、「客觀性」與「完整性」﹖
回應﹕
  1,思維功能純屬後天,用得愈勤,思維愈精。
  〔觀察〕﹕在感官作用時,用心為之,可免於胡思亂想,日久即養成習慣。
  老朽曾利用坐馬桶、等車時練習之。如磨石地板之類(任何圖形),其上有各種不同之點,老朽試著將點連成線,使成某一已知圖形,或猜測在某一範圍中有多少點,或設法求一直線等等,不一而足。
  若在人群中,觀察各人表情,猜想其心中所思,其身份作為等等。日深月久(迄今老朽已成習慣),遂養成一見即知之「天眼通」矣!
  〔注意〕﹕非思維功能,「專注於意識」即是。此時不可思維(無「注意思維」之可能性,「專注於思維」是指思維不受他事影響),始謂專注。
  〔辨識〕﹕屬於感官硬體的機能,當感官接受刺激後,即得知其「體」。辨識之效率可以訓練,如前例,再多加一與已知事物之比較過程即可。
  〔聯想〕﹕聯想應專致於主題,切不可與前三者相混。蓋其性質相反,與前三者,尤其是觀察絕對牴觸。聯想(以概念為主)時,不可觀察、辨識(以刺激主),要潛心內視。注意力要集中,最好有系統、有條理地想,想了要有結論,否則不可中止。
  先採某一觀點(老朽以「人事時地物情理法」八門為系統方法,否則不知想到何處矣。如思及人,人數眾多,則以倉頡字序輔助之),按前述八門,逐條尋找其相關性。將此相關點用心記下來,再作另一門的尋找。
  如未養成習慣,在過程中極易遁入虛無,很多人就是如此將生命浪費殆盡!最好能帶一筆記本,連續想時不難,想到轉折處,記一段重點,待回頭時再用。
  〔意志〕﹕意志與思維無關,可以訓練,但非常困難。因意志力是生命所擁有者,以應付生存所面對的困境。原則上,意志力與生活程度成反比。是以古人說,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勾踐臥薪,陶侃搬磚,都是不易之事實。
  〔判斷〕﹕判斷宜因功能性分開鍛鍊,觀察是否正確﹖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持久﹖辨識是否有效率﹖聯想是否明晰﹖是否完整﹖控制是否成功﹖
  重要的是,要用客觀印證,否則流於主觀,自以為是,盡屬虛妄。
  〔控制〕﹕控制亦與思維無關,只是一個指令,實現一個動作。若勉強言之,應指「自制」,係「自己控制自己」,純係習慣成自然者。
  若言「控制」涉及「思維」﹕「思維如何控制他人」,則可稱為「謀略」,不可為也!蓋真相是無人能控制他人(人只能控制非人)。即令人為利害所制,亦純屬「表相」,心中所思難為人知。天道好還,保留「人心」一點私密空間,連仙佛都無法侵入(若言「天眼通」,亦只能通及思維時的一些情緒徵兆,若人不思無念,則無管道相通也)。
  「自制」純屬對己,人乃群體生活、且有靈智之動物,能控制自我,方可稱人。
  一般動物只有因傷害而生的懼怕,並非「自制」。幼兒本無自制能力,在人際交往中,亦因害怕而始。由於人類建立了文明,有了經驗準則,人可化恐懼為「自我克制」而得利,遂逐漸養成此互利之習慣。

  2,不能稱為「思維方法」,而是一種客觀的印證基礎。
  蓋思維方法是靈活的,只能根據性質分類(如水平思維、垂直思維,抽象思維等),而不可限定,一限即變成食古不化矣!

  3,若無素材,思維當然無所用武。但人生不可能無素材,只能說個人因生活環境殊異,故經驗素材有所不同。是知,人受限於環境,各有其適應條件也。
  古人知識不豐,但所思極精;今人所知繁雜,其結果是泛而不通矣!

  4.在驗證某一種觀念時,如無共同標準,容易流於各說各話,互無交集。古希臘人經常討論宇宙人生,深知其苦,於是發展出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討論方式,是稱「三段論法」。第一段要提出一個範圍,以便於討論,是稱「前題」。
  前提需要用另外一種觀念來印證,故此「假設」某一陳述。再於「前提」及「假設」中,「推出結論」,是名「推論」。
  至於三段論法是否真實,並非重點,但有了這種方法,客觀驗證極易。
  例﹕前題﹕思維是人的特徵。(a=bc)
    假設﹕我是人。(d=b)
    推論﹕思維是我的特徵。(a=dc)

  5,比較時,不在於選取多少時空參數,而在於性質的異同。如﹕一個桔子與天上雲彩相比,如果沒有相同的性質,從何比之﹖如果比顏色,桔色與白色比什麼﹖只能說個人主觀的喜惡而已。如果比重量,當然是桔子重;再如比大小,雲大。
  不要輕易使用「時空參數」,那是在討論基本的宇宙觀時,業已無詞可用(任何概念都有特殊領域,易導致誤解),只得採用一些中性的名稱者。
  若談「戰爭」,需知戰爭為一「事件」,事件是指﹕「從某一時刻到另一時刻,其間所生的過程,涉及交戰、爭執的人類行為。」
  因此,可想全部事件,可想局部事件,可想事件之因、果,當然可想事件的內容。因為已經選取了主題,所以範圍已被決定了。
  至於影響結論的客觀與正確性,全靠判斷的訓練。

  6,邏輯是研究思考形式和法則的科學,即論理學或理則學。泛稱法則、常理。
  合與不合,可以三段論法印證,更明確者,可以數學式表達。訓練之課業極多,有「邏輯學」、「數理邏輯」可學。
  辯證,推論是邏輯方法,邏輯方法只能供驗證之用,以之思維則殆矣。

  7,思維未必以實用為主,如涉及宇宙、人性,不能印證,也無需印證。舉凡與物質有關者,可以驗證,也必須驗證,可以用邏輯方法為之,或作實驗亦可。
  其正確性以能實現為標的;合理性以合於前提假設為原則;客觀性以環境之程度為標準;完整性以所知的極限為範疇。
27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16]
主題:體用因果
  <問1>體是概念可供認知的表面現象嗎﹖但每人在不同角度(水平)、不同層次(垂直)對於概念所視之現象不一。是則,在一體多面之下,該如何界定一概念之本體﹖以水為例,其體可以是「液體」、「H2O分子結構體」、「能量
  體」,不一而足。
  <問2>用是什麼﹖(效用﹖應用﹖作用)
  <問3>概念之體用因果無窮無盡,在限之予「動機、目標、方法」的過程中。根據立場之不同,可能會有同體(因)同用(果)﹖同體(因)異用(果)﹖異體(因)同用(果)﹖異體(因)異用(果)的產生。而在同、異之間,其取捨的原則是什麼﹖是依個人主觀的立場限之,抑或是眾人客觀的立場限之﹖
  <問4>在依「動機、目標、方法」限之予概念之體用因果時,體用問題不大。但用在因果,晚輩不甚明白。以「水」為例,水之動機(因)﹖目標(果)﹖請先生略示其理。
回應﹕
  1,體是表面認知的現象,不同角度、層次所見不一。故在一體多面下,主觀有主觀取捨,客觀則必須見及各面,不可一概而論也。
  2,用是體之功能,如見「圓」,知圓易動,不傷己,故「可愛」。見「尖」,其體一端小,一端大,易侵,可傷,是「可怕」。「可愛、可怕」即為該體之用。
  3,體用屬靜態之認知,無「時間」之參數。因果是動態認知,必有時間。體用因果雖無盡(人生人世本無盡,以簡馭繁不是化繁為簡),如何取捨,端視立場、目的而定。千萬不可求一法門,一刀斫之!果如此,與愚全同矣!
  為己,其立場即屬主觀。為人,是立場客觀。
  4,如前所云,因果有時間因素,「水」屬靜態,何來「水之動機目標」﹖
34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18]
主題:瓶頸
  <問一>在面對未知、解決未知的過程中。倘若遭遇臨瓶頸而無人可問,一切只能靠自己之時。是則,瓶頸的自我突破之道為何﹖尤其是對於全然未知的問題,我想先生在這方面定有豐富的經驗(漢字基因、智慧學、中文電腦..)。請先生指導晚輩一二。
  <問二>我想找出「以簡馭繁」的法則,卻往往陷了「化繁為簡」的窠臼之中﹖其中的問題關鍵是什麼﹖
回應﹕
  兩問實一,人生大道,唯有「行者」自知,無人能代答也。既而「行」於「道」中,多讀聖賢書,慎思之,明辨之,不求急功近利,日久年深,其惑自解。
  以簡馭繁者,是先知其繁,歸納而得其簡也。人見繁而避,萬事從簡,是空且乏,無繁可馭,是故未悉有一簡單之法門可得。
  某煩於多讀多思,希能學一簡單之絕技,有識者教之用「斧」,曰﹕「斧者,鋒銳而力猛也,一斧砍之,萬事皆簡也。」某喜而受之,盡得所傳。後至一桃園,園主徵人採果,某曰﹕「某有特技,可敵數人。」錄之,委以採桃。某大斧砍之,其樹盡去,落果遍地,簡至無完桃可採矣!
  此可謂「化繁為簡」也。
47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22]
主題:<基因三問>
  晚輩先謝先生指教。
  <基因問一> 「探討概念基因的角度應從何切入﹖(結構﹖體用﹖因果﹖)」
  概念基因常包裹在隱幽不顯的細微之處,晚輩時常在探討基因的過程中,常面臨不知從何下手之感,徒呼奈何!
  <基因問二>「一概念系統基因探討的極限應到何者為止﹖(是該概念系統所屬層次﹖)」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基因之內更有基因,究之其盡在何處﹖
  <基因問三>「分析概念系統所得之各種組合要素,當依據什麼原則來判斷那一要素就是系統之基因﹖」
  以戰爭為例,其組合要素(純屬晚輩看法)有「衝突」、「對立」、「形勢」、「謀略」、「攻防」、「力量」、「勝負」等。依基因定義是一系統基本的因素,則上述要素似都符合定義,如此,當依何者選之﹖或根本不在上述之列﹖
  <答格式之問>
  曰﹕「對話」式也,其前後或敘事、或述理,以建立讀者完整認知。
回應﹕
  1,「探討概念基因」須先知什麼叫概念﹖概念代表什麼﹖如何歸納﹖此題目太大,老朽集數十年精力,非片語可解。既已有「漢字基因」,且先習之、熟練之、用之可也。待掌握、理解後,再作探討(同一水準,始可相互探索討論),猶未為遲。
  2,「基因之極限」亦如前述,學者不宜好高騖遠,基因尚未明,談何極限﹖
  3,「戰爭」也者,乃一「事件」,非「概念基因」,故無從回答。
  為學者,應腳踏實地,由淺入深,否則「基礎」鬆散,堆砌必垮!閣下有意「探討」思維哲學,必須由各種哲學論著下手,究之精,始能用之靈。「漢字基因」僅為工具,用之可成器。若欲進一步探究,必須先掌握各種「既有的觀念」,以及「文字所代表的認知」,比之較之,此外,絕無「簡易之法門」可得。
  以煉鋼為例,鍛之鍊之,以求其精也。苟若於鍛鍊之際,加東加西,無所不加,亂成一團。其所得結果,乃糟粕,非鋼也!
  閣下三問,率皆「諸象摻雜」、「雞鼠同籠」,是治學不夠嚴謹之弊。須知「問」者,口從門出,一語道盡門中丘壑,深淺皆露也。是以,問者應由簡單觀念問起,由淺入深,不可「一問盡顯胸中才」。尤不宜先預設答案(如第三問戰爭之內容),再問其餘。如答案正確,所問為何﹖否則,答者否定之,是失禮;辯駁之,是失態。對老朽尚無妨,若是他人,是為難也。

  所答之「格式」,請參考第48問。
50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23]
主題:問題就是自己
  先生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晚輩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我自己,晚輩並非不知道,只是多年來一直不願去面對、正視與解決,為什麼﹖還是自己的問題,就是律己不嚴、意志力薄弱。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晚輩會好好閉門思過。待來日基礎真正紮實了,再同先生請教。謝先生連日來的指教,晚輩不勝感激!
回應﹕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宇宙浪子》中,錢昆其人者,代表所有知錯想改之人,問題在「錯在何處」!閣下所言「錯在自己」,誠然誠然,但在「自心之何處」呢﹖
  「律己不嚴」不是「錯」,是「天意」!人最高的能力,為「預知」;但最強大的力量,卻是「意志力」!當人能自律,即已具「意志力」矣!於是,大利大害隨踵而至焉。是以「天機奧妙」,不到不得已,不會給予人「自律的機會」。
  不妨用邏輯三段論法證之﹕
前提﹕「自以為是」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假設﹕人人皆能自律。
推論﹕人間將永無寧日。
  那麼,人將如何自處﹖老子說「無為而為」是也!不必在意自己能否自律,為人只要知己知人,安分守己足矣!
  《易經》首卦,乾一爻﹕潛龍勿用,意指人人皆潛龍也。二爻「見龍在田」,為何不寫為﹕「有龍在田」﹖見者客觀之見也,自己認為「有或是」,皆非天意。
  但「天道好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兩力相等而方向相反。物理、天理、人理悉然,是宇宙能量均衡必然的規律。當人間事件發展到某一地步,就會有某一類人受到刺激,「奮發自律」以資平衡。
  閣下如有足夠的理由,必能自律,否則為「自律而自律」,是自找苦吃也。關鍵問題是切勿希望﹕「反作用力大於作用力」,此乃偏激,不可能也。人心常將一些問題放大,不願「原諒別人」,故累積成癌矣!
  以閣下當前狀況,不宜選擇「思維」作為努力方向。蓋心若不平,意即有偏,所思所想,必走偏鋒。苟有所成,對後人將利少害多;若無所成,對閣下是不公也。
  老朽修道人也,由自傳《智慧之旅》中可知。幼時災關連連,青年情關處處,所幸能不激不憤,處之泰然。最終上邀天寵(何嘗不是天譴),得膺當前之責,蓋「道法自然」,得失非我,是則可「任重而道遠」也。
  有一至友,年近半百,足跡未涉楊梅半徑十公里之外。其為人也,安分守己,樂天知命。老朽來港之前,酌量再三,將台灣所留之公司托付於彼。其人任俠好義,一口承諾,故此老朽方能親率弟子,轉戰南北,其豈非飛龍在天耶﹖
61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24]
主題:再答格式之問
  先生不愧為大智者,箋箋數言,一語道盡晚輩未曾發現之盲點。是的,晚輩過去太強求、太急功、太好高鶩遠、不踏實,故自討苦吃,誠如先生所教,當秉「心齋」。來日軍旅生涯之磨練,當是個人新生的契機。此外,晚輩已決定從漢字入門,一點一滴從頭再學起,不計成敗,直到徹底了悟漢字的真相。還望先生多多指教!
  <再答格式之問>
  天- 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 各種角度的各種認知
  地- 特定的主題
回應﹕
  三才請見答案。
  欲學漢字精義,尚請稍安,老朽正日夜趕工,撰寫《新易》中。本書共分三集﹕「字義」乃《漢字基因字典》,正待大肆翻修;「詞義」為《漢字理解》;「句義」為《漢字應用》。此工程之浩大,不言可知矣。
  捫心自問,敝公司所開發之新項目已難以數計,怎能再作他圖﹖實則,非老朽貪多,漢字不興,真理難明也!而欲興漢字,絕非《新易》一書可成。正如上述之「三才」結構,欲成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同理,「主題、事件、理論」不能偏廢。
  主題﹕復興漢字,相當於振興中華文化、發揚人類智慧!
  理論﹕可著書立說,但怎知不是「唯心之論」﹖
  事件﹕需要實證,老朽目前在「文化傳信」之工作,正為「用事實證明客觀之電腦可以理解漢字」,其責任重大,若愚公之移山然。
  是以,先要有「天」。待主題浮現後,繼而要「地」,闡釋理論,最後用「人」證明之。然而,今日「漢文化」式微已久,真理蒙塵,以老朽一己之力,顧頭難以兼尾。「理論」尚未竟功,必須先有「行動」,逐步爭取社會認同,實步步維艱也。
  結合「意念、科學、行為」之「天、地、人」三才,能開創人類文明之新紀元,才是「智慧」。惟生命進化已有數十億年之久,智慧為其結晶,豈是一蹴可及﹖
  是以老朽待「行動」告一段落,再行隱遁,以便全心全力將《新易》完成。屆時,「漢字」成為「智慧科學」,人人可藉漢字而得智慧,是善莫大焉!
73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25]
主題:<概念分類>與<漢字字首、字身>
  細思古聖先賢之預言,體察現今環境之狀況,再觀諸先生之所作所為,是則中華文化再興之日已不遠矣!巧合也好!天意也罷!晚輩三生有幸,能親自見證事件的完整經過,人生也算值回票價。先生辛苦了,工作責任雖重,但望先生與諸伙伴多加保重!
  <問一>依先生撰寫《宇宙浪子》之三才格式(主題、事件、理論),個人若用之以歸納、印證人間萬事萬物、所知所識,是否也不失為一種「以簡馭繁」、「納須彌於芥子」的方法﹖
  <問二>漢字基因中之「概念分類表」,晚輩在學習的過程中(先撇開分類內容的正確與否不談),除部分概念項目可依「對稱性」、「相關性」聯想記憶外,其餘只能靠死記為之。而十六進位的安排,對晚輩的記憶亦助益不大(或許是記憶力差的緣固)。「故針對概念分類的記憶而言,先生有何建議﹖又晚輩是否可以在不失分類的意義前提下,自行調整分類(屬以下)的排列位置以幫助個人記憶﹖(純個人應用,應該不算侵犯智慧財產權吧!)」
  <問三>漢字字首、字身在上下左右是否有特殊意義﹖在解析漢字時,若混淆了字首、字身,是否會造成字義的錯誤認知或解釋﹖
  晚輩謝先生指教。
回應﹕
  1,正確。
  2,問題在「理解」不純,渣滓太多。自行定義不妨,但若不能實用則無益矣!
  3,上下左右內外皆有意義,但古人所定並不嚴謹,老朽將整理之,另行公佈(本人應邀參加七月在北京舉行之「中國哲學會議」,屆時有概念思維之論文發表)。
85 留言者:陳智民 [2001-03-26]
主題:漢字字義
  依照漢字字典的解釋,「速」=「束之而行,加快也」;但為什麼不是「速」=「行之如束,整齊、集中也」。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有二﹕
  <問一>影響字義認知順序(上下左右外內)的因素是什麼﹖
  <問二>最終字義的決定原則又是什麼﹖(除了約定俗成、彼此能會意之外),謝先生指教。
回應﹕
  漢字一任自然,速之「字首」作「乍行乍止,行為」解。既「乍行乍止」,是自然態,如何「整齊」﹖行之「整齊」者,豈非軍旅﹖乃意志使然!
  字首在左、在上,指常態(「速」之字首係在左),在下為即時態。但古人造字時並無此規律,此係根據現況統計而得,例外高達百分之十五。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