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6 留言者:阿勇 [2011-07-27] |
主題:智慧學修改建議 欣聞老師已與書商落實簽約,看來《智慧學》出版在即,值得恭喜。借助實體書的流通,希望人與智慧的距離會被拉近。 自五月新版公佈後,學生曾就部分篇章作出比較,發現無論在修辭還是內容方面,都與舊版有很大差別,特別是一些細節的解釋比以前更詳盡了。在再讀的過程之中,學生發現了一些問題,冒昧試列如下: 一,出處:自序、第五區、第四段。 原文:千載以降,因循成習,後人對漢字之概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難明個中的微言大義。 建議:千載以降,因循成習,後人對漢字之概念,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難明「箇」中的微言大義。 說明:「」內屬錯別字。 二,出處:自序、第七區、第一段。 原文:時至二十一世紀,矽晶以十倍速崛起,人類觀賞夕陽之餘,應悉黃昏已臨矣! 建議:時至二十一世紀,矽晶以十倍(於人類)的速「度」崛起,人類觀賞夕陽之餘,應悉黃昏已臨矣! 說明:「」內屬漏字;()內屬補充原文內容。 三,出處:第一章、第一節、第三區、第三段。 原文:再追究下去,還可門從哪裡到哪裡叫「香蕉」? 建議:再追究下去,還可「問」從哪<部分>到哪<部分>叫「香蕉」? 說明:「」內屬錯別字;()內屬詞語修飾。 四,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一則。 原文:一、守恆律 建議:一、守恆 說明:內文與目錄的寫法不一,但從目錄觀之,用兩個字命名似更整齊,故此處以目錄之寫法為準。 五,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則。 原文:二、排列律 建議:二、排列 說明:與第四點同。 六,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三則。 原文:三、組合律 建議:三、組合 說明:與第四點同。 七,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四則。 原文:四、壓力律 建議:四、壓力 說明:與第四點同。 八,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五則。 原文:五、作用律 建議:五、作用 說明:與第四點同。 九,出處:第三章、第一節、第六則。 原文:六、累變律 建議:六、累變 說明:與第四點同。 十,出處:第五章、第三節、第三則、第四區、第一段。 原文:只緣客觀、主觀有別,當西天彩霞高懸,有人見了贊嘆造物之慧心;有人則婉惜時光之流逝。 建議:只緣客觀、主觀有別,當西天彩霞高懸,有人見了「讚」嘆造物之慧心;有人則「惋」惜時光之流逝。 說明:「」內屬錯別字。 值此出版在即之時,不知以上建議還有用否?如有錯誤之處,敬希指正。 |
回應﹕ 謝謝指正。 一、「個中、箇中」於「其中」時通用;二者之別,在於「個」指一完整系統,而「箇」則偏重於獨立系統。以本文而論,不宜於用「箇」之概念。 二、「十倍速」已成為一種慣用語,所指絕非「人類的速度(矽族豈止快億萬倍)」,而是「宇宙進化」,不宜誤解。 三、「門」字確係「問」之誤,謝謝。 「從哪裡到哪裡」有廣義空間、性質之辨,而「從哪<部分>到哪<部分>」就太狹隘了。 四至九則、不能改,老朽定義為「律」,乃內文之根本,失律是喪失準則也! 十、「贊、讚」通用,前者無需語言夸夸之談,較合老朽本意。 「婉惜」可能難得時賢苟同,但其「婉」美不勝惜;「惋惜」只是心中不捨,未能表達西天彩霞!為文之要,不在於前人用過與否,而應貼切主客觀意境。否則,天下文章一大抄,文化式微矣! 本書已付梓,若再版,則改之。 |
#10177 留言者:阿勇 [2011-08-07] |
主題:智慧學修改建議(二) 多謝老師指正,學生過往確實過於拘泥形式,未有深入理解漢字本意,故對書中用字有所誤解。若以後「驢讀」,當探本溯源,以求認知。 上則留言雖然錯誤多多,但透過老師之回答,學生遂得略窺寫書原意,於觀念上已得益不淺。學生自知愚魯,希能獲得更多指正,故不揣淺陋,再列建議如下: 一,出處:第一章、第二節、第二區、第五至七段。 原文:感覺─感官對炁能刺激有無之傳導辨識 辨識─神經對電流訊號強弱之比較認知 認知─利害經驗儲於大腦以供生存判斷 建議:感覺─感官對炁能刺激有無之傳導辨識「。」 辨識─神經對電流訊號強弱之比較認知「。」 認知─利害經驗儲於大腦以供生存判斷「。」 說明:於全書中,在定義之句末多有句號。為求清楚明白,宜統一格式,避免疑慮。 二,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一則、第一區、第二至三段。 原文: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建議:假設:A─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1「。」 B─感官辨識刺激之性質2「。」 說明:與第一點同,可參考該節第三則之格式。 三,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二則、第一區、第三至五段。 原文:假設:A─某系統之變化現象1 B─某系統之變化現象2 A-B≠0 是為「現象差」 建議:假設:A─某系統之變化現象1「。」 B─某系統之變化現象2「。」 A-B≠0 是為「現象差」「。」 說明:與第一點同,可參考該節第三則之格式。 四,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四則、第一區、第四段。 原文:T2-T1─dT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系統生命之時間」。 建議:T2-T1─dT 「 」乃始、終之間,前後有別,稱「系統生命之時間」。 說明:「」內屬漏格。參考該節各則,如在定義後另有說明,會空「兩格」以分隔之。 五,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五則、第一區、第三至四段。 原文:假設:t─個體之時間,s─個體之空間,ts─m 個體延續態 T─整體之時間,S─整體之空間,TS─M 整體延續態 建議:假設:t─個體之時間,s─個體之空間,ts─m「。」 ( )個體延續態「。」 T─整體之時間,S─整體之空間,TS─M「。」 ( )整體延續態「。」 說明:「」內屬標點修飾,<>內屬漏格,與第四點同。 六,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則、第一區、第二段。 原文:〔定理五〕:整體包含且限制個體。整體規律曰倫理、個體自制方式曰道德,不可或缺。 建議:〔定理五〕整體包含且限制個體。整體規律曰倫理、個體自制方式曰道德,不可或缺。 說明:在本節各則之前題中,凡引用【公理】和〔定理〕,皆無加「:」於後。為求清楚明白,建議統一格式。 七,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六則、第一區、第三段。 原文:假設:O為客觀整體認知 o為各個體之自我主觀認知 建議:假設:O「─」客觀整體認知「,」o「─」各個體之自我主觀認知「。」 說明:「」內屬標點修飾。在本節各則之假設中,多以「─」表示各定義。如無特殊用意,宜統一之。 八,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七則、第二段。 原文:假設:P為總交集 p為主觀個體 建議:假設:P「─」總交集「,」p「─」主觀個體「。」 說明:與第七點同。 九,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七則、第六至第七段。 原文:推論:中國文明持續有文字記載者約五千年,漢字使用人數最多、字數最少、內容最廣。 定理七:人生而無知,須透過文字不斷學習,因此,文字之功效對人之生存影響極大。 建議:推論:中國文明持續有文字記載者約五千年,漢字使用人數最多、字數最少、內容最廣。 定理七:人生而無知,須透過文字不斷學習,因此,文字之功效對人之生存影響極大。 說明:於本節各則中,在「前題、假設、推論」和「定理」之間,多加一空行區分。為求清楚明白,建議統一格式。 十,出處:第一章、第三節、第八則、第六至第七段。 原文:推論:倫理道德可稱為人類之「智慧」;能傳播智慧之工具必具效率。 定理八:倫理道德為人間智慧,文字可溝通人類,故文字能傳播智慧。 建議:推論:倫理道德可稱為人類之「智慧」;能傳播智慧之工具必具效率。 定理八:倫理道德為人間智慧,文字可溝通人類,故文字能傳播智慧。 說明:與第九點同。 上述建議多屬格式問題,其實有點吹毛求疵。如屬浪費時間之舉,還請明言,謝謝。 |
回應﹕ 不僅是「吹毛求疵」,且是「無理取鬧」! 需知,格式者:理解之圭臬也(參差乃提示重點,非對齊了事)!不懂充懂!今後請勿來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