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7-15] |
主題:中國文化 朱老師, 學生非常敬佩老師對人生真相的精闢見解和不為名利所動的高尚情操。客套話不說了。 學生有兩個問題想向老師請教﹕ 1. 中國歷史悠久,經典名籍往往是數千年前古人所寫的。 就以 ”易經” 為例,四五千年前古人寫了以後,後人都很努力的研究其中意義。 可是,沒有人對於它作出修正或挑戰。難道古人所想的,所寫的都是完美無暇的嗎﹖ 牛頓定律能夠解釋很多物理現象,可是也有它的不全面的地方; 現代的科學家於是就對他提出修正,理論就趨向真理發展。 你是否同意我們應該對某些中國文化作出修正和挑戰嗎,以使它更準確,完美更, 否則就會變成醬缸文化﹖ 2. 胡適等人曾提倡白話文運動,目的是讓知識較容易傳播和普及。 老師,你贊成白話文運動嗎﹖可否說說你的看法﹖ 謝謝! |
回應﹕ 問得好,故樂於回答。 但奉勸網友,如認為本網尚有價值,須知絕非基於當前的留言。要考驗老朽須一以貫之,若不知過去怎知今日、明日﹖如果資料太多,不妨慢慢看。如果沒有時間,建議還是去唱卡拉ok的好,因為不瞭解尚可,瞭解一半,成了半調子才糟糕之極。 1,天下的學問不外於精深與廣博兩則,精深須求正確,廣博應見完整。前者需要時間考驗,陳久始知其香,後者則得靠空間搜集,不斷延伸開拓。前者看似簡單而難度極高,多抽象而玄奧,有人一看就懂;但若不具備極大智慧,雖參詳終身而難以望其項背。後者則看似繁雜而脈絡井然,人人可以按圖索驥,得其皮毛即可應用終生。 中國文化正因先有《易經》,這種抽象虛玄、唯智慧能通達之學問,端賴不世機緣。以至於人類文明中,中國是僅有的無宗教信仰的古老民族。因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見識過了宇宙的珍品,其他的金玉珠寶,都顯得俗不可耐! 正因為如此,中華文化可以說與大自然等壽。即令今天的中國人盡數變成美式薯條,總會有那麼一天,垃圾食物翻身,又會發現世上美食處處。更何況,最高深的「易理」或者難於領略,但算命占卜的雕蟲小技,就如同草根一般,斬之不盡,春來又生! 這種草根性學問,其實精簡異常,閣下所問,實未得其義。《易經》一書改了無數次,唯因有主觀心態及客觀應用的雙重障礙(若欲瞭解請見老朽所著各書,以及本網各講,若一語能通,就非障礙了),故若非聖賢及高德之士,改動一字即錯! 但易理則不然,「太極生兩儀,陰陽得四象,四象衍八卦」,只是二進位的基本。但其中精義,若兼之廣博,天下一攬矣!以往懂者不多,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朽不自量力,正鑽研其中,為此,老朽已犧牲人世應有之一切,且願承擔地獄掃地之苦任。否則誠如閣下所謂,值此知識爆炸的時代,一旦缺席,中華文化必成醬缸文化! 然而,老朽無意在本網討論易理,原因很多,時間不夠最關緊要。因古人之能有所突破,完全在能匿居深山,數十年孜孜不倦,於無盡的玄空中,援著懸若蛛絲的線索,把真理提煉出來。須知任何人俗務一多,閑話一生,立刻絲斷念絕!再加上凡人有功名利祿之心,若易經人人能懂能改,豈不變成兒童玩具,將宇宙玩弄於指掌之上﹖ 牛頓的物理屬於後者,由於尚不夠廣博(於外太空及超微世界,古典物理難以施其理矣),故有愛因斯坦、海森伯格的理論加以補充。再發展下去,知識範疇越廣,所需補充的疆域越多,又將有新理論出現矣! 2,老朽堅決反對胡適的白話文運動,本網曾討論多次,已談者不再論。但因閣下問得有深度,故不妨再強調一句(預先聲明,請勿諍,老朽無意說服任何人)。 胡氏的白話文是根據西式語文所改的(非宋元時的「平話」),其中最大的禍害在於「詞」的引入。文言一沖水成白話,內容也沖淡了(例﹕〔子曰﹕學而時習之〕是文言,〔孔子說﹕學習而後時常練習它〕就成了白話文。其實,本義之外尚有引申義,正因文言可能的理解方式極多,故思想價值極高,僅不適用於法律、商業)。惜乎哉!中國人本是最擅思考的人種,而百年來淪入淺盤,竟成了應聲蟲類,與西人比美矣! 這一來,表面上看文義明確了,事實上祇是將文字的理解「詞化」了,根斷源絕!於是所有中文字典都變成詞典,中國人到今天,人人只認詞彙,而不認識文字本身(不過老朽竊竊私笑焉,道法自然,不是胡釋,怎有老朱的汗字基因﹖人不信,希罕﹖老朽還不屑給人看呢)! |
#1930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7-17] |
主題:有關易理 首先,謝謝朱老師賜教 (#1912 則 )。 另外,希望老師保重,不要為金錢奴隸說的話而傷了身體。 禪說 “心境分家” 嘛 (心理狀態跟環境分家)。 另有兩個問題再想請教老師﹕ 1.最近閱讀老師有關易理的著作,讀到以下部分既驚且喜﹕ ”站在真理探索的立場,我唯理是問,畢生努力不懈。等到自己知道了真相 ,看到人生的時空流程,我又畏縮了。緣因無知無能的人,很容易依附一棵 大樹,而成為宿命論的奴隸。這種人比比皆是,若一舉一動都要訴諸命運 ,則又是一種災難。。..... ..... 易的真理就是「世間沒有自由」,接近真理的人, 自然就是服膺人間沒有自由的人。” 喜是因為學生尋尋覓覓,終於發現“真理”是存在的。 驚是因為如果真理就是「世間沒有自由」,不知道如何自處﹖ 應該抱著什麼的人生態度才會得到幸福快樂,而不失積極人生呢﹖ 2. 學生想了又想,好像從這既定的 ”人生時空流程” 發現了一個空隙 -- 它就是 ”愛情”。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為典籍說﹕ 「易學廣大,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 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但是並沒有旁及愛情。 而且,老師說易理是對事物的分類法則,大概可歸立如下﹕ 一、思想﹕象徵,思維,邏輯,倫理等。 二、科學﹕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 三、政治﹕管理,策略,軍事。 四、藝術﹕美術,音律,文學,器物。 五、醫學﹕針灸,經絡,氣功。 六、宗教﹕道教,佛教,民俗,仙術等。 ,但是也並沒有旁及愛情。 學生於是為之振奮,以為找到了自由空間。可是,一瞬間, 心又一沉,因為愛情好像跟緣分有莫大關係,而緣分 (相連接之機) 又好像命中注定的。如果愛情/緣分不是易理所管轄的範圍, 又是誰來掌管的呢﹖ 又或者是學生理解不足﹖甚至理解錯誤﹖更甚者,問錯問題﹖ 希望老師指點迷津。祝 身體健康。 |
回應﹕ 1,不是口口聲聲要追求真理嗎﹖ 假如﹕真理=「世間沒有自由」 因此﹕服膺人間沒有自由的人=幸福快樂(借用閣下所說的) 如果不相信,努力去找就是。相信,就要服膺真理,努力扮演自己的角色。 至於是什麼角色,慢慢來吧!把目下該做的事做得完美後,就漸漸知道了。 2,愛情是什麼﹖細胞分裂,貓狗交配,孔雀開屏…在易經中嗎﹖ 能有心思考,不錯了!但要真懂,得過四十!為什麼﹖因為心中還有「愛情」的 人,就還是「生理奴隸」(所謂奴隸,就是眼中只有主子的人)。 要知愛情,可以先學DNA,今天的軟綿綿,在數十億年前就決定了! 2009年註:愛心與愛情雖只兩字之別(同理,中心與中華也只兩字之別),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之觀念!愛心指有愛之心;愛情則指人為情所縛!蓋「心」是體,愛是用,有愛之心屬於超越的人性;「情」原本就是「心之青,用也」,故愛於情是動態的、兩性間的激蕩感受!說穿了:SEX也! |
#2089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8-19] |
主題:關於《宇宙浪子序曲》劇本下載問題 網管先生 / 小姐﹕ 不知道是本人的電腦問題,還是伺服器的問題。 本人嘗試下載《宇宙浪子序曲》的時候,發現﹕ Warning: Cannot add header information - headers already sent by (output started at /var/cbflabs/html/down/show.php:4) in /var/cbflabs/html/down/show.php on line 33 祝 安康。 |
回應﹕ (網管代答)正在檢查中,謝謝通知。 該聯結已修正,造成不便,懇請見諒。 網管謹識 2002/08/20 |
#2122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8-27] |
主題:概念問題 朱老師,你好。上次老師為學生解答問題,在此先向老師言謝。 現有幾個問題想再請教老師﹕ 1. 在老師的智慧之旅《金秋》中 ”概念” 部分,”八詞” 中的「狀態」詞分四類﹕有因能量變化所生的「動態」,有變化結果所產生的「形勢」,有相互作用的「介面」,也有變化結果的「辨知」。除了「辨知」外,學生覺得其他的都好像屬於 ”客觀” 的。老師可否解釋一下為什麼「狀態」詞會收在「主觀認識」中呢﹖ 2. ”身後” 收在 ”人造詞 -- 住行類”中,有沒有特別意思或玄機呢﹖ 學生這樣問,是因為覺得 ”身後” 跟其他的住行類詞 (環境、屋舍、專用、建體、通道、行具)有點兒格格不入。 3. 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問過老師﹕有雞先,還是有雞蛋先﹖ 4. 如果學生有宗教信仰 (正在考慮中),會否影響學生從老師的著作中學習呢﹖ 懇請老師賜教。祝 老師身體安康。謝謝。 |
回應﹕ 1,《智慧之旅》一書寫於1984年,「漢字基因」成於1999年,此類概念定義,尚在不斷修改中,其中變化尚多,不擬一一說明。後著者當然較先寫者為佳,兼以近日又有若干調整(因目前正在做「電腦理解」實驗,遇到問題,就要修正,故隨時可能有變化),尚未公佈,請參考本網之「漢字基因」。 老朽一再聲明,一般人為了「名聲」,做學問是為了自己。所以,作品不成熟,不敢拿出來「丟人現眼」。老朽做研究是為了中華文化,野人獻曝,是希望大家共襄盛舉。故此每有新發現(若為自彰,功利何不自享),大聲疾呼者,唯恐別人錯過機會也。 這種做法,很難「討好」世俗,甚且惹人反感。但仁者求仁,義者求義,老朽自知在做什麼,別人願不願意曬太陽,與老朽無干也。 所謂「客觀」,是以「大自然之觀」為立場,「主觀」則恒指「人」。「動態」是站在「人」的立場,觀察「概念」(根據佛家唯識論的觀點,人心不動,萬事不存)。如該等概念係因人而存在,則稱主觀,意為「因人之觀點而有之變化」,所有之動態皆屬此(人不觀察,連自然亦不存在,但那是另一課題,與概念無關)。 2,「身後」所有概念,俱屬衣住行(無食)。格格不入,祇是個人習慣而已。 3,人只有數千年歷史,自人有概念起,雞就與雞蛋同存。問此問題,是絕對「主觀」,因人類自陷於自定的「因果邏輯」中。從客觀而論,人必須具有億萬年的經歷(或根據科學、歷史),才能理解億萬年以內的事物。 客觀事實﹕雞是由「候鳥」適應環境而來,鳥又可能是恐龍的後代。 由於﹕候鳥與恐龍俱是卵生 所以﹕「在進化史上,先有蛋,後有雞」。 然而﹕如果要問「雞蛋與雞」,兩者同時,因蛋不全等於雞蛋。 4,會有,但又何妨﹖追求自己所該追求的,理解自己所能理解的,足矣! |
#2126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2-08-29] |
主題:認識的基因 首先,謝謝老師諄諄善誘的教導。 學生最近反覆閱讀智慧之旅《金秋》中 ”概念” 和 ”自然語言與中文結構” 的部分,卻對一些用詞仍然分不清楚。於是,試圖從 ”漢字基因工程(五)-- 認識的基因”中尋找答案,結果仍是一頭霧水。學生資質愚鈍,誠望老師再賜教﹕ 請問老師,學生對以下詞語的定義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有任何偏差, 懇請老師當頭棒喝﹕ 1. 刺激﹕ 能量變化。原始的。通常發生在外 (以 ”接受刺激者” 為中心)。 例子﹕光能,聲波,熱能。.. 等等。 2. 分辨﹕ 為一過程﹕當刺激接觸到感官,感官產生相應的生化電流,透過神經線傳至腦部。 發生在感應細胞 (如視網膜)。 例子﹕當蠟燭的光能到達視網膜,桿狀細胞和錐狀細胞產生相應的生化電流。 3. 信息﹕ 即以上的生化電流。 4. 意識﹕ 為一機能﹕用來瞭解、解讀信息的機能。 發生在腦部。 例子﹕由視網膜傳來的信息,經過意識解讀,腦部辨認出它是燭光。 5. 至於 ”認知”、”認識”、”概念” 的 體用因果、差別 和 互相的關係 就總是搞不清。 誠望老師賜教。謝謝。 |
回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至少,閣下已知﹕「概念的認知」,是理解所有萬事萬物的關鍵,故不可以「小事」視之。 然而,只知概念,而不知概念所代表之「念」,則一切仍是空。所有的「專業技術」,無非是各種「專有名詞」的概念認知,以及其代表的「念(原理、現象)」。由於一般人說話,要求不高,錯了也無所謂。久而久之,人們就以為「語言」是「連小孩子都會」的一種「本能」,因而不願「痛下苦功」! 其實,當今百分之九十九的知識分子,都對語言、語意正確的認知闕如。以至於人人各說各話,待說到「根本」時,則「根本不知所云」。 要知道,人生最大的玄秘、人類最高級的能力,就是語言文字的應用。宇宙中各種生命皆各有所長,唯有人類能利用語言文字,將「時空、宇宙」結合、融會一體,因而產生了驚天動地的大變革,從而擺脫了「食色生命」的控制。 「漢字基因」實際上就是「思維基因」,人類的思維,正是宇宙另一層次的「實體」。若以「專業」的立場來看,語言、文字,才是人類最重要的資產。過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科技昌明,人類才有可能實驗印證,成為未來的「尖端科技」。學者當痛下苦功,將概念的精義與科學知識徹底結合,才能與人溝通,透視宇宙。 老朽的《智慧學》就是專門討論「人智、人慧、人文、人字」,為了寫這本書,老朽準備了三十年,先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等,又試寫了十幾部書,七十才敢執筆。 像閣下這樣一個字一個字地問,一種觀念一種觀念地解說,沒有系統、章法,不可能講得清楚,也不易得到完整的認知。再加上所問各節都屬專業知識,未學當然不懂,如真要學,把在中學、大學所學各科,重新複習一遍才能開始。 不過既承有問,不得不勉力答之,但專業知識尚請自行努力。 1,刺激﹕ 凡是感官能接受的能量,在概念上,稱之為刺激(刺之激之)。 1–1,能量﹕Energy,宇宙中最基本的因子。 1–2,變化﹕狀態改變。 1–3,原始﹕事件之始態。 例子﹕光能,聲波,熱能等等。請參考「物理學」,若不識物理,休想參天透 地,瞭解宇宙真理。因文字是概念,代表某種「本體現象」,如不熟知 本體、現象,概念只是空泛的符號。 2,分辨﹕ 分而辨之,因求其別也。 所問內容,請先學物理、生理、生化、心理各學。 3,信息﹕ 由刺激所得之「可信之消息」。 4,意識﹕ 人意之所識,人所知所識之中心,在人腦中。 為一機能﹕用來瞭解、解讀信息的機能(如文)。 例子﹕由視網膜傳來的信息,經過意識解讀,腦部辨認出它是燭光。 請參考物理、生理、意識心理。 5,總之,閣下要下很多功夫,才能理解所問各概念。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文化是從無到有累積起來的,老朽這些觀念,也下了數十載寒暑苦功。歡迎年輕人努力,但不要指望有「速食靈丹」,更別指望一開口就「心想事成」。來日方長,有了老朽的肩膀可站,起碼可節省三十年光陰(但還是要努力十年)。 |
#2625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3-01-31] |
主題:恭賀新禧 祝 老師新年進步, 馬到功成。 請問朱老師, #2616 則中的動畫是否由您的圖文互換系統製作出來的呢﹖ 如果是的話, 那麼這個動畫片段是不是由一句類似以下的句子來換成的呢﹕ “朱邦復先生向觀眾拜年。” 謝謝。 |
回應﹕ 理論如此,但需要一步一步把工具建妥。目前尚在途中,年底可實現部分目標。有興趣請參考《多媒體劇作導論》一書,老朽早已公佈,現已完成一半。 明人不說瞎話,若以「朱邦復先生向觀眾拜年」一句話為例,已涉及如下各項工程,一句可行則句句皆成矣!其中犖犖大者有﹕ 一、基礎工程﹕(文化、觀念) 文字庫﹕已完成(漢字基因)。 常識庫﹕建立中(「拜年」涉及大量常識)。 圖形庫﹕建立中(圖形資料與理解資料接軌)。 理解庫﹕結構完成(漢字基因序、碼、形、音、義、辨之全面應用)。 二、操作平台﹕(技術、功能) 圖文轉換﹕結構已妥(含三維座標轉換)。 資料調用﹕接近完成(新設計的「動態資料庫」)。 文本處理﹕文書+結構+格式+應用(即自動編劇)。 表情處理﹕圖形定義及文字內涵。 動作處理﹕生理模組及文字內涵。 物理現象﹕設計中。 著色處理﹕用組合語言重寫,效率可提高十倍。 系統功能﹕擺脫微軟視窗的陰影,重新設計中。 三、攝製應用﹕(藝術、表現) 場景聲光﹕工作人員訓練中。 三維繪圖﹕工作人員訓練中。 編劇導演﹕工作人員訓練中。 製片圖本﹕已妥,三月全面測試。 因平日工作甚忙,待弟子們要回家了,才想起未向網友拜年。老朽臨時將自畫像配以簡單之動作(係劉宜佩所設計之模組),掛到網上,如斯而已。 正式啟用圖文系統時,在文句輸入後,先行分析﹕ 朱邦復=某「演員」﹕調圖形庫資料。 先生=身份﹕男士,可省略(老朽之標準衣著是青布長袍)。 向=某演員面對之方向﹕如係觀眾應有舞台(或攝影機),正面相對;對網友則面向虛空。 觀眾=環境,場合(應是「網友」,否則即代表動作者係在某一有觀眾場合下的行為)。 拜年=常識動作。 最後是取景、定鏡、燈光、時間,一切妥當,才能著色。 說來簡單,實作非常瑣碎。故不到全部工程完成,只能臨時「遊戲」一番也。 |
#2695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3-02-18] |
主題:關於學習方法 讀書有『掠略屢驢濾』讀書法, 由淺入深, 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那麼, 學習藝術性/練習性的東西時 (如學彈琴), 請問朱老師, 有沒有別的有效學習方法﹖ 謝謝。 |
回應﹕ 思維與感官藝術屬於不同之範疇,用腦雖一,然學習過程迥然不同。 大腦訓練之法,在於先吸收訊息(如讀書),再深思熟慮,以期消化融通。 感官訓練之法,則在於肢體鍛鍊(如彈琴),當肢體與感官同步後,自然為一。 以上是稱「學習」,學習後尚須「熟悉」,務令成「真」。否則一曝十寒,難以登堂入室(若僅以「匠、器」為榮,也只是「入門止步」了)! 熟悉後,若欲更上層樓,尚待「修行」,以止於「善」。修者,補一己之不足,是主觀之完善;行者,深入社會,擴大範疇,務期主觀與客觀交激,人天至善! 凡修行者,係成就於「美」也。「真善美」乃做人之綱領,人生之極致(世人將之俗化,濁流處處,令人扼腕)。 若欲「修行」,不論任何領域,所持之原則有三(細節可參閱拙著《智慧之旅》第二部「稚春」、第四節「雨水」中,老朽與艾洛伊莎對「美」之討論。該文所談為感覺之美,心靈之美亦為美,人生莫非如此)﹕ 一、必然性﹕又係「真」也(老朽之九論,概循此一「層次模式」)。 凡事物有其本然,知其規律,合其格局,自能融會貫通。 若忽視本然,堅持己見;致不知、不識、不入,則永居局外也。 二、折衷性﹕又係「善」也。 凡所知、所識、所入皆有相對之極端,取其中庸,謂之道也。 若人自大自傲,寧折不屈,不妨「求仁得仁」,但未必「止於至善」也! 三、變化性﹕又係「美」也。 凡道變化無窮,變變俱道,然萬變不離其宗。果真萬變歸宗,成矣! 若變至神迷心移,人莫所之,大可隨波逐流,再擇他途,從頭學起也! 2009年註:折衷性又可謂親和性。 |
#2977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3-05-01] |
主題:為何〔六親〕只得 "五" 個元素? 朱老師: 你好!最近拜讀 "易理探微",讀至〔六親〕一節。 學生愚頓,好像覺得節中只提及 "五" 個元素: “父母,兄弟,子孫,官鬼,妻財〞 請問老師:第六個元素是什麼呢? 謝謝! |
回應﹕ 問得好!老朽等待此問久矣! 第六元素者,「我」也,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孫」;我剋者「妻財」;剋我者「官鬼」;比分者「兄弟」。 然聖人定此名,是微言大義,是以「無我」為宗也。欲知宇宙時序流程,首應無我,否則謀私為己,豈不欺天逆道? 占算時要取用神,「我」必有立場,切記,「棄我不用」,即可更上層樓矣! |
#3255 留言者:迷途學生 [2003-08-13] |
主題:關於「文化觀念」--「古文觀止」錄音檔 朱老師: 得知老師開講「文化觀念」, 解說「古文觀止」, 實在喜出望外。感激萬分! 可是,聽 「如何讀古文觀止之一」的時候 , 有時發覺聲音比較小,可能是因為 收音的問題吧。不知道老師下次錄音的時候,可不可以把錄音機放在一個收音比較 好的地方呢? 另外,學生的國語不是很靈光,往往當老師說的快了,就聽不懂。所以,要是有 可能的話,不知道老師可不可以稍微說慢一點點呢? 謝謝!!! |
回應﹕ (沈代答)關於第一個問題,已敦請錄音同仁改進。第二個只能說求人不如求己了。因為朱老師說話時思潮雲湧,絕對慢不下來。 (補)已將音量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