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8 留言者:西竺 [2008-05-24] |
主題:格物致知 謝#7745小人先生關心。西竺心已基本平復,恍如夢魘,夢醒後人生一般悲涼。 閱竟朱先生所著《智慧之旅》,有所明,有所不明。請教先生「格物致知」之意。曾閱臺灣淨空法師所解《了凡四訓》,其雲「格物致知」指「格除物欲,明瞭真如」,朱先生雲「格物致知」似指「細研物理現象,以達真知」。後一解比較常見,我覺得這兩解都有道理,都通。因物理學得不好,對我而言,「格除物欲」比「研究物理」更易做到。 誠如先生指出,我讀古文消化不良。我高中讀的是理科,大學讀的是工科,全憑興趣,閱讀不少古文。未得方家指點,對這些古文有不少似通非通的概念。後因緣作詩填詞,覺詩無達詁,也就不求甚解。 前時,先生曾雲「正止於一」,還請教「格物致知」做何解方合正理? 誠謝。 西竺 歲次戊子 四月二十 周四, 2006-10-05 17:56 - Yan |
回應﹕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心,《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本網已討論過兩次,請見#4580,#5824 (後註:若查「格物」二字可得九次)。 格=格子,物=對象,致=求因得果,知=心明(見漢字基因字典)。 須知,人間任何事物皆遠早於人,考古學有一鑑定準則,可稱金科玉律。究者在現場畫妥「格子」,先將格中無關者剔除,再將格子集中到所欲明之「對象」,「求因得果而明」。 盡信書,不如無書。老朽所言但供參考,今後請勿引用「人云」,以免老朽「不云」(老朽主頁留言在先--不人云亦云)。 |
#7775 留言者:西竺 [2008-07-03] |
主題:惭愧 朱先生,沈老師: 慚愧。 有負二位所托。蓋因見故人心太切,為魔所擾。不過,心裡並不悲傷。 本人電腦已遭黑客襲擊,估計這裡也會受到波及,請網管先生加強防備。 如一。 彩筆素手揮。 丹心同日月。 亙古屺滄桑。 依舊印明水。 上誓不易。 |
回應﹕ 木. |
#7777 留言者:西竺 [2008-07-08] |
主題:不學無術 糾正#7775則本人錯字:“屺”應為“豈”。左右上下不分,亂大矣,慚愧。 請敎朱先生:“朮”、“術”二字有何分別? 西竺以為:道法自然,必為平常。而朮須機心巧作,非正道也。本人曾作文字《忘机》云: 詩和意悅凡塵忘。機心巧思作繭縛。天地原有造化靈。直取驪珠勿繞行。 |
回應﹕ 「朮」上象黍之穗,下象垂葉,秫或省禾,稷之黏者也;分辨之法。 「術」=行+朮:行為方法,技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