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6 留言者:網主 [2002-10-24] |
告網友: 昨日工作會報,電影課改在今日。 網主人白 |
#2326 留言者:網主 [2002-10-25] |
告網友: 公寓春光 Apartment,The(1960) 出品﹕美國 片長﹕125分鐘 導演﹕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編劇﹕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戴蒙 I,A.L.Diamond 演員﹕莎莉麥蘭琳 Shirley Maclaine 傑克李蒙 Jack Lemmon IMDB票選﹕8.4/10(5,915) TOP 250:#81 題材﹕社會上一般小人物的生活,工作、升遷、愛情、利害衝突、矛盾選擇。 體裁﹕諷刺(白領階級的腐敗淫亂)、警世(甫入社會的青年寶鑑)。 主題﹕甫入社會的青年常不擇手段以求升遷,但當認識了世態真相,在人生目的確 立後,始知道如何正確地取捨。 影評﹕導演﹕100分。 編劇﹕99分。 演員﹕100分。 本片的題材可謂「陳腔爛調」,但編導手法則是「爐火純青」,「化腐 朽為神奇」!尤其是編導的「含蓄、收歛」,可謂極品! 直到終場,男女主角表現得「情動於衷、感守於禮」,除了因狩獵特性 男主角說了句「我愛妳」,女方只答以「發牌吧!」此乃間接的象徵手法, 就道盡了千千萬萬真情(比吃口水高明得太多太多了)!這句話頗值玩味, 其中蘊義無止無盡,令人不得不實話實說﹕美人有些還真美! 對白雋永精煉,多係警世妙喻,值得深思,值得效法! 傑克李蒙是演技派的大將,喜感十足。他飾演一個自以為是的職員巴克 士特,滿以為自己人緣好,數字記憶力強,就能飛黃騰達(有誰不是)!一 舉一動之間,他「諂媚巴結」的心態,「小人得志」的神似,演出不慍不火 恰到好處。直到真相大白,他只有揚眉以對,道盡了小人物的無奈心聲! 莎莉麥蘭琳飾應徵打字小姐落選的電梯女郎茱布莉,一副純潔的外表, 與四次無知的戀史,則代表著無數淘金少女。她一而再、再而三,受盡「白 馬主子」的欺騙,始終懷抱幻夢。直到發現男主角的真情,幡然憬悟,放棄 虛榮,接受平淡,演來可圈可贊。 主題分析﹕ 本片係三段式,男女主角的遭遇交錯進行,情況相反模式相同,結局則合而為一。 由於編導的功力非凡,在本片中交待得清楚明瞭,正可供淬取主題的參考。 第一段為「起」,先從全局下手,把各種關係交待清楚。該公司人數眾多(詳細數目只有巴克士特這種人記得一清二楚),辦公室廣大,全在「小包廂」的監管之中。人員「地位」由低而高,最高為27層,正常狀況要爬上一、二十年(何處不然)。 此中四位中級高官,利用職權,以升官為餌,計誘巴克士特獻出金屋以玩嬌。 男職員巴克士特,投上司所好,奉獻自己的「房舍」,以求高升。工作人員準時上下班,只有巴克士特正事不做,專搞公共關係,反倒下班後無處可去,以加班為業。 另有一電梯小姐茱布莉,年輕貌美,人人青睞。但此刻她一副道貌岸然狀,令登徒子無所施其技倆。巴克士特心儀之,常藉故搭訕。 主題﹕甫入社會的青年常不擇手段以求升遷或另有追求。 第二段為「變」,借用公寓之事為公司負責人杜比希(麥克馬瑞飾)所悉,最後移花接木,鳩佔鵲巢。巴克士特一舉升官,小人得志,遂過河拆橋,驕態令人一嘆! 女職員茱布莉,投主官所好,奉獻自己的「肉體」,以求婚姻。巴克士特由一面破鏡發現杜比希的玩伴竟為心上人茱布莉,而杜比希之女秘書(過氣玩伴)則拆穿「情局」。於此情勢一變,利益有了矛盾,劇情的發展驟轉。 主題﹕人生世態真相。 第三段為「合」,首先是杜比希的假公濟私,其次是巴克士特的矛盾掙扎,再是茱布莉的感性自白。最後演出一幕「殉情記」,巴克士特芳鄰醫師妙喻如珠。待巴克士特替杜比希掩飾完畢,也晉升為杜比希的助理。由「鑰匙」的「移花接木」中,巴克士特終於看清主子的真面目,原來在上司眼中,自己只是一個「二房皮條客」! 由於女秘書的「檢舉」,杜比希被妻子趕出家門,茱布莉又沉醉在幻夢中。 巴克士特認清了世態真相後,毅然掛冠而去。茱布莉得知後,終於回歸現實,真愛勝過虛榮,立刻奔向正擬遷居的巴克士特! 最後當巴克士特示愛時,茱布莉只是拿起紙牌,說﹕「發牌吧」!此段之價值,在於最初茱布莉對玩牌毫無興趣,現在主動要求「發牌」,正是「放棄主觀夢幻,接受平凡的現實」之深刻寫照(一般人口中談愛,實際上只顧主觀需求)。 主題﹕只有在認識了世態真相,在人生目的確立後,始知道如何正確地取捨。 缺點﹕「移花接木」之計使用得過於頻繁,最後茱布莉投奔巴克士特,還來一招「香檳驚魂」,大可不必。蓋巴克士特無任何理由,要在走之前開一瓶香檳助興。既然要搬家,東西一定不少,帶走還可慶祝喬遷,在此一人喝一瓶悶酒,太過牽強,編劇扣一分! |
#2342 留言者:網主 [2002-10-30] |
告網友: 今日才發現,上次公佈之「週三電影院」,本日竟屬「空窗」,慚愧! 因有網友一再推薦「月黑高飛(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一片,今日特補選之。不情之處敬請原宥。 網主人白 |
#2360 留言者:網主 [2002-11-04] |
告網友: 第2359則答言中,提及「生機結構」一詞,原本無意多作解釋。然再思之,做人不應畏首畏尾,為德不足!茲略加解釋如下﹕ 生機者,有生生不息之機會;結構者,基於一結構,有以成之。 例如大自然本係一完整之「生態系統」,基於「食物鏈」之結構,各種生物相生相剋。歷經數十億載,在多次「大絕滅」之惡劣環境下,生命依然能夠興榮繁盛。而今人類興起,有生無剋,是「生態危機」,恐「再劫難復」也。 鄒衍創「五行」說(《易理探微》中有解),乃一完備之「生機系統」,其中五行各各生剋,無一得以「過或不及」。設計「人工智能」,最大的玄秘絕非「人的情緒」這種區區小事,而在於如何能維持一永繼不絕之「生機系統」(為此,本網只談「觀念」,不討論「技術」,自己不造諸孽,豈能教人為之)﹖ 但既有五行之說在先,為證明此非「迷信(今人迷信西學,十年後若干革命性之理論將如雨後春筍,識者當可笑談今日之「迷信科學家」也!)」,特稍作介紹(難矣哉!「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得者失之,成者敗之」)﹕ 設若人工智能程式中有一記憶區,記載「悲哀」之情緒參數,當接受某種條件(客觀、主觀)下,此情緒可「自動增減」。問題在於,如若此條件持續存在,且一直揮之不去,增至其數之「極」,即係「痛不欲生」之感。 以客觀真實而論,人之「自殺」,正係人之情緒參數到達極限之際。問題在於﹕「單一的悲哀,能致人於死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應該怎樣處理,以期符合客觀真實﹖ 正因如此,只要把五行之生剋用得恰到好處(人之智理、心理、生理),此一機制自會「真實圓滿」。據老朽實驗,與人生真相八九不離十! 洩天機者自斃!老朽行將就木,只能接待有緣人,識者自識,迷者自迷可也(請勿再問此題,老朽所知僅此,其餘皆為技術也)! 網主人白 |
#2377 留言者:網主 [2002-11-07] |
告網友: 週三電影教室 片名﹕萬世千秋 Agony and the Ecstasy, The 出品﹕美國 時間﹕1965年 片長﹕138分鐘 導演﹕卡洛瑞德 Carol Reed 編劇﹕艾文史東 Irving Stone 菲利普杜恩 Philip Dunne 演員﹕卻爾頓希斯頓 Charlton Heston 瑞克哈裡生 Rex Harrison IMDb票選﹕6.6/10(386票) 感想﹕ 本片證明美國沒落在即矣!一個國家的前途,端視國民的文化水準而定。而後者又繫於國民的「精神內涵、意志狀況、物質條件」。以往,羅馬曾經在歷史上叱吒風雲,但人民耽於淫樂,政府窮兵黷武,而文化上一片空白,終至煙消雲散。 本片之攝製,正值羅馬興盛之初,美國亦尚保有其光輝之立國精神,氣勢磅然!當年本片在美係首選大片。但今日美國觀眾,多係「青少年」(老者老矣,逝者去矣),每日只知「色情暴力」,「標新立異」!對這種討論人類精神思想、有深度的電影,大少爺、小小姐們,就難免大腦空空,腹下騷然,而雙雙坐不安席了! 青少年是人生學習最佳的時節,而在人的感受中,「血腥」的震撼力最大,「性趣」的迷醉性最強。一旦青少年掉進此類「刺激漩渦」,感官充血,精神思維便成為難以駐足的飛鴻。這時,人生除了殺戳性交,其餘都被排他條款擠出大腦了! 是以,全美網上票選,本片只得了386票!而且有影評人認為﹕「本片沒有好好發展」!發展什麼﹖貧乏無知之輩,腦中還有什麼﹖崇美之徒,亦可休矣! 也正因如此,老朽認為,我輩真要對千秋萬世有所交待,絕非發明什麼電書、電腦等十年河東的玩意,而是及時拯救即將沒頂的青少年!故此,老朽轉戰文化,要在數年內與好萊塢一較高下!給青少年一點思想的空間,一點做人的尊嚴!當然還包括對農民等弱勢族群,提供一些方便的工具(農民可用語言和機器溝通),以提升文化水準。 老舍在《茶館》一劇中,諷刺教育、企業、軍事救國皆不可行,暗示只有政治。其實,老舍太謙矣,為何不提文化救國﹖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其中有思想、科技、方法、策略,能振奮人心,提高士氣,破除西方迷信,富裕中華人民! 每看本片,老朽總是心有戚戚,這與漢字大字庫的工程太神似了!現在十萬字庫已經完全交由沈紅蓮(米開朗基羅)負責,老朽(扮朱利安)隨時偷望一眼,連問都不敢多問,就怕落入本片的言詮!米氏一幅裝飾畫花了四載,老朽等的字庫卻耗去了數十年青春(老朽開創於前十多年,沈紅蓮則集諸大成,正在與十萬漢字奮鬥中)! (沈補)朱先生不打自己嘴巴,我也不想打岔。朱先生的形像和「仁慈」、「偷望」、「不敢」等概念,在我大腦網絡中怎麼都聯結不起來。且不說別的,兩對結婚的同事,其中一對的蜜月是太太和她姐姐去的;另一對結婚近兩年,奧地利的蜜月之旅遲遲未能成行。最近朱先生宣佈明年初要在人文系統平台上演示腳本拍攝,我看奧地利之行又是竹籃打水了。至於最近一個字庫的製作,朱先生真是做到了「無所住而生其心」。根據我的工作日誌,CPU共開了三次,第一版約歷時八個月,第二版三個月,第三版便是今年春節時,要大家提前回來,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趕出來的,更不用提那時我的眼睛還不能看電腦螢幕。更可怕的是,朱先生的屁股是尖的––坐不久,隨時都有搬“公司”(我們沒有“家”)之虞,一切又都得重頭來起。種種的不可知,朱先生可一句話就帶過了––一切都為了中華文化! 影評﹕ 導演﹕卡洛瑞德,100分,無懈可擊(只有剪接與表演上的毛病)。 編劇﹕艾文史東及菲利普杜恩,100分,對白雋永,情節感人。 演員﹕卻爾頓希斯頓,80分,霸氣十足,但缺乏藝術家的靈性,活像個石匠。 瑞克哈裡生,100分,成也教宗,敗也教宗,演藝界之教宗也,佩服! 主題﹕1,痛苦與快樂是同存的。 2,人類精神力量,超越人生的一切。 上述兩個主題相互交織,同時在兩個主角身上發展。教宗朱利安代表神性, 也代表統治者。米開朗基羅代表率性,是個藝術家。他們互相砥礪、互相壓搾, 但是卻在最深痛的苦難中,創造了人類最偉大的藝術珍品﹕希斯汀教堂壁畫。 故事大綱﹕ 教宗朱利安二世,為了維持教廷的崇高地位,連年與歐洲各國國王相互征伐不已。同時,朱利安為了榮耀上帝,又大興土木,在羅馬建築聖彼得教堂,同時找來當時名滿藝林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設計其墓前的石像。 朱利安精明跋扈,識人善用,他見及希斯汀教堂內部陳舊單調,便叫從事雕刻的米開朗基羅將十二聖徒像畫在壁上。 米開朗基羅性格剛直,堅定執著,雖在教宗的壓力下屈服,卻不能苟同於十二個巨人的畫像。在一個酒店中,酒酸了,店主立刻將酒桶砸破,任酸酒流滿一地!米開朗基羅有感於懷,也將已畫的聖徒像毀去,決心另起爐灶! 這正是藝術家與工匠之別,也是精神境界與物質社會的分野!當今一些「資訊產品」,唯一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結果年年改版,造成垃圾如山,汙染及海!人如果喪失了追求完美的心態,藝術等於是有錢人的門面,工程師正是標準的奴才! 米氏在山頂見證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擬妥了將「創世紀」搬到希斯汀教堂的構想。好在教宗朱利安也有眼光,他為了榮耀「信仰」,居然能在最激烈的戰役中,不顧人間的勝負,與米氏熱烈展開「創世紀」的討論。 劇中米開朗基羅與前女友杜絲娜有一段對話,米氏認為,人間的愛是有限的,藝術卻是永恆的。這正是「小美」們不能接受的,他們已經成為「器官」的奴隸,本片沒有死去活來的「男女之愛」,他們就認為「沒有好好的發展下去」!精美妙論! 經過日以繼夜的努力,米開朗基羅雙眼突然失明,一時意志消沈。朱利安來看他,知道遣將不如激將,便要他安心養病,希斯汀教堂的繪畫將由另一位名畫家拉菲爾負責。米開朗基羅被激之下,眼疾一好,就立刻披掛上陣! 米開朗基羅一畫就畫了二、三年,朱利安時時查看,每次問﹕「何時完成」﹖米開朗基羅的答案總是﹕「完成時就完成了」!未幾,戰事吃緊,朱利安已經力窮財盡,德法各國國王紛紛出面反抗。為了振奮人心,朱利安下令將畫台拆去,開放教堂任民眾參觀。 米開朗基羅因尚未完工,對朱利安此舉大表不滿,與教宗衝突,挨棍後被免職。此時拉菲爾(他是米氏的崇拜者)說了一句經典名言﹕「藝術家是有錢有勢者的裝飾」(老朽當年學音樂,也正是這種感喟)。他認為朱利安實是藝術的衛道者,建議米開朗基羅向教宗道歉。 這時,朱利安兵敗,身負重傷。米開朗基羅往見,致以歉意,希望能繼續工作。教宗也據實以告,謂不僅無力支持,且遲早各國軍隊將進佔羅馬,教堂必遭摧毀。米開朗基羅以殉道精神,請教宗允許他復工,至於經費,他可以設法出售庫存的大理石。 教宗也觸發靈機,立刻以高價又出賣一紅衣主教帽子,得款則移作顏料費。 教廷危機暫緩,教宗乘夜爬上高台,欣賞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兩個偉人終於能敞開心胸,討論神、人的許多問題(建議有興趣者自行玩味),其見解頗為中肯,與另一部名片「孽海癡魂」有異曲同工之妙。 未幾教宗病發幾斃,各國又蠢蠢欲動,羅馬人心大惶。米開朗基羅對朱利安相知甚深,用激將法面對奄奄一息的朱利安說﹕「我來辭行,你未完成你的使命,所以我也不能完成我的工作」!朱利安一聽,勃然大怒,一怒而起,果把病魔攆走了! 等希斯汀天花板的創世紀鉅作完成,教宗抱病主持開光儀式。二人並無自大自滿的心態,反而相互慶幸,在彼此的合作下,為人類精神完成了不朽的見證。 未來尚有此類夠水準的影片嗎﹖中華文化復興之日,且看炎黃世冑! |
#2387 留言者:網主 [2002-11-09] |
告網友: 「今天暫時停止」一片,經學生們多日努力,完成其「分鏡頭劇本」,茲公佈在「著作下載欄」,電影教室中。 在春節前後,為期三天,老朽將於澳門,舉辦「多媒體電影編導技術研討會」。此會專以前片為例,透過「人文系統」,將分鏡劇本「轉換」為「分鏡圖本」。 報名者請先說明下列三項,並連同個人資料,寄給網管。經審核後,合格者列為會員,唯會員才得參加今後各種相關活動。 1,本網網友﹕請說明留言時署名,以資查證。 2,愛好文學藝術﹕請說明作品名稱,以驗水準。 3,創作﹕任何作品,不拘性質,說明即可。 若係會員,請密切注意會議確切時間。各人來澳機、船票請自行負責,本公司僅招待在本地之食宿、交通。 網主人白 |
#2393 留言者:網主 [2002-11-10] |
告網友: 由於此次報名會員者甚多,特此聲明如次﹕ 1,老朽遴選純憑機緣,與個人條件無關。 2,除公開回答於網上者外,全以電郵通知,不再公佈。 3,基於性質不同,本活動以外之其他會員另行甄選。 網主人白 |
#2406 留言者:網主 [2002-11-14] |
告網友: 週三電影教室 片名﹕華爾街 Wall Street 出品﹕美國 時間﹕1987 片長﹕125分鐘 導演﹕奧利弗史東 Oliver Stone 編劇﹕奧利弗史東 Oliver Stone 史丹利懷瑟 Stanley Weiser 演員﹕麥克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飾哥頓格哥 Gordon Gekko 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飾福克斯 Bud Fox IMOb票選﹕7.1/10(6626票) 講評﹕本片是老朽自從十餘年前,主持電影主題認識以來,學生們首次有良好的成績(平均得五十分,上次「萬世千秋」一片,得分約三十,正常態是平均五分)。足見影片主題明確,或係學生們開竅了,但願下次能有水準以上演出。 基於人文環境不同,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習俗,以及社會變遷下的期許,在中國人與西方人之間,分別極大。國人普遍保守、純潔、安分、羞澀、內向、被動……然而,優點就是缺點,缺點也正是優點,端視立場與目標而定。 老朽教學生,只看品德,不問個性。但是,人生方向難知,目標不定,外人難以置喙(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為此,老朽開了「看電影學主題」的課,就是為了讓學生們「開目見光」,以免陷於「孤陋寡聞、不明世事」的地步! 因為技術易教,經驗難得,人要成長,非親身經驗不可。古人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時到今日,名山大川,觀光客充斥,老朽認為﹕「行萬里路不如看百部電影」! 老朽任事,大方向早已確定,但目標卻分近遠,由近而遠,逐步達成。為求中華文化之復興,必須先自我充實,進而周詳策畫,再事妥教善才、全備工具,最後才有大規模推廣的可能。為此,三十年恍如一瞬,老朽垂耄之齡,尚在不斷努力耕耘中。 是以,就「美人」拍攝的電影,經「中式」的選擇裁取,用作課業。此次所選十部影片,僅是手頭現成,難免遺珠(至今「良相佐國」一片只有錄影帶,而無光碟,其影像欠佳,很可能改以「屋頂上的提琴手」一片取代之)。既得鬆弛娛樂之效,又有教育學習之功,兼能集思廣益、遨遊於幻思之大海,是多功多得也! 主題﹕正主題與副主題交織。 正主題﹕創造財富比利用財富更有意義。 副主題﹕貪婪是進步的動力,也是毀滅的因子。 影評﹕導演90分。 編劇80分。 道格拉斯90分。 查理辛80分。 編導最大的錯誤,是對本片角色的不夠深入,一個股市「炒手」,如能「上段」,必然行事低調(以老朽所知,像劇中哥頓格哥這種行逕,多半早就坐在牢中了)。尤其是「大哥級」,絕不會住在「華爾街」,海外遙控方便異常,可永保安泰。 其次,以哥頓格哥的作為,只能算是「狙擊手」,規模不可能如此之大。蓋證券監理機構,無一弱者,哪裡還要找福克斯身藏錄音機,用苦肉計換得格哥的自白。在本片中,未提到電話監聽、餐廳線民、資金來往等必然要素,令人難以信服。 查理辛只顧耍帥,沒能表現出其「機智」(藍星事件只能算「機會」,不是「機智」),如果單憑打69通電話、生日送禮,就能獲「大哥」歡心,那麼在紐約起碼有二分之一的人合格!美國人別的沒有,「進取心」是自幼的「胎教」,能算什麼﹖ 道格拉斯不需要演,本片就是他的風格,因對了味口,所以拿到90分。 奧利弗史東原意是要嘲諷資金遊戲中、那些「紙上富貴」的天之驕子,但不幸他看到了表象,而不知究裡。畢竟他功力深厚,本片雖然有點像證管會的「樣板戲」,但節奏進行得非常流暢,毫不呆滯生澀,得90分。 編劇弱了些,對白甚佳,但故事轉折無力。尤其是對哥頓格哥這種人的瞭解太少,如果祇是一般「玩家」,其規模嫌大了些。在哥頓與韋爵士的兩場涉及千億美金的決戰中,著墨太簡,過程不夠專業(金額若斯,任何人都不可能信任一個「新手」)。雖云祇是電影,但一部「好片子」,就不能讓人挑出毛病來。給80分。 故事大綱﹕ 故事很簡單(情節多為股票交易、情報刺探、金錢來往、公司收購及情色遊戲等),一個年輕人福克斯,在股票經紀公司任職。由於手頭拮据,向父親借錢,無意中得知藍星航空一些內幕消息。 福克斯在多次努力中,攀上了股市大亨格哥(過程太牽強,像格哥這種人,在約見之前,不可能對對方毫無所知!若係政府的線民、對手的間諜、無聊的閑客,如何)。結果福克斯身陷酒色財氣的漩渦中,遂為哥頓所控制。 格哥代表著貪婪一族,扮演「魔鬼」角色,福克斯則等於墮落的天使,必須贖罪。這種故事是西方的經典模式,換了件股票的外衣,又可再演一番。當天使墮落了,金錢、美女、華車、豪宅、香檳、俱樂部…一一接踵而來。當魔鬼得手了,開始永無止境地壓榨,福克斯腦筋動到他父親身上,把藍星航空公司用作祭旗。 格哥出賣了福克斯,準備將藍星解體出售,完全不顧員工們的生計。福克斯之能介入藍星,主要是其父身為工會負責人,為眾擁戴之故。此舉令福克斯之父心臟病發,以致福克斯良心發現,幡然覺悟。同時,其炒作金融案,東窗事發。後與司法部達成協議,將哥頓格哥的自白錄音,作為罪證,逮之歸案,以減輕個人的刑責。 |
#2416 留言者:網主 [2002-11-18] |
告網友: 本週三之電影教室改講“紐倫堡大審”。 網主人白 |
#2425 留言者:網主 [2002-11-21] |
告網友: 因「孽海癡魂」一片光碟遍尋不著,故以本片代替。 週三電影教室 本週電影﹕紐倫堡大審 Judgment at Nuremberg 出品﹕美國 1961年 導演﹕史丹利克藍瑪 Stanley Kramer 編劇﹕阿拜曼 Abby Mann 演員﹕史賓賽崔西 Spencer Tracy 畢蘭卡斯特 Burt Lancaster 里察威麥 Richerd Widmark 麥克米蘭雪爾 Maximilian Schell IMDb票選 8.2/10(1564票) 講評﹕ 導演﹕史丹利克藍瑪 90分,技術成熟,但不無小疵。 編劇﹕阿拜曼 90分,技術成熟,但不夠客觀。 演員﹕史賓賽崔西 100分,爐火純青,令人激賞。 畢蘭卡斯特 90分,拿捏之間,頗有分寸。但最後見海渥一幕,表現曖昧。 里察威麥 80分,夠狠,不夠傲,缺乏老美的霸氣。 麥克米蘭雪爾 95分,把德國人壓抑之氣釋放出來,好! 主題﹕本片非常複雜,探討的內容極廣,層次極深,不能以單一主題概括之。 1,第一層主題﹕人因立場的不同,對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太淺了,有哪件事不是如此﹖本片不過更具體一些吧了。 2,第二層主題﹕人對事件的因果,有著一定的責任。 本片審判的目的,即在追究責任,這種主題只有一寸深。 3,第三層主題﹕法律是一種界定規範,與公正無關。 納粹審判猶太人,美國人審判德國人,難道是求公正﹖ 4,第四層主題﹕法律是客觀的界定,主觀的判決。 立法是另一樁事,執法則在法官,不論法官看到什麼,但判決卻是主觀的。 5,第五層主題﹕政治影響法律。 楊寧、海渥等都在自我的意識型態下判案。柏林事件前後,美國政府的立 場、態度迥然不同。而且在最後,所有被判刑的罪犯,都提前保釋了。 6,第六層主題﹕只有境界接近的人,才有共同的認知。 楊寧把自己的記錄交給判他無期徒刑的海渥法官,表示惺惺相惜之意。 7,第七層主題﹕一個有智慧的人,對自己作為有一定的認知。 楊寧最後對海渥說﹕「對於大屠殺,我真的不知道。」而海渥說﹕「當你 判決第一個死刑時,你就(該)知道了」。這話有理,但不應由海渥說, 除非他代表上帝。 8,第八層主題﹕良知才是最終的審判。 著墨不深,否則價值更高。 感言﹕政治是人類活動中,影響力最大、而容易隨時間淡忘者。老朽每看此片,心中就不由得浮起老蘇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本片最大的優點,是各人「立場」分明,明眼人應看出,同一件事,見解行為大異其趣。而政治正是各人在不同的立場下,力求隱藏一己的目標,用盡手段,把眾人的力量統合到自己手中,然後美其名為「正人之治」! 美國人為了其「商業利益」,善用廣告手段,極力慫恿世人「生產消費」,而置千秋萬世生態之永續於不顧。知識分子為了其「高人一等」,善用專業知識,極力強調技術的重要,而棄窮絕聖。以致無能無力的小民,為求溫飽,只能趨炎附勢,苟且偷生! 這就是「成者為王敗為寇」的成因,在歷史上如果漢尼拔把羅馬消滅了;如果拿破崙把威靈頓打敗了;如果希特勒把英國征服了;美國又在哪裡﹖怎麼有紐倫堡大審﹖ 每時每刻,都有無數個「如果」等待發生,而在因果律下,雖然「種因」在今天,但今日又係過去之果。美國不過是沙丘的頂尖,只要有沙丘,就必然有尖。羅馬過去了,成吉思汗也過去了,美國又有幾年﹖是矣!果真「浪淘盡」也! 再說,美國人睥睨二十世紀,一部精采的電影,在老美的「人道文明」成見下,成為標準的「宣傳樣板」。但是,人家拍得好,有此能力,老朽再不滿意,也得乖乖地接受。不僅如此,每次看了都一肚子不服氣,但時到今日,自己不爭氣,只好氣著看! 在答辯中,德國律師贏了理,卻輸了氣,最後還要被美國法官「指正」﹕「你說的合乎邏輯,但合邏輯不等於是對的」!美國人又對了什麼呢﹖「強權霸道」﹖ 由最淺的角度來看,本片是德國戰敗後,四位法官受美國法律的審判。然而,片中德國律師一再強調,這是全德國人在受審。美國法官講得更徹底,這是人類文明在受審判!好大的口氣,一個美國小地方的地方法官,而且是民選的,就夠資格審判「人類文明」(難怪布希父子要審判兩河文明的伊拉克)! 片中也充滿了「美式謙懷」,主審的海渥法官細心、敏銳、博學、親民,公正無私。片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刻意描寫他的交遊、觀察、感慨,似乎很能理解弱小者的心態。但是看到結局時,突然發現前面那些「橋段」,並非讓人領略劇情的「橋樑」,而係誤人的「陷阱」! 貝拖夫人的情誼、凡夫走卒的無奈、辯護律師的雄辯、楊寧法官的壯舉……既然這些再再都不能影響「法律的公正」,那麼編導演示各段的目的何在﹖只是為了「戲劇化」﹖要有詭譎的衝擊﹖要表示美國編導的高人一等﹖美國文化的「君臨萬邦」﹖ 看政治、法律片首先要慎選「立場」,老朽選本片的目的,也是要學生「瞭解立場」。當然,最好選「客觀的立場」,否則,非美國族人會覺得「自卑」,立即棄暗投明!德國人別看,只怪國家太小、人口太少了,要言之成理,起碼要有足夠的觀眾! 片中,編導有意無意中已經假定了各個角色的立場,所以脈絡分明。 海渥法官﹕美國人道主義,世界人類文明的立場。 楊寧﹕理性主義(被本片美國一個小法官損得可以)的立場。 海羅夫律師﹕德國知識分子的立場。 羅森上校﹕美國政府、美國軍方的立場。 貝拖夫人﹕感性立場。 小民﹕生存的立場。 註﹕以下「分場略本」是沈紅蓮為節省老朽時間而整理者,但凡橋段,皆省之。 ───────────────── 場號﹕1 時﹕日 景﹕一建築物上納粹標誌 人﹕ 事﹕片頭 納粹標誌被炸 ───────────────── 場號﹕2 時﹕日(1948) 景﹕紐倫堡街景 人﹕海渥、史密斯、布凱 事﹕海渥等在往下榻處途中,見街上一片廢墟。 ───────────────── 場號﹕3 時﹕稍後 景﹕海渥下榻處 人﹕史密斯、賀伯斯坦夫婦、布凱、拜爾斯 事﹕海渥在一豪華住宅暫住,準備出庭事宜。納粹之數位元凶皆已身亡,此次受審的為 四位“幫兇”法官。 ───────────────── 場號﹕4 時﹕日 景﹕法庭內 人﹕海渥、肯、傑佛、拜爾斯、英慕漢、哈斯德勒、默德蘭比、恩斯楊寧、海羅夫、羅 森、法警、工作人員、記者、旁聽者 事﹕第一次開庭,介紹檢方、被告律師,及四位被告。其中三位被告均申辯無罪,唯楊 寧保持沉默,由律師代答。 檢方律師羅森控告被告者謀殺、行刑、瀆職,為納粹幫兇。 被告律師海羅夫認為被告是法官,只負責執行法律而非立法者。若德國法官受審, 即代表德國人民受審。 ───────────────── 場號﹕5 時﹕接上 景﹕法官辦公室 人﹕海渥、肯、傑佛 事﹕肯和傑佛對被告是否當受審也不十分確定。 ───────────────── 場號﹕6 時﹕稍後 景﹕法官辦公室 人﹕海渥、拜爾斯 事﹕海渥要求拜爾斯尋找楊寧的著作及威瑪憲法等書。 ───────────────── 場號﹕7 時﹕日 景﹕紐倫堡街景 人﹕海渥 事﹕海渥上街觀看。 ───────────────── 場號﹕8 時﹕日 景﹕牢房會客處 人﹕楊寧、海羅夫 事﹕海羅夫告訴楊寧他的辯護立場及對楊寧的仰慕,楊寧不為所動,仍不肯合作。 ───────────────── 場號﹕9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維克 事﹕羅森的第一位證人維克–楊寧的老師,認為在納粹掌權後,司法及法官變成納粹消 弭異己的工具,以致他憤而辭職。 海羅夫駁以三點﹕一、納粹掌權時,德國遍地飢荒、內部鬥爭、共產黨興起,納粹 挽救了這些危機。二、閹刑在其他國家亦非罕見。三、維克本人亦曾向公民忠法宣 誓。 ───────────────── 場號﹕10 時﹕夜 景﹕海渥宅 人﹕海渥、肯、傑佛 事﹕海渥與二人討論楊寧著作,對他的觀點推崇備至,而不能理解他的作為。 ───────────────── 場號﹕11 時﹕接上 景﹕廚房 人﹕海渥、貝拖夫人、賀伯斯坦夫婦 事﹕貝拖夫人來舊宅取物,海渥幫她拿出去。 ───────────────── 場號﹕12 時﹕接上 景﹕海渥宅外 人﹕海渥、貝拖夫人、史密斯 事﹕海渥要司機史密斯送貝拖夫人回家。 ───────────────── 場號﹕13 時﹕接上 景﹕廚房 人﹕海渥、賀伯斯坦夫婦 事﹕海渥與賀夫婦閒聊,他們對希特勒毀譽參半。 ───────────────── 場號﹕14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魯道夫彼得生 事﹕羅森將受閹刑者之文件證明呈庭,並傳證人共產黨員魯道夫,說明其受刑係哈斯德 勒執行、楊寧頒佈的法令。 海羅夫申辯魯道夫係因遺傳性弱智、精神異常而被行刑。 ───────────────── 場號﹕15 時﹕夜 景﹕旅館餐廳 人﹕海渥、傑佛夫婦、羅森、助手、邁克斯、貝拖夫人、侍者、拜爾斯、奧莎、顧客。 事﹕海渥等與美聯社記者邁克閑談,後者言讀者對審判德國戰犯已失去興趣。貝拖夫人 見羅森趨前即離去,因後者即起訴貝拖將軍之檢方。 拜爾向海渥介紹其德國女友,並帶來俄國已向捷克進軍的消息。 ───────────────── 場號﹕16 時﹕日 景﹕監獄外庭院 人﹕楊寧、英慕漢、哈斯德勒、默德蘭比、法警 事﹕英慕漢等推測美國為聯德抵禦東歐共產國家,必然不會制裁他們。英並要求楊寧與 三人團結,楊斷然拒絕。 ───────────────── 場號﹕17 時﹕夜 景﹕音樂廳 人﹕海渥、貝拖夫人、聽眾、演奏者 事﹕海渥與觀眾等聆聽鋼琴獨奏。 ───────────────── 場號﹕18 時﹕稍後 景﹕紐倫堡街景 人﹕貝拖夫人、海渥、路人 事﹕海渥送貝拖夫人回家,街上有人唱德國民謠莉莉馬連,貝拖夫人向海渥解釋歌詞。 ───────────────── 場號﹕19 時﹕接上 景﹕貝拖宅 人﹕貝拖夫人、海渥 事﹕貝拖夫人言因所受庭訓,自小養成自我控制習慣,其夫亦同。她並談及楊寧因希特 勒垂涎楊寧太太,致二人在宴會中拂袖而去一事。同時貝拖夫人對其夫之被判死刑 深感不公。 ───────────────── 場號﹕20 時﹕夜 景﹕羅森辦公室 人﹕羅森、助手 事﹕助手言已找到一重要證人艾琳,但她不願再作證,羅森決定親自去說服她。 ───────────────── 場號﹕21 時﹕日 景﹕柏林、艾琳宅 人﹕艾琳、羅森、雨果.華勒 事﹕艾琳為讓英慕漢和楊寧受懲,願意前去作證。 ───────────────── 場號﹕22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哥德 事﹕檢方以“佛倫斯坦案”,即一種族汙染案,詢問證人哥德(該案辯護律師)。 檢方又召證人艾琳,敘述該案經過。 羅森隨以證人身分,敘述解放時所見集中營情況。而四名被告皆曾簽署入營命令, 將許多人送入集中營致死。 ───────────────── 場號﹕23 時﹕日 景﹕監獄餐廳 人﹕英慕漢、哈斯德勒、默德蘭比、楊寧、法警,犯人 事﹕英慕漢等人討論適才所見集中營慘況,楊寧聞而不語。 ───────────────── 場號﹕24 時﹕夜 景﹕餐廳 人﹕海渥、貝拖夫人、歌者、演奏者、侍者、顧客多人 事﹕海渥沒有胃口,貝拖夫人言多數德國人並不知道集中營之事。並述及因丈夫死得沒 有尊嚴而曾滿懷怨恨,然而終究熬了過來。她要求海渥忘記過去,迎向未來。 ───────────────── 場號﹕25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沙林太太 事﹕海羅夫申辯所見集中營慘狀,乃極端份子所為,很少人知道,更非四位被告之罪行 。海羅夫且呈上證據,因楊寧之堅守岡位,防止事情惡化,救了很多人。 接著海羅夫傳證人沙林太太,彼曾在艾琳公寓多次目睹她與佛倫斯坦有親熱行為。 但檢方駁以沙林太太早就是國社黨員、納粹黨員,其立場可疑。 海羅夫申辯檢方證人艾琳觸犯了當時的紐倫堡法,艾琳亦承認。海羅夫咄咄逼人, 正當艾琳瀕臨崩潰時,楊寧第一次在庭上開口,制止海羅夫繼續盤問。 海羅夫不願楊寧發言,檢方則反要求之,法官休庭。 ───────────────── 場號﹕26 時﹕日 景﹕監獄會客處 人﹕楊寧、海羅夫、法警 事﹕海羅夫向楊寧表白他是為德國的尊嚴而辯護,然楊寧不為所動。 ───────────────── 場號﹕27 時﹕日 景﹕軍官休息室 人﹕將軍、記者數人、羅森、助手 事﹕柏林圍牆築起,將軍答覆記者之問,言明美軍不能撤出德國,並意有所指地希望審 判儘快結束。 ───────────────── 場號﹕28 時﹕日 景﹕旅館休息室 人﹕布凱、海渥、傑佛、侍者 事﹕參議員布凱希望海渥為了未來美、德關係,能放被告一馬。 ───────────────── 場號﹕29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 事﹕楊寧解釋佛倫斯坦案是祭旗,當時全國人民沒有信心,希特勒重振之。他在上法庭 之前,對該案已做出判決。然而不久楊寧即理解到,冠冕堂皇的口號、泯滅良知的 手段,卻使德國陷入了更惡劣的絕境。為恐海羅夫重蹈,他打破沉默,坦承個人雖 懷著高尚的目標,作法上卻同流合汙,終於自食惡果,蒙羞終身。 至此,海羅夫無言以辯。只能說如果楊寧有罪,那其他與他同樣支持或姑息希特勒 的個人與國家,也一樣有罪。 ───────────────── 場號﹕30 時﹕日 景﹕將軍辦公事 人﹕將軍、羅森 事﹕將軍向羅森施壓,言為了拉攏德國,不可將被告判重刑。 ───────────────── 場號﹕31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 事﹕羅森將燙手番芋丟給法官團。 被告一一發言,表達自己觀點。 結辯後,雙方等待法官團判決。 ───────────────── 場號﹕32 時﹕日 景﹕法官辦公室 人﹕海渥、傑佛、肯 事﹕傑佛找出案例,認為被告當判無罪。海渥站在被害者立場,無法接受此判決。 ───────────────── 場號﹕33 時﹕日 景﹕法庭 人﹕同4 事﹕四位被告均被判無期徒刑,海渥並解釋其判決依據,並澄清海羅夫之兩點論證。 ───────────────── 場號﹕34 時﹕日 景﹕海渥宅 人﹕海渥、拜爾斯、賀夫婦 事﹕海渥收拾行李,準備離開紐倫堡,一直聯絡不上貝拖夫人。 ───────────────── 場號﹕35 時﹕日 景﹕貝拖夫人宅 人﹕貝拖夫人 事﹕貝拖夫人任憑電話鈴作響。 ───────────────── 場號﹕36 時﹕日 景﹕海渥宅 人﹕海渥、海羅夫 事﹕海羅夫代楊寧傳達想見海渥一面的訊息。 ───────────────── 場號﹕37 時﹕日 景﹕牢房內 人﹕法警、海渥、楊寧 事﹕楊寧將其受審之記錄送給海渥,並言不知事情會如此演變。海渥則以為在其判決第一 個死刑時,即應知有此後果。 ───────────────── 場號﹕38 時﹕接上 景﹕監獄 人﹕法警、海渥 事﹕海渥走出監獄。 (後記)在美國佔領區內開庭的紐倫堡大審於1949年7月14日結案,有99 人被判刑,至今無人尚在服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