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简體   復原    
2958 留言者: [2003-04-23]
主題:
  美國太空總署計劃建立「天體生物學」,探討生命的起源,生物和生態的規律,生物在基因,微生物,生態的層次的演化,生物和生態與地球之間的互動,人類以後應該怎樣走,以及其他星球有否生命體的存在......事實上,除了一頭一尾,我們中國古代有很多理論都能在此起到很大的作用。若我們中國的生物學家仍全無主見跟著別人跑,則永無出頭之日。尢其是中醫是少數那麼頂尖的學科,後人竟難再獨領風騷。
回應﹕
  很抱歉,老朽身為中國人,血液中流著炎黃基因,但數十年來,喊破喉嚨,無奈國人自甘作小,只得埋頭隱居,將一腔熱血灌注在文化中,以求證來日。滿清末年各種不平等條約,中國所喪失者,不過黃金白銀與土地。但民國以降,尤以五四運動,知識份子全面「降洋求榮」,在中國國土上,美旗飄揚,漢魂名存實亡矣!
  老朽不怕打壓,卻見不得奴才心態!老朽不在乎個人成敗,但求尚有熱血壯志之青年,繼承老朽未竟之志,一振漢家古風!為此,多年來,老朽將一應計劃、進度、過程公之於網,願者自看,只為拋磚引玉!否則,若為炫耀本領、張揚一己名聲,豈有文未修、曲未終、圖未畢、工程尚自粗糙,就自曝己短、授人以柄之理?
  人若無志,與畜生何異?社稷無人,國家不過雞鳴狗跳之市場,其非俎上肉乎!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五千年風風雨雨,豈僅終朝?
  天道好還,祇緣時機未至,老朽雖力難回天,今誓以有限資源,率十九位弟子,由高新科技轉戰傳統文化,以證漢魂猶存也(楚為漢用可乎)!
2965 留言者: [2003-04-25]
主題:
  據我以前所看,經20年跟從外國經濟模式後,多種弊病急劇產生,惜經濟急飛,難以停下改革(經濟),我覺得內地可趁SARS爆發而順便搞好改革,朱老以為怎樣?(趕著離開,可能有些問題,諒)
回應﹕
  完全正確,摔過跤的孩子,走路穩當得多;吃過虧的人,才能成事。最可怕是少年得志,一帆風順,這種人會自命為天之驕子,害己害人!
  以老朽所知,中國官商已經「自大」到「反自卑」的地步,就像個年年考第一的小學生,以為天下學問就僅一本書!再等大學拿個狀元,糟了!別人還能活下去嗎?人性就是獸性,只有長遠深奧的文化,才能為人洗毛伐髓,脫胎換骨!
  人生要過五關,國家的關隘更為艱險,經過了狂風大浪的考驗,不屈不撓,中國才會屹立。馬無野草不肥,人無橫財不發,族無外侮不強,志無打壓不興!世事正反相成,一時只是一時,若著眼於千秋萬世,一時莫非過眼雲煙,不急也不急!
2997 留言者: [2003-05-12]
主題:
  早在一個月前香港已出現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十分適合古文化的重生。半個月前想到這一點,猶豫到現在,不得不說了。為何各產品還未出場呢?究竟那個多媒體大學準備好沒有?不知朱老的多媒體大學是否如我所想的一般,但我傾向形容它為"人類經驗資料庫",我國古文化對於萬物至理和人際關係都有大量經驗,何不以此入手?此時正是最佳時機,真怕一去不返呀!
回應﹕
  凡貴重者,如金玉之質,在於經得住歲月之考驗。果若時機一去不返,斯成絕響,是考驗未能過關也。
  老朽不過播種之老農,耕耘收穫,有德者居之,未必成於一己。故此佈網散財,將一應計劃公開,期以冬去春來,無待揠拔,苗芽自生。
  以技術及產品而論,本室所計劃者,泰半已成,且皆公諸於世。唯因老朽以照顧貧苦大眾為目的,而商賈重利,人心盡愚,但見淘金人潮湧,未聞鳴雞早下田。世人果欲焚山為炊,竭澤而魚,是大德有虧,時機已逝矣!
  老朽絕望久矣,早年隱居深山,不問世事。自來文傳,亦僅知努力在己,未曾一日休息焉。繼見網股泡沫,經濟崩盤,兼以恐怖戰爭,殺兒肆虐,人禍天災,考驗連連。老朽曾「自鳴有得、私心竊喜」,誤判見龍在田,然其田乏水,豈非龍困旱地乎?
  多媒體大學一事,曾於年前宣佈放棄,老朽已無力為之。其一因年邁體衰,弟子們各精一技,成龍成象不乏其人,但總其大成者尚未之見。其二辦學所需資金龐大,三年以降,舉世資金「縮水」約十兆億美金,再議已成空談。其三,由世道人心可知,碳族已趨末路,即令為泥菩薩敷金,靈性若無,不過泥體一尊。
  明年市道可興,本公司頗有起色,但老朽作繭自縛,朝夕為奴,已思無餘想、行無餘力。多媒體大學祇是一種構想,以突破西式「技匠教育」為目的,畫龍畫虎無殊。設若可行,望行者行之;不可行,何妨棄之,老朽托孤於此,希有志者自酌。
3021 留言者: [2003-05-22]
主題:
  不知先生看過金岳霖的著作沒有,我覺得他的<論道>和<知識論>很相似先生的<智慧學九論>.雖然我未看,但對先生有關的研究應有一定的幫助。
回應﹕
  謝謝關心。
  老朽非「學界中人」,一不喜看書(包括自己寫的),二不喜著書。只緣生此亂世,胸中塊壘甚多,難以苟同時賢。為了避免口舌,不得已,只好訴諸白紙黑字。惜老朽興趣太廣,憤懣太多,而個人資質有限,東摸西觸,不論做什麼,都是半調子!
  而今老矣,時不我予,十尺竿頭已到盡頭,人生但求無憾。唯望國人努力奮起,萬事自尊自強,終有一日,讓彼碧眼金髮之族,不敢欺我炎黃無後!以老朽不學無術之輩,尚能發人所未發,為人所不能,更何況於好學善思之賢才哉?
  更有告者,老朽膽大包天,早已央人將所著各書譯成外文(明年可畢)。何也?非老朽自命不凡,而係敢言敢當、不懼恥笑、勇於向西方權威挑戰也!今日舉世幾成「西言堂」矣!國人再不「聊備一格」,必將為人誤解,中華民族只是廉價勞工也!
  夫自然之風,來不知處,去不明蹤;而人所驅者,可聚之為刀,用之得利。山野之民,唯知生於斯、息於斯,無為而為,道法自然;而精一技者,其技可專,其人可飛黃騰達,直登國家廟堂。不幸今日西風狂猛,專家遍地,而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老朽恨不能絕聖棄智,重為無懷氏之民,豈有自詡不學之術,以螢火與皦日爭輝焉?
3260 留言者: [2003-08-17]
主題:
  1.任脈究竟是怎樣走的?是神經還是血管?是皮下血管還是內臟間的血管?須否由氣管中穿過?
2.怎樣阻止氣由丹田或橫隔膜處進入穀道(消化道)內?(但我可能因錯誤而傷了丹田,致經常進了穀道)
3.是否打坐時運氣,平時只須意守丹田即可?
回應﹕
  1,坊間各書皆有說明,請參閱。老朽記憶欠佳,恕難奉告。
  2,無此可能,所謂「氣」係一種意志狀況,消化道只能進食物。
  3,是的。
3261 留言者: [2003-08-17]
主題:
  1.靈魂和神經系統有何關連?
2.兩者之間是如何一起運作的呢?
回應﹕
  1,無關。
  2,所問為宗教,恕本網不談。
3298 留言者: [2003-09-02]
主題:
  薑果是老的辣,我常希望可早日改變現時的變態情況。即使有通天技巧,若過於急進,只會拔苗助長,只會壞事。我竟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始終人的生命只有百餘年,但民族,國家,甚至地球的生命都以成千上萬窆年月來計算。若以人的角度去行(或想)這些巨物的事,不是急死了自己,便是害死了它。

還有,上次提到的靈魂和神經實和宗教無關。煉丹術中曾提到元神和識神,因此我便思索有關氣功的氣和神經,靈魂(或稱元神和識神)的關係。因此,我想知道先生對它的看法。
回應﹕
  水有源,草有根,春風一吹它就生,急什麼?
  丹道與氣功兩者實無關係,靈魂與神經亦然。千萬要搞清楚,否則就是愚信、迷信!煉丹術是人類知識未成熟前的「化學」,相當於六歲孩童玩的「家家酒」!就算思索上萬遍,家家酒還是家家酒,人生有限,切勿浪費在虛無中!
3580 留言者: [2003-12-09]
主題:
  最近,內地盛行私塾教育,教授四書五經之類。但是,我覺得儒學的思維模式和科學的思維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當然,這不代表兩種思維模式不能混融(我便混融了這兩種思維模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摸索出融合的模式,那麼,我們是否需要為這些幼童度身訂造一套教育模式呢?否則,不但減低了家長選擇儒家教育的意願,有礙儒學的發展,而且有可能使某些學童心生怨憤呢!那可不妙啊!

另外,(以下不是問題,而是我的一些想法)我覺得現階段應迅速檢驗每種中藥的成份,研究這些成份如何相互作用來協調、輔助身體的機能系統,找出這種運作模式。那麼,即使在不久將來的環境劇變後,亦可根據此運作模式來重新找出恰當的藥物出來。現在那種中藥純化、大量生產的方法簡直是要拆了中醫的招牌。(以上所言,可能已有人正在進行,那便算我多言了。但為怕有人疏忽,還是提了出來好。)
回應﹕
  此憂不必,儒學、科學絕對並行不悖,四書五經教人做人,科學技術教人做事。苟人不會做人只知做事,請問事做給誰用?西方之缺點正在「做事為己」,但西人亦人,只是不悉儒事,結果「急功近利」,繁榮一時,而遺禍千秋,是罪大惡極也!
  人間事,有利則通,中藥本有大利,如今世人漸明。然而大利一彰,人人奮勇爭先,利之未見,又變成大害矣!說穿了,還是人的問題,順其自然吧!
4087 留言者: [2004-04-16]
主題:
  應怎樣修改開放文學網中的文章呢?是找錯誤?是根據自己個性把它改頭換面?還是把它完美化(即太長的便縮短,太短的便加長)?
回應﹕
  欲成任何事,皆須有一定的程序。
  開放文學的宗旨,一在求喚起大眾對文學的興趣;二是提高網友們的文字水平;三為發揚我國傳統文化。因為未來社會對資訊非常重視,文字運用的能力,必係主流。
  但想把文章寫好,大是不易。寫得越多,人眼的容錯能力越強,久而久之,自己的錯誤也就看不出來了。已到如此地步,要改,就只有用別人的書,從「校對」下手。
  所以:「修改開放文學網中的文章」,可以分成三個步驟。如果能做到,保證文學水平,提升一倍。也就是說,將同一本書,從頭到尾「精讀」了三遍!!
    以峨嵋仙蹤一書為例:
  第一步:先改「錯、別字」及標點符號。
      本書載自網上,原係「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蜀山劍俠傳》(簡體)」,先用電
     腦文字辨識讀成二進位檔,校對時採用「拼音輸入」,後再轉成繁體者。
      是知,錯字如「于干子千,白自,入人,未末」必是來自電腦辨識。同
     音字如「發髮,里裏,余餘,周週,干乾幹」則是繁簡轉換之誤。
      至於標點符號,則代表「文字表情」,正宜由小說下手「感受領略」之。
  第二步:待全部看過一遍,略知究裏,再改人事時地物之錯誤。
      一本千萬字的小說,要做到「天衣無縫」,是「絕無可能」的。老朽花了極大
     的功夫,整理了「索引、綱目」及人事時地物資料庫,以供網友參照改進之。
      這一步,是供有意從事寫作者入門之階。
  第三步:修辭處理。
      任何一位著者,皆有其獨特的風格,修辭是最明顯的分野。所謂古建築之「修
     舊如舊」,因能保持原貌,維護風格,其歷史價值才能發揚。(沈補:順便學學
     站在別人的觀點,而非依自己的個性行事)。
      當然,如古意太難理解,倒也不妨略事修飾,但不可因文害義!有些小說原是
     「文人戲作」,詩詞過多,無必要的「夢囈」,老朽贊成刪之。
  第四步:重新改寫。
      此舉奇難,大不易也!如非老朽欠了李壽民的文債,不如自行創作!
  千萬注意:不要怕錯,怕在不知!在此有眾家好漢共同切磋,機會難得!
  或問:何要用繁體?道理簡單:原汁原味是也!簡體適用於閒聊天、發短信、下公文,但絕不宜於「有思想、意境」的精緻內容。為什麼?人類文化在進步,觀念日益發達,文字應該越用越多。簡體反其道而行,在「打天下」時,非凡的手段是「不破不立」,但「治天下」又怎堪「因陋就簡」?一、兩代人習慣了,不表示未來人甘心與傳統文化「分道揚鑣」!
  常見本網網友云:要追隨老朽為發揚傳統文化盡力!此其時也!在網上選定一篇小說,一步一步做下去。如果能感召成千上萬的有心人,假以時日,大家共同努力,勝似空話千遍!待一個影響一個,一群影響一代,果能提高水準、境界、信念,中華傳統文化焉得不興?
4158 留言者: [2004-05-04]
主題:
  1說書先生喜歡大話西遊,是古本的特色,應否刪去?
2主角太少情緒表達(是古本的特色),應否加多一些?
3多以第三人稱表達(是古本的特色),少以第一人稱的心理描寫,情緒描寫,思路描寫,十分不靈活。
4怎知那才是各地方言?但有可能是本書特點。
5有些可能是當時的語言,沒了它,豈是復古?
6有些可能是文言文,但以白話文句的角度,則有些不通。怎辦?
例:"許遠( 的)路途,一直淌到這裏,好生怕人!"
回應﹕
  1,這個時代還有幾個說書人?就算有,新改的能令現代人多接觸傳統,足矣。
  2,不必,那是一種文學風格,不宜續尾。再說,國人尚含蓄,誰知其心理如何?
  3,今人受歐美影響久矣!古書多看就習慣了,這種表達法很乾脆,別有風味。
  4,不必管太多,該改就改,反正原書還在,能多增加一個讀者,也算成功。
  5,發揚傳統文化不等於復古,只要下一代能知「孔子是人而不是一種鳥」就好。
  6,對了,表達是為溝通,就算「哈文言」,形成新風氣,也比哈日哈美好。
   此例極美,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更可能是「流行語」,何必排斥?

  老朽剛改完《封神演義》,只花了五天時間,但尚不夠徹底。其中送往迎來的繁文褥節,重複了不下數百次,可是,過去時代重「禮教」,留點見證也不是壞事。改完再看,清爽許多,立即看出蜀山與西遊二書與封神的「血緣關係」。(大約明天才能掛上)
  近觀吳哥窟的發掘,知荒榛蔓草不去,古建築真相難明。今傳統小說亦然,其中蘊藏大量文化瑰寶,只因「文人」喜好賣弄「文筆」,或供說書人彈唱,遂離今人遠了,先去蕪存菁,再留待後人「接力改造」。待不久「影音市場」成熟,傳統小說的題材內容即可另創新機也。

本站之資料、著作歡迎網友註明出處後轉載,
但嚴禁以商業行為牟利。
朱邦復工作室